淳湖村

淳湖村,位於福建德化縣水口鎮,以種植水稻、甘薯、水果外,林業及礦產為經濟支柱,礦產資源豐富,黃金儲量名列全縣前茅。

基本信息

淳湖村位於福建德化縣水口鎮東北部太華山麓,東南與永泰縣相鄰,北方與尤溪縣交界,西與本縣楊梅鄉胡楓林相鄰。四處群山圍繞,風光秀麗,海拔800米。
全村共有412戶1574人,鄭為主要姓氏,祖先於元朝(公元1063年)由仙遊坂遷入,陳姓2戶由龍潯鎮高陽村遷入,分別居住淳湖、湖頭亭、秘程、蓋山4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全村土地總面積34.7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43311畝,果園1688畝,竹林1458畝。耕地面積1290畝。村民除種植水稻、甘薯、水果外,林業及礦產是該村主要的經濟支柱。礦產資源豐富,黃金品位、儲量名列全縣前茅。
全村有男、女勞動力775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有富餘勞動力200多個,其中近100個常年從事礦業生產,別有100多個出外承包礦產開採及其他工程。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78萬元,其中農業產值616萬元,工業產值1062萬元,企業總產值4512萬元,村財收入6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152元。
村有寄宿制完小1所,綜合教學樓1座,面積1300平方米。有村部1座,甲級衛生所1座,還有名勝古蹟——湖山橋亭、天后宮、一級保護植物巍石樟樹。

德化淳湖五奇

淳湖,一個多么優雅清秀的地名。它位於德化、尤溪、永泰三縣交界處,群山環抱海拔850多米,如屏障般雄峙北麓的太華山鶴立雞群,高達1172米。登上太華山俯瞰這一盆地,自東北向西南傾斜,酷似一個船形的“人工湖”。因當地奇特的淳湖方言,“船”與“淳”諧音,故自古以來得淳湖雅稱。也許是這裡山高林密遠離縣城,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給橋、廟、樹、話、碑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橋奇。淳湖村西南山坳口,矗立了一座長36米、寬6米、高13.3米,五層木結構的古宮殿式古建築,建築面積600多平米。由當地名流書寫的“湖山橋”匾懸於四層閣樓上。從村志上得知,湖山橋始建於北宋,距今近900年,毀於上世紀40年代土匪一炬,重建於1992年。閣樓里有500多年前雕成的泰山尊王雕像一尊,光緒年間尊王乘駛的“神轎”一座。這樣一座橋形獨特的古橋,在德化交通志和德化縣誌為什麼都“榜上無名”?按照橋樑的技術要素,它壓根兒稱不上橋,惟一的“蛛絲馬跡”是橋的下部結構有一座高5米、寬3米的石砌半圈拱,為什麼要稱“湖山橋”,不稱“湖山樓”或“湖山閣”?為什麼德化所有的古廓橋的佛堂都供奉觀音娘娘,惟獨“湖山橋”供奉泰山尊王,湖山橋是座名副其實的奇橋,有待於文史工作者進一步考證。
廟奇。這是淳湖村三個自然村方圓34.76平方公里內的惟一的一座廟,卻供奉媽祖。村民們自豪地說,這是泉州海拔最高的媽祖廟。媽祖廟一般都建在海邊溪口的碼頭附近,為什麼在海拔850多米高的山村也建有媽祖廟呢?原來淳湖自古每逢雨季汛期,人們讓山上的毛竹、杉木、松木等山貨依小溪漂流而下,再到水口結集沿大樟溪放排至永泰嵩口,或轉手販賣,或直下南平、福州。每當放排漂流或黃道吉日,村民們都聚於廟前頂禮膜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而世世代代香火不斷延續至今。
樹奇。淳湖森林覆蓋率高達85%。一棵編號為148號的千年古樟,高38米,樹冠直徑30米,樹幹周長13.8米,得8至9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一圈。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個樹幹酷似人的拳頭,“大拇指”與“食指”形成的“樹穴”可供10多人在此休閒小憩,談古論今。遺憾的是此樹“養在深閨人未識”,淳湖古樟就沒有美湖樟樹王那么有名氣。
話奇。淳湖地處德化楊梅、尤溪中仙、永泰嵩口交界處,曾於1954———1964年劃歸尤溪縣中仙。也許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1992年村始通公路),使淳湖方言既不同於閩南方言又有別於永泰、尤溪方言(均為福州方言語系),只能在淳湖村40戶1598個村民中“流通”,讓外地人勝似“鴨仔聽雷”,是泉州市超級微型“小語種”。
碑奇。近年發現的“地名淳湖”碑,於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鐫刻而成。經歷近900年大自然風殘雨蝕和人為因素已斷裂成三段,其中一段下落不明。村民將僅存的兩段用萬能膠連線後豎在新建的村水泥路終點路面旁,碑文用紅漆描出。村民們高興地說,這也許是泉州海拔最高,年代最久遠的“地名碑”。此碑的發現為研究北宋時期德化水口地區的開發和德化地名的考證提供了實物佐證

邊遠山村奇特的元宵民俗——德化水口淳湖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福建省德化縣最邊遠的山村淳湖村便熱鬧起來,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動,鑼鼓聲、歌舞聲、煙花爆竹聲響徹整個山村,整個活動長達三天。
活動最為神奇的就是“坐釘轎”,釘轎上,椅面、靠背處、手扶處以及落腳處均布滿密密麻麻長達數公分的鋒利釘子,椅面上只墊上幾張薄薄的紙,一村民手持“寶劍”,一屁股坐了上去,任憑抬轎的人一路顛簸,他還能坐在轎上做出舞劍、翹腿等各種動作,沒見過的人著實為他捏了一把汗。鑼鼓隊、紙獅隊、彩旗隊和提著花燈的男女老少們緊跟其後,繞環村路圍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