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高級中學

海安高級中學,前身為"海安私立紫石中學",1939年秋由著名愛國人士、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字紫石)先生創辦。

簡介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是國家級示範高中
江蘇省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學校。學校前身為"海安私立紫石中學",1939年秋由著名愛國人士、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字紫石)先生創辦。

歷史

1939年,日寇正蹂躪我蘇中地區,而占領海安的日軍曾一度撤出,海安善後事務所遂藉此機會,開始籌辦"紫石中學",旨在教育學生匡世救國。他們邀請社會名流組織校董會,延聘如皋縣何景平擔任校長,校址借海安鎮廣福教寺。利用寺院房舍,學校於 1939年秋開始上課,設國中一、二、三年級,計有學生120餘人。
1941年春,海安第二次淪陷,學校被迫停辦。到了夏天,新四軍東進,"聯抗"部隊司令黃逸峰大力支持恢復紫石中學,由"聯抗"供給經費,邀泰縣孟心平擔任校長,借用隆政鄉王家莊大土庵的房屋為校舍,於1942年3月恢復辦學,並增設了高一和簡師各一個班。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抗日救亡教育,在海安乃至蘇北,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1942年秋,著名愛國新聞工作者、政治家鄒韜奮先生蒞校視察並演講,宣傳抗日主張,為學校教育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1943年春節期間,偽軍占據王家莊,學校東移,國中部(初一、初二)設在古賁鄉的徐家莊,高中部和初三班設在永鎮庵。與此同時,原儲洋鄉儲心齋等人創辦了紫石中學堤東分校。
1944年春,永鎮庵的高中部遷到苟園溝(現胡集鎮),與成達、進德兩校高中部合併為聯中,仍由孟心平任校長。共產黨派來了學生幹部王澤組織學生會,開展時政教育和文娛活動,學校政治氣氛非常濃烈。
1945年春,聯中和徐家莊的國中部一齊西遷到東楊莊,校名仍為紫石中學。除設初、高中之外,又新設財經班。學校設定生活指導部,黨派謝承招為主任,陳偉民為生活指導員,狠抓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建立黨團組織,開展反特、反奸鬥爭。不久,因環境複雜(校址距敵據點較近),情況緊張,學校又從東楊莊東移到鄧莊鄉的校林廟。是年,紫中代表出席了蘇中青年解放團代表會。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海安於同年秋第一次解放,學校遷回海安鎮,借明道國小校舍上課,私立成達中學也全部併入,增設了師資班。學校由孫石靈擔任校長,陳偉民繼續擔任生活輔導員。
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攻海安。7月底,學校隨政府遷至長硌頭(今吉慶鎮)及其以北地區打游擊。12月底,情況萬分緊張,實在難以辦學。於是,上級決定黨團員幹部隨軍北撤,其餘學生疏散回家。不久,海安鎮的上層人士又恢復了紫石中學,校址仍然借廣福教寺。學校從 1947年秋起開設國中三個班,歷時三個學期。丁祥傑、紀淮、王義耕分別擔任校長,陸岱雲擔任教導主任。
在創校初期的近十年中,學校幾度遷徙,歷經磨難,始終堅持"抗日、反蔣、民主"的方針,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9年初,海安第二次解放。1949年2月,紫石校董會推崔叔同為校長,學校設國中三個班,計學生108人,教職員工10人。暑假後,共產黨員戴希和受命來校任教導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此時,學生已增到230餘人,教職員工也有15人。
1950年1月,海安劃歸南通專區,紫中由南通專署領導。5月,南通專署丁沖科長、吳景陶督學來校視察,給紫石中學以高度評價。同年秋季,紫中受南通專區文教科委託辦高職班,培養財會人員。後來,財會班的全體師生奉命併入揚州財校。
1951年、1952年,紫中的學生踴躍報名參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先後有30餘人經審批進入軍事幹校,有的在朝鮮戰場上立下戰功。
1956年,海安縣人民委員會接辦紫石中學,更名為"海安縣中學"。徵用36畝地,擴建校舍、操場,設國中12個班和高一兩個班,任命徐遠紹為校長,崔叔同為副校長,從全縣抽調名教師加強教學力量,學校初具規模。
1957年,學校反右鬥爭擴大化。副校長崔叔同、語文教師顧夢琴等被錯劃為右派。
1959年,學校糾正了極"左"的傾向,教學質量逐步提高,首屆高中畢業生參加全國統考,語文在南通地區名列第一,除少數政審、體檢不合格外,其餘全部被高校錄取。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和全國教育先進單位,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年,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學校調整了師資,明確了以教學為主的指導思想,規模擴大為四軌24個班,從國中一年級開始進行五年一貫制的教改試點,勤奮學習蔚然成風,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在江蘇省頗負盛譽。
1965年,社教運動開始,浪潮波及學校,運動後期,徐遠紹校長被免職,劉宗維出任校長,葉志雲任副校長。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 1966年春夏之交,學校被迫停課,徐遠紹等被打成叛徒、特務;劉宗維校長受到衝擊,自縊身亡。此後,葉志雲擔任"革籌會"主任。
1967年下半年,軍宣隊進住學校。學生中逐漸形成了"新海中"、"東方紅"、"五一六"三大組織。1968年,三派組織在瓦甸辦學習班,5月成立校革會,王洪深調至學校任革命委員會主任,張欣任革委會副主任兼副書記,許正泰、顧學明、貝素蘭任副主任。1969年,工宣隊進校搞斗、批、改,清理階級隊伍,同時動員學生上山下鄉,1966~1968屆高、國中畢業生多數下插,並有8名教師下放勞動。1970年,學校在"開門辦學"的口號下,與工廠、生產隊掛鈎,並在1974年辦了北凌分校。粉碎"四人幫"後,學校在原有的軌道上徘徊了兩年。
1978年,徐遠紹復任校長,謝秋慶、貝素蘭、王培任副校長。1979年,增補顧友漁為副校長。學校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流毒,落實黨的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整頓校風校紀,充實師資力量,恢復招生制度,教學秩序逐漸正常,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1980年海中被省政府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1年,葉風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謝秋慶、顧友漁繼任副校長,1982年增補徐鳳生任副校長。這一年,海中學生參加全國無線電報務比賽,一舉奪得金牌。1983年,學校推薦生高考成績列全省第一,顧友漁副校長在廬山全國高考總結會上介紹了經驗。1984年,學校出了江蘇省文科"狀元"王溯舸同學;理科考生13歲的周峰同學以高分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是當時全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受到當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接見。
1985年,葛雲歌任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顧友漁、徐鳳生繼任副校長。這一年,南工少年班招生,海中錄取人數居全省第一。1986年,在全國高國中數學競賽中,有15人次獲獎,獲獎人數名列全省前茅。同年的華東六省一市作文競賽,海中學生奪得一等獎。
1987年1月,儲有傑任校長,葛雲歌任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顧友漁、徐鳳生繼任副校長。1989年儲有傑兼任黨支部書記,增補沈景秋任副校長,張健任副書記。這期間,學校堅持"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合理分流,育才興國"的辦學宗旨,遵循規律推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學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88年,在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海中有7人獲獎,其中1人獲一等獎;南大強化班入學考試,海中學生一舉奪魁,聲譽遠播。這一年,海中受到省政府嘉獎,被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的稱號。著名教育家、省人大副主任匡亞明為海中題詞;"教師水平很高,教學秩序很好"。
1989年秋,海中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慶典,儲有傑校長作了題為《繼往開來展海中風采;團結奮進繪美好藍圖》的報告。省、市、縣領導和各地校友、八方英才歡聚一堂,憶往昔、看今朝,海中的發展和辦學業績贏得了高度的讚譽。這一年,全國中學生政治小論文競賽,海中學生獲一等獎;全國數學競賽,海中學生有6人獲獎,其中1人在江蘇賽區名列榜首;全國物理競賽,有3人獲獎,其中1人獲江蘇賽區第2名,並準備參加全國國際奧林匹克數學和物理競賽的選拔。1990年,王慶根同學赴巴黎參加第22屆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奪得金牌,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實現了江蘇省中學生參加國際學科奧賽金牌零的突破,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江蘇《雨花》雜誌發表了建國以來第一篇寫中學生的長篇報告文學《八、九點鐘的太陽》,介紹了海中學生勇奪金牌的壯舉。
1990年7月,吳瑞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張健任常務副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顧友漁、徐鳳生、沈景秋繼任副校長。1992年10月,增補湯子平為副校長。1993年12 月,增補吳新民、吉貴祖為副校長。這一時期,學校又有所發展,教育教學,捷報頻傳。1992年高考,徐應琪同學榮獲江蘇省理科第一名。1994年高考,王勁松同學奪得江蘇省文科第一名,徐叔午同學奪得理科第二名。1995年,海中田徑隊代表江蘇省在全國田徑傳統校運動會上,獲得團體總分第四名,創歷年來省中學生代表隊參加同類競賽的最好水平;學校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先進體育傳統校。1996年高考,吉鴻雁奪得江蘇省理科第二名。
1997年1月,吳瑞祥繼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湯子平任常務副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王欣榮、王大慶、吉貴祖任副校長,楊者宏任校長助理;張健、吳新民為督導員。1999年4月,增補楊者宏為副校長。這一時期,學校與時俱進,各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1997年8月,學校更名為"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並以"三個面向"為指針,堅持"全面育人,形成特色,激活主體,發展特長"的宗旨,辦學業績令人矚目。當年,海中有3名學生被錄取為飛行學員,他們的高考成績都在590分以上,居華東三省之冠。學校受到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江蘇省高校招生委員會的表彰。
1998年,為了使海中既能順利實施高、國中分離,又能滿足海安鎮國小畢業生入國中的需求,經縣政府研究,報南通市教委批准,由海中創辦了"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公有民營),楊詢任校長。附屬實驗學校發展很快,班級數不斷增加,英語特長班聲譽遠播。
1998年高考,海中繼續名列省重點中學前列。,閭海榮同學榮獲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併入選全國奧賽冬令營。
1999年4月,海中被省教委正式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這一年,江蘇省數學競賽,海中有7名學生進入全省前20名;江蘇省物理競賽,海中參賽的25名同學全部獲獎,其中一等獎4人,二等獎8人,陳金林同學進入全國決賽。儲春霞、洪梅同學在世界性中學生運動會上再奪標槍、鐵餅競賽金牌(先後共奪得5枚金牌)。學校代表隊參加省、市重點中學運動會,分別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7月份,海中高考成績再次名列全省重點中學前茅。
1999年11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吳瑞祥校長作了題為《弘揚傳統,鑄就輝煌業績;深化改革,爭創一流名校》的報告。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彭沖為海中題詞;省委副書記顧浩、副省長王珉、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張懷西等領導也欣然為海中題詞,給海中以高度評價。
2000年8月,儲有傑再次出任海中校長,王大慶、楊者宏繼任副校長,聘任蔣建華為副校長。海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學校不僅有一個團結高效的領導班子,還有一個優秀的教師群體。他們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精神、交往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狠抓“一個中心,兩條主線”(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教育科研、教育現代化為主線),強化全程管理,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學校被中央教科所評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2000年度先進實驗學校。
2001年7月,學校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學校實行"兩權分離,公有民營"的重大改革,引進民營競爭機制,學校更具活力和發展前景。

現狀

目前,學校現占地200餘畝,分為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工廠區、農場區和附屬國中部六大部分。高、國中部現均設37個教學班,共有4000多名學生。 學校具有現代化的辦學條件,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閉路電視、實物投影儀、攝像監控系統;有衛星地面接收站、多媒體製作中心、校園電視台、微機房、語音室等現代辦公和教學設施;有全省一流的體藝中心(含體藝館、室內游泳館、室外游泳池、休閒部、餐飲部、礦化水部等);校園網工程一期工程業已竣工。學校的教學、辦公現代化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校園環境整潔、優美,建有五幢教學樓、教師辦公樓、行政樓、奧林匹克樓(內設圖書館、科技活動室等)、實驗樓、勞技樓、學生公寓樓等建築,融民族特色和現代風格於一體,噴泉、雕塑、假山、亭台、池塘、花園、草坪等分布其間,錯落有致,各具特色。
2001年7月,高三學生盧立參加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第十二屆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一舉奪得金牌,填補了江蘇省學生國際奧賽生物金牌空白。2001年8月、10月,學生丁盧胤、馬啟明分別獲得全國生物、物理奧賽一等獎,入選國家集訓隊。2002年,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
鮮明的辦學物色,突出的辦學業績,使海中連續四屆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連續三屆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並榮獲江蘇省知識分子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體育田徑傳統校先進單位等二十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及獎勵。學校創辦的農場先後被省、市教委命名?quot;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德有基地"。幾年來,先後有一大批同志榮獲國家級和省級各類表彰,如: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儲有傑,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吳瑞祥,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個人、江蘇省先進德育工作者王大慶,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三八"紅手章玉玲,全國優秀教師陸紅生吳同芬錢俊元,全國模範教師肖榮聖,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個人侯希英,江蘇省勞動模範吉貴祖等;徐鳳生、吳新民、蔣建華、錢俊元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近年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和中央及省、市電視台、電台等先後報導過海中突出的辦學業績和管理經驗。中國教育電視台、江蘇電視台、江蘇數育電視台先後攝製並播放了《紅燭之光—話說海安縣中學》、《名校風彩--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巡禮》等電視專題片,學校享譽省內外。
而今,本著"做精做強"的理念,海中人正致力於把學校辦成一所具有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師資隊伍、一流人文環境、一流教育教學質量,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現代化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