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

一、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 二、台灣的大陸文學研究 一、兩岸對台灣文學詮釋權的“爭奪”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平裝: 35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211061669, 9787211061662
條形碼: 9787211061662
商品尺寸: 24 x 16.2 x 2.2 cm
商品重量: 581 g

內容簡介

《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內容簡介:這事有一點曲折,也有一點僥倖。我原計畫把已出版的海峽兩岸暨香港的文論史重新整合為一部,然而被半路殺出的《台灣當代新詩史》、《香港當代新詩史》的寫作計畫所打斷。後來我又想,與其寫一本有可能自費出版將海峽兩岸暨香港的文論貫通的文學史,不如弄點銀子寫一部有新意的書,於是便申報了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這時我已告別杏壇,一位朋友勸我說,退休的人幾乎無人再做科研,更談不上報課題,就是報了也很難批,何況我校中文系還未正式成立,無學術資源去“離題”,但我還是未聽他的忠告,只不過是申報後就束之高閣,不向任何有可能當評審的人打招呼,更不向我認識的文學課題組總負責人打聽任何訊息。大概是此課題系嘗試用整合的方法將兩岸文學融合到一起,而不是像眾多當代文學史那樣,把台灣文學當作附庸或尾巴拼接上去,就這樣被評審看中了,僥倖被批准了,其“銀子”竟多達近十萬元,這對“回家賣紅薯”的老漢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然而立項後,我毫無得意之感,卻發現這個課題完成起來有點棘手:台灣文學與中華文化雖有延續與相似之處,但更有與大陸文學割裂和相異的一面。如何把握好這兩面、處理好兩岸文學交流與政治的關係,有相當的難度。

目錄

導論 海峽兩岸文學關係的回顧與解讀
一、台灣文學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
二、台灣的政治格局與兩岸文學關係
三、兩岸文學關係的歷史定位和特點
四、兩岸文學交流的互惠互信與省思
第一章 軍事主宰時期兩岸文學關係的對抗與隔絕(1949-1979)
第一節 兩岸文學的“互文”問題
一、“反共復國”政策與兩岸文學關係
二、台灣戒嚴時期文學:國統區文學的延續
三、兩岸文學社團的同質性
四、孫陵在台灣創作的連續性
第二節 大批判聲中的兩岸文壇
一、在台灣“被死亡”的大陸作家
二、胡適:兩岸共同的炮轟目標
三、魯迅在台灣交的“華蓋運
四、針對“文革”的反共文藝活動
五、兩岸同批三十年代文藝
六、胡秋原回應《紅旗》雜誌之誹謗
七、左右翼文人聯手挖坑“活埋”張愛玲
第三節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羅家倫在台灣發起的簡體字論戰
二、章士釗與曹聚仁充當秘密特使
三、“盜火者”瘂弦和林海音
四、陳映真:師承魯迅的一面光輝旗幟
五、對大陸小說中“扁平人物”的批評
六、魂牽夢縈的鄉愁抒寫
七、陳若曦:開傷痕文學之先河
八、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夏潮》雜誌
九、余光中:重寫文學史的先行者
十、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台灣
十一、金兆:《聯合報》推出的大陸作家9l
十二、兩岸作家首次在愛荷華握手
第四節 台灣文壇怪象掠影
一、台灣“警總”查禁張道藩的歌詞《老天爺》
二、台灣現代詩畫與大陸的共產黨有關?
三、“檢舉”運動中的兩位受害者
四、孟瑤抄襲大陸學者作品案
五、被“冷凍”的於梨華
六、被人落井下石的高舉
七、盜版大陸書的各種奇招
第二章 和平對峙時期兩岸文學交流的開啟與曲折發展(198-1987)
第一節 “兩蔣”時代台灣的文學政策
一、蔣氏父子反“文學台獨”的立場和措施
二、兩岸交流的開啟:民間主導與官方阻撓的二元格局
第二節 通往神州的社團
一、神州詩社的中國心
二、具有大中國意識的“三三”文學社
第三節 “誰先偷跑誰就贏”
一、高準衝破阻力首訪大陸
二、周令飛台引發的“魯迅熱”
三、大陸作品大舉登入台灣
四、施叔青對大陸文壇的反思與前瞻
五、探親詩:懷鄉文學的轉化
六、開風氣之先的閩台文學交流
七、林希翎拒當“反共義士”
第四節 文學論爭中的政治文化
一、三十年代文藝作品在台灣能全面開放嗎?
二、《龍的傳人》:“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衝突
三、“台灣作家定位”的爭論
四、“祖國派”王曉波為《無花果》辯誣
五、《醜陋的中國人》在大陸掀起的風波
第五節 風貌各異的文學研究
一、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
二、台灣的大陸文學研究
三、“比較文學中國化”的討論
四、姜穆的《三十年代作家論》
第三章 民間交流時期兩岸文學的互動與衝突(1988-1999)
第一節 文學交流的新地平線
一、終止“戡亂”對兩岸文學關係的影響
二、胡秋原:兩岸破冰第一人
三、在大陸遭遇盜版盜名的席慕蓉
四、兩岸聯手重新發現范泉
五、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對台灣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受制於政治價值觀的文學現象解讀
一、兩岸對台灣文學詮釋權的“爭奪”
二、輪番炮轟“大陸的台灣詩學”
三、“光復史觀”與“終戰史觀”的對峙
四、兩岸忠義評論家“宣判”張愛玲為“文化漢奸”
第三節 各方較勁“統”“獨”分途
一、吳祖光“抄襲”王藍事件
二、余光中在文學上“反攻大陸”?
三、挑戰“獨派”論述霸權的陳昭瑛
四、“台灣文學系”擠兌“中國文學系”
五、在求同存異原則下的兩岸新詩互動
六、張愛玲是台灣作家嗎?
第四章 “阿扁時代”兩岸文學關係的封鎖與突圍(2000-2007)
第一節 文學制度的變奏
一、《文訊》與兩岸文學交流
二、“外省作家”身份認同的焦慮
三、設立台灣文學館的名稱與地點之爭
四、《紅燈記》在台北成功上演
第二節 “泛綠文學陣營”
一、“泛綠文學陣營”的主要陣地
二、“泛綠文學陣營”的路線衝突
三、“泛綠文學陣營”的“台獨”訴求
四、“泛綠文學陣營”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無法擱置的爭議
一、研討會上兩岸文學的拉鋸戰
二、簡體字“滲透”台灣
三、余光中在大陸“向歷史自首”事件
四、兩岸關於張愛玲著作權的爭奪戰
五、李敖向大陸文壇和魯迅開罵
第四節 朝向統一的目標
一、尋找島內的“統派”文學家
二、大陸對“文學台獨”思潮的批判
三、柏楊“入住”中國現代文學館
四、努力溝通兩岸文學的無名氏
結束 語馬英九主政台灣後兩岸文學關係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