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博物館新館

深圳市博物館新館位於市民中心東翼,市民得地利之便。在整體設計上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高貴典雅而大氣。一樓開始往上的所有展區,都圍繞著天井,先進的設計理念、完美施工和聲光電效果與精選的實物、照片、檔案相配合,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

深圳市博物館新館

深圳博物館新館在整體設計上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高貴典雅而大氣。一樓開始往上的所有展區,都圍繞著天井,這種設計便於觀眾參觀,不走重複的路,每層都可從頭看到尾。先進的設計理念、完美施工和聲光電效果與精選的實物、照片、檔案相配合,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

位於市民中心東翼、剛落成的深圳博物館新館,南向深南大道,北對蓮花山,市民得地利之便。今天,新館終於揭幕開館,博物館館長楊耀林引領部分市民和記者提前參觀了新館。

他介紹說,新館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內部裝修、陳列布展及設備投資總計2.4億元,今年3月進場施工,到11月25日提前竣工,僅用200多天,這一速度和效率在國內外博物館建設史上尚無先例。

整體設計典雅大氣

一樓中央大廳,是一個明亮闊大、五層到頂、嶺南風格的“天井”,天井面積2160平方米,可以容納上千人的活動,在國內各大博物館中,此廳堂之大,僅次於首都博物館,在整體設計上,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高貴典雅而大氣。天井四周是米黃色的大理石牆壁,一樓牆壁的正中鑲嵌著巨大的LED螢幕,裡面循環播放著各展廳的內景,而一樓展廳南側的多媒體資料查詢系統,可為觀眾提供文博資料搜尋和查詢,提供數字影像瀏覽和數字影音點播服務。往上看是各層的展區、迴廊、電動扶梯;再往上看則是方正的穹頂,先是疏密有致的白色金屬格線,再外面是巨大的玻璃天窗,外面和煦的陽光,透過天窗和格線灑落下來;而屋頂又設計有智慧型自動遮陽系統,可以根據需要,通過遠程控制系統智慧型調節室內採光。

一樓開始往上的所有展區,都圍繞著天井。楊耀林介紹說,這種設計是為了便於觀眾參觀,層層環繞著走,便於觀眾不走重複的路,每層都可從頭看到尾。

全景展示深圳歷史與文明

乘電動扶梯,上了二樓,古代史、近代史、民俗學的專家分別接待了我們。第一個展覽就是“古代深圳”(史前—1840年),走進序廳,撲面而來的就是海藍的基調,地面是藍,油畫背景的大海是藍,海洋文化背景襯托著巨幅銅雕,銅雕濃縮了深圳7000年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元素,或新石器時代的獵人,或東晉南頭古城、客家圍屋,或大鵬所城抗英的殊死對決。展覽分“先民足跡”、“城市開端”、“海洋經濟”、“海防重鎮”、“古代移民”五個部分,通過數百件深圳地區出土的文物、歷史文獻以及栩栩如生的模擬場景,展示了有著6000多年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廣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的古代深圳。

往前走,就是第二個展覽“近代深圳”(1840—1949)。近代深圳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該陳列以深圳人民反侵略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百年抗爭”和反映民生狀況的“社會經濟”為主線,通過400多件實物和300多幅圖片,輔以雕塑、油畫、壁畫、場景復原、影視等陳列藝術手段,翔實生動地展示了近現代深圳的發展歷程。

然後就是第三個展覽“深圳民俗文化”(清代至今),深圳以廣府和客家民係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該陳列部分為區域民俗、廣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民俗四部分,全方位展示了鮮活的“鄉土深圳”。

高科技再現改革開放史

三樓是3200平方米的“深圳改革開放史展覽”(1978—2008)和可容納200多人的報告廳。我們先看到的是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之根”,那就是改革開放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展覽的展室,寬大的展廳裡面有兩株巨大的榕樹,幾組雕塑反映了那個時期深圳人的生產和生活。

在專家的引領下,我們先走進序廳,正面是拓荒牛奮力拔出樹根的青銅雕塑。而序廳的兩側從上到下,則是淺浮雕,一側是歷史上深圳的景觀和風貌,一側是今日深圳現代化的場景,上面是深圳的城市風貌和自然景觀,序廳的裡面則是深圳《繼往開來》的巨幅圖片和下面的沙盤模型,很有氣勢,展現當今深圳的現代化和深入推進改革的場景。

接下來則依次是展覽的三個廳,一是“特區開創階段(1978—1992)”,二是增創新優勢階段(1993—2002年),三是“實踐科學發展觀階段(2003—現在)”。在“蛇口開山炮”的展位,以3D手段展現出當年蛇口移山填海的雄奇景觀;一幅新近創作的巨幅油畫,連同仿真人矽膠塑像,反映上世紀80年代國貿工地“三天一層樓”的緊張工作場景,給人一種立體感強烈、身臨其境的感覺;油畫的對面,是當年基建工程兵的簡易宿舍,裡面是由矽膠技術所製作的七八個仿真人,這些人物或收拾工具,或寫家書,或洗衣,或拉二胡,全是那個年代建設者的業餘生活影像。

為展覽而新近創作的“小平在仙湖植樹”青銅雕塑,讓人回想起鄧小平視察深圳的難忘歲月;全息的幻影成像技術,打造出上世紀90年代深圳證券交易的場景;而全國第一宗土地拍賣的微縮景觀,則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使用制度的變革。展覽的沙盤模型獨具特色,皇崗口岸、鹽田港、首屆高交會等等,無論汽車、輪船、起重機、人群,都是活動的,採用的是以軟體編程的感應技術,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展覽技術,更重要的是以這種直觀的手段所表現的時代。楊耀林說,所有這些先進的設計理念,這些完美施工和聲光化電,與精選的1000余件套實物、1200余幅照片、近200份檔案相配合,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已經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

楊耀林介紹說:“我們的博物館現代化,還有另外兩個特色,其中一個就是數位化的套用,為數位化建設我們已經投資2400萬元。例如改革開放史展覽的《繼往開來》大沙盤模型,其展示了今日深圳的現代化風貌以及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美好前景,而上邊大螢屏則放映改革開放以來的影像資料,與沙盤模型互動。又如“隨身導航”系統,分布於18處重要場點的信息服務智慧型標籤,觀眾可通過辦理智慧卡,在參觀時主動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博物館數位化可以延伸我們的服務,也有利於將來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博物館近期就要達到的目標。其次是以人為本的特色服務。這次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開幕時, 在一樓會有500多平方米的展位,作為兒童的觀賞區,服務對象是幼稚園孩子和小學生,所展覽的文物和景觀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是國小課本和少兒讀物通常涉獵過的。在二樓‘深圳古代史、深圳近現代史’展區的休息間、三樓‘深圳改革開放史’的休息間,將各自開設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咖啡間和茶室,供觀眾休憩和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