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鮫人

海鮫人

內海形成之前,浩瀚洋鮫人大致分為東海鮫、南海鮫和西海鮫。但是社會形態普遍處於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 工具使用方面,大多數部族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各類骨質器具,其中包括甲殼類動物的外骨骼所製成器具。暫時還沒有出現金屬器具或是金屬冶煉的跡象。 外交方面,南海鮫與陸地種族接觸較多,有海語者化生雙腿上地行走的例子;東海鮫則多與出海的羽人打交道;西海鮫則是與夸父互相爭奪魚群互相搏殺的存在...

鮫人的生理構造

基本上就按照八月槎里的設定來吧。頭生三道冠甲,耳朵位置有類腮結構,皮下有軟甲什麼什麼的。也算是秉承大角它們“使非人種族更加非人”的意願吧...

至於聽覺器官的話,在類腮結構上方開一小孔就行了。

呼吸器官的話,水下為腮,水上為肺,同時在水下時,肺部起類似鰾的作用。

發聲器官依然為聲帶,只是因為水下聲音能量衰減比空氣上快,所以鮫人都是天生的大嗓門兒罷了...

海鮫分類

東海鮫

主要活動範圍為寧州、瀾州以東海域,人口(魚口?)為三海鮫人之最。社會形態為有統一信仰的鬆散遊獵部落。東浩瀚洋水域較為寬闊,多大島大礁,然陸地沿岸多陡崖,河口較少。

在度過多部族多種信仰亂戰的時代後,東海鮫中的一支崇拜海龍神的部族憑藉多次戰鬥摧毀了大多數其他原始部族崇拜。他們的神,東海龍神,的形象並非具象,而是天空中的一組九顆星組成的星象。陸地星象師後稱之為“九星龍神”。實際當時雖然各小部族都對著星空宣誓只侍奉唯一的龍神,但私下裡塑造的龍神像卻各有特點。

最早信仰龍神的部族“浩”宣稱自己為龍的嫡系。然浩族鮫人身形確實比其餘部族更長,且男性更為健壯,女性更為艷麗。

社會最高階層為祭司階層。浩族除少量“龍神衛”以外皆為祭司。祭司的主要職責為維護部落秩序和主持祭祀儀式。高階祭司一般可以等同為陸地上的高階秘術師。

東海鮫雖為遊獵部落,但浩族並不逐洋流魚群而動,只是以自己龍的嫡系的身份,要求其他部落繳納“侍鱗”,即貢奉。按時繳納侍鱗的部族將得到“龍神的青睞”,即高階祭司的幫助,得以捕獲更大的魚群或者獲得跟其他部族的勝利。

舉行祭祀時,需浮出水面,對天詠唱。特殊情況下甚至需要登島。

東海鮫駕馭海獸憑藉的並非陸地盛傳的“海語者”的秘術,而是靠戰士對海獸的征服。以東浩瀚洋最強戰士“龍神衛”為例:

龍神衛所馭海獸為“龍鱝”,一般身長一丈(不算尾部)翼展兩丈。每年新晉的龍神衛將會被帶去龍鱝巢穴選定自己的坐騎。戰士先潛伏在水草多海葵多的地方,等到龍鱝巡遊靠近甚至停下休息時,便突然殺出,雙手握住龍鱝頭部兩處突起,身子俯下與龍鱝緊貼。龍鱝受驚四處亂竄,戰士則需抓緊雙手不放鬆,伺機將特製的嚼子放入龍鱝吻部;或是直接用尾部強壓龍鱝的活動,使其逐漸聽從自己的擺布。

高級的龍神衛據說能無需任何嚼子或乘具,緊靠與龍鱝向貼的身子便能駕馭龍鱝。

東海鮫的貿易活動較少,無論是鮫人之間或是與陸地種族。基本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

南海鮫

主要活動範圍為雷州、宛州以南海域。雷州水澤內和越州沿岸多礁地帶亦有不少鮫人活動,但因為較少參與其他部族的活動暫時不算在南海鮫之內。社會形態為有一定領地意識的半遊牧半畜牧部族。南浩瀚洋海底較淺,且不平整,多溝壑多礁石,小島一堆大島沒有...

南海鮫為最早有城邦意識的鮫人。這得益於他們相對固定的領地以及比之東海鮫豐富得多的各類資源。因此貿易意識也覺醒得很早,各部落之間很早就學會了互通有無來避免徵戰。但也因如此,很多部族依然保持著母系氏族的特點。內海形成前期,野心覺醒的“冷”部族開始大量訓練軍隊以及開展一系列的外交,逐漸使其餘各部族臣服於其。不過得益於冷氏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南海鮫不喜殺戮的性格,實際在統一過程中戰力幾乎沒有損耗,甚至還有所提升!?

鼎盛時期的冷氏族長被稱之為“螺貝王”。其實這個稱呼早而有之,只是在冷氏稱霸之後更廣為人知而已。這個稱號的來源最早是由於冷氏領地內多淺海暗礁,便於養殖各類海螺扇貝等。後來崛起時期的冷氏不知從何處捕獵了一整群的“霸王扇貝”,其中最大的貝面直徑達到五十丈!那是的螺貝王便用其中的四十八隻貝殼以及各類海螺若干,在一處海底礁石上建起了自己的宮殿,螺貝宮。然後,螺貝宮所在的海底小礁島變成了第一個城邦,螺貝城...

在此冷氏鼎盛時期,冷氏自己大量出產的大小几乎沒有差別的小珍珠開始在南海鮫內流通,逐漸成為標準貨幣,被稱為“冷珠”。冷珠直徑約為三分之一寸,十顆冷珠由綃絲串為“一串”,十串由薄綃包裹為“一袋”。南海鮫甚至由此發展出一種小尺度的長度單位,稱為“珠”,即一顆冷珠的直徑長度。後來成為九州鮫人通用貨幣的“珠銘”比之“冷珠”價值更高,但大小卻是一樣。

螺貝王在自己的宮殿內開始豢養很多的“語者”,相當於陸地上的“門客”的角色。語者各有異能,或幫螺貝王出謀劃策,或幫螺貝王出面外交,或幫螺貝王指揮作戰等等。當時陸地上能夠接觸得到的鮫人多出於螺貝王的語者,於是“海語者”的稱謂開始流傳開來。其實語者的種類多種多樣,多冠以“X語者”這樣的稱謂,然而“海語者”確是一種泛指。

螺貝王自己的軍隊組成中除了數量不小的語者隊伍,還有一支名為“螺貝衛”的近戰部隊。螺貝衛戰士左手執貝類製作而成“貝盾”,右手執冷氏特殊培育的“刺螺”,戰鬥時由高速欺近敵人近身,用左手貝盾抵禦地方攻擊的同時伺機用右手刺螺打擊敵人。

內海形成之前,最新一代螺貝王,也是最有野心的螺貝王,其實已經通過派遣到陸地上的語者知曉了這一訊息,甚至提前繪製了即將形成的內海海圖。有傳言說,事實上,河絡為使海水倒灌而請求了語者的幫忙。也就是說,如果傳言屬實,內海的形成根本就是螺貝王的計畫之一。

然而,當內海真正形成之際,冷氏卻沒有成為第一個進入內海的部族。據說是因為跟一支秘密的部族的交易有關;也有說是因為王子掀起了一場政變;也有的說是因為被原本臣服的部族偷襲了螺貝宮...總之,等到最後螺貝王進入內海的時候,東海鮫的先鋒隊伍已經發現了閔鐘山的存在了。

西海鮫

西海鮫是在內海形成之前東海鮫和南海鮫都不知道的一族,畢竟,我們從地圖上也能一眼看出來他們在內海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有交集的...

他們常年生活在冰炎地海的火山口附近,以此來抵禦殤州寒冷的氣候。只有夏季才會離開冰炎地海出遊。由於生存環境險惡,西海鮫體型較東海鮫和南海鮫更為健壯且大隻(男性),色彩更為鮮亮刺眼(女性)。無論男女西海鮫憤怒時部分皮膚會變成紅色。西海鮫生性好鬥嗜殺,文明程度不高,數量也不多。大多數西海鮫屬於同一個部族。

內海形成之後,由於急於擺脫險惡的環境並且距離上離閔鐘山最近,所以成為第一個占據閔鐘山的鮫人部族。

順便說一下,隨西海鮫一同湧入內海的還有冰炎地海各種兇猛的海獸。它們並非靠西海鮫驅使而來,而是跟西海鮫一樣,尋求更多的食物和更舒適的環境而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與西海鮫之間,是戰略同盟的關係...

海鮫人之間的關係

東海鮫與南海鮫

東海鮫與南海鮫之間幾乎沒有交集,互相之間稱之為“南蠻”和“東夷”,互相看不起。介於兩者之間的越州沿岸鮫人被更為看不起。而事實上越州沿岸鮫人因為水域複雜多礁,部落確實也更為原始而封閉。

內海形成前期,東海鮫外出傳教的遠洋祭司和南海鮫螺貝王派出遠遊的語者在越州沿岸的某個鮫人部落內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當然,交談的內容不得而知,但一般認為,東海鮫因此得知了內海即將形成的訊息。

關於海鮫人的傳聞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 ,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駰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 “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志云:‘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云:‘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 (按:□為古籍漏字。) “ 鱧”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