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鷹-1反艦飛彈

海鷹一號(HY-1)岸艦飛彈:上游一號改岸艦飛彈,72年裝備,74年定型。70千米射程。

簡介

海鷹-1反艦飛彈 海鷹-1反艦飛彈

1974年設計定型,原為岸對艦飛彈,後改為岸艦通用。

歷史背景

自從1961年仿製542岸艦飛彈下馬造成空白後,重要頻海城市和港口依舊要部署大量的岸防炮兵。而且在修建大型骨幹基地的同時,還要在遠離建立臨時基地,一些魚雷艇和炮艇也配置在這些重要地區附近的基地,以便及時出動和減少提高巡邏效率。當時大型艦艇少,續航能力差,對於不斷的襲擾,有些疲於奔命。在1963年攔截入侵的美軍驅逐艦時,雙方對峙達7天時間,超過了我國艦艇最大續航時間,為減少淡水消耗,官兵們只好用海水做飯。面對嚴峻的海防形勢,在"上游一號"仿製成功後不久,國家就下達了研製岸艦飛彈的任務,命名為"海鷹一號"。仿製"上游一號"艦艦飛彈成功後,中國獲得了飛彈生產和裝備使用的經驗,同時也消化了飛彈技術,為研製岸艦飛彈打下了基礎。 1965年4月23日,國防工辦在北京召開了"海鷹一號岸艦飛彈武器系統方案審定"會議。飛航式飛彈研究院和320廠共同提出了以544飛彈為基礎,進行改型設計,增大射程的方案。由於"上游一號"飛彈還是蘇聯544飛彈仿製產品,在射程上並沒有提高,不能滿足岸防作戰需要,因此對其進行改進,增加射程轉為岸基發射在技術上是風險很小和最便捷的方案。就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如果重新設計一種飛彈,連氣動外形都沒有技術儲備,光是飛行包線測試就要花費很長時間。要在很短時間內開始裝備和部署岸艦飛彈,扭轉當時不利的岸防落後狀況,必須爭取時間。因此方案很快就獲得通過。方案包括加大推進劑箱容量、延長發動機工作時間、研製地面發射控制系統。

國防工辦決定由飛航飛彈研究院擔任武器技術和總體負責,由320廠負責試製生產。會議後不久,320廠在仿製544飛彈的工藝生產流程基礎上,迅速制定了技術方案和研製進度。改型對於設計的任務不重,但是不斷有新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以生產廠為主,研究院技術負責的辦法,能夠很快且很直觀地處理相關問題。不到半年時間,320廠就拿出了模樣彈,主要體現彈內設備安裝和燃料容量,摸索重量和重心變化情況。1966年3月生產出了遙測彈,並在當年11月運送到了試驗基地。遙測彈是沒有安裝戰鬥部,加裝了測試記錄儀器。在整個飛行中記錄飛彈的飛行狀態及彈上雷達、控制系統等的信號情況。這些記錄數據都必須用統一的時基作為基準,才能看出同一瞬時那些信號不協調等情況。當時沒有先進的電子設備,記錄很多靠磁帶錄製或熱筆記錄儀記錄在紙帶上,然後回來用儀器或放大鏡直尺分析。中國飛航飛彈科研的前輩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辦法製造第一代飛彈。

在研製飛彈的同時,岸艦飛彈的地面發射控制系統的研製也在同步進行。544飛彈作戰時,首先要確定目標方位和距離。"上游一號"飛彈的原型是射程只有35千米的蘇聯544艦艦飛彈,因此相配套的雷達只保證這個射程內的增益和精度,而"海鷹一號"飛彈設計射程達100千米,原雷達的增益和精度不足,因此必須重新研製雷達。在方案審定會上決定由飛航飛彈研究院負責技術和總體,地面跟蹤雷達由786廠研製,後來因為其他原因改由788廠承當。射擊指揮儀由總體部和706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發射架和運輸裝填車由710所設計,滬東造船廠生產,電源車分別由鄭州電器廠和蘭州綜合電機廠研製,綜合測試車和射前檢查車由總體部負責,其他通用設備選用已經定型的產品。

雷達轉由788廠試製後,788廠也採取在已有型號上進行漸改的方案。當時考察所有技術資料,核實一種用於岸炮校射的322雷達只要稍作改進,就能在增益和精度上能夠滿足"海鷹一號"飛彈最大射程上的跟蹤要求。322雷達基礎上改進的飛彈火控跟蹤雷達代號為331。這種雷達是由一個安裝在解放卡車車廂頂上的拋物面天線和相應的雷達發射機、操作台等組成,整個雷達全部在一輛越野卡車上。由於設計時,考慮了兼顧搜尋和跟蹤,雷達的轉速教高,使數據信號更新快,對於每小時最快只有30多海里航速的艦船完全可以連續描跡和跟蹤。雷達的P顯也做了相應處理,能使射手迅速量出目標航路等等。但是由於當時缺乏經驗及國內電子元件產品可靠性差,整機性能不好,調試也非常艱苦。在和指揮儀對接聯合調試中,問題層出不窮,但是科研人員還是努力保證了進度和試驗的順利進行。

1966年12月26日,在遼寧錦西海岸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試驗由國防科委第23基地組織實施。飛彈要飛完最大動力航程,目標是命中該航程上的靶船。試驗時,隨著倒計時數秒,科研人員最擔心飛彈在發射架上爆炸。飛彈在一聲巨響中成功的射了出去,然而問題卻剛開始。飛彈雖然成功完成巡航飛行,但是彈上雷達沒有捕捉到目標,飛完航程掉進海中,試驗沒有達到目的。320廠很快又提供了新的試驗彈,但是通過試驗,發現彈上雷達能捕捉到目標的次數與沒有捕捉到的次數相近。圍繞這些情況,先後開了三次故障分析研究會。最後飛航飛彈專家推斷是彈上末導雷達處於時好時壞的臨界狀態造成的。發射時的振動是最大的懷疑對象。通過計算改善了彈架協調關係,將發射架導軌長度截短了1.2米,並且將導向梁末段底板向下彎曲20°,同時加大了天線回調角,增加了減震措施。1967年飛彈試驗取得初步成功。隨後加強了彈體強度,並進行了局部修改。從1966年首射到1970年定型,"海鷹一號"飛彈總共試射了25發彈。1970年9月,飛彈定型。1971年開始批量生產。從此中國海岸有了岸艦飛彈,並且能在100千米範圍內形成有效威懾。

主要性能數據

全 重: 2300公斤

主尺度 全長6.6米,彈徑0.76米,翼展2.4米

彈頭重: 513公斤

飛行高度: 100-300米

速 度: 0.8馬赫

射 程: 85公里

推進系統: 液體燃料

改進型: 海鷹1號甲

導引方式: 圓錐掃描雷達

裝備艦艇: 旅大級

中國主要反艦飛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