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奧聖雷射治療儀

雷射生物效應總的可分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在雷射的作用下,可能觸發某些吸熱的化學反應,叫熱化反應。 生物組織被雷射照射時,由於光子在其表面撞擊而產生的壓力,稱之為光壓。

概述

海奧聖半導體雷射治療儀凝結了國內著名心腦血管醫學權威的心血,汲取中西醫精華,經國內多家權威機構臨床試驗,證明其對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及鼻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已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認證,並獲得國家專利。

技術指標

環境溫度:5~40度
雷射波長:650nm
輸出功率:1~5mw
定時範圍:10~60分鐘可調

治療原理

人體光學視窗

人體組織主要由水、血紅蛋白、黑色素等組成,對活體細胞的熱損最小以及穿透力最強的雷射波長稱為“人體光學視窗”。最新醫學研究表明:當650nm雷射束垂直入射機體,從體表照身鼻黏膜時,大量的激光能量透過鼻黏膜組織和血管壁,被血液吸收。

改善血液黏稠度

由於採用波長650nm的雷射照射血液,該波長的雷射分別被血液中的氧和血紅蛋白和還原血紅蛋白強烈地吸收,從而起到改善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改善血液攜氧能力

雷射照射後,可明顯改善血液攜氧能力,使細胞利用氧的能力和氧化過程加速,從而改善全身供氧。

降低血脂、總膽固醇

當雷射照射血液時,能被血紅蛋白強烈吸收,可激活血液中的多種酶,並消融血液中的多餘脂肪,提高血氧含量,從而加速自由基的清除,起到降膽固醇、強血脂的作用。

生物學效應

雷射生物效應總的可分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熱效應主要是熱致組織凝固變性,它將隨入射光的增強,溫度升高而加劇,嚴重者可導致局部生物組織燒焦,炭化,汽化而蒸發,從組織病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局部生物組織的燒傷性凝固壞死過程。非熱效應主要是以機械損傷為主,同時有光化,電離和一系列非線性效應。 現在一般認為雷射的生物效應包括:雷射的熱作用、壓強作用、光化作用、電磁場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這五種作用即為雷射生物效應的機制。
(一)熱效應
主要是可見光與紅外線波段的雷射輻照引起的效應,當雷射照射生物組織後,雷射的光子能量被生物組織的分子吸收,被吸收的光能加劇生物分子本身的振動和轉動,同時也加劇這些受激分子和周圍分子的碰撞。分子的運動加劇,使受照射的局部組織逐漸變熱,以溫升的形式表現出來,特別是組織細胞內含有多種色素(黑色素、血紅蛋白、胡蘿蔔素等)更增加了光能的吸收,促進了生物組織的變性,尤其是造成蛋白質變性,從而使組織細胞遭到不同水平(巨觀的、微觀的或功能的)損傷。
在雷射的作用下,可能觸發某些吸熱的化學反應,叫熱化反應。生物體記憶體在各式各樣的熱化反應,熱化反應特點之一是其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因為溫度增高可以使碰撞頻率和分子的能量都增加,而光化反應的激活能是來自吸收光子的能量,而不是來自碰撞,所以光化反應速率幾乎和溫度沒有關係。光化反應和熱化反應的另一區別是光化反應可產生其他的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而這些在熱化反應時是不可能產生的。但實際上是不易區別光化反應還是熱化反應。因為化學反應的初級反應可能是光化反應,而次級反應是熱化反應。雷射對組織的熱作用有其一般規律:
(1)組織溫升將隨雷射能量的上升而上升;
(2)紅外雷射的生熱效率高;
(3)生物組織對光的吸收率高者生熱多;
(4)生物組織的比熱和熱容量(即含水量)小者生熱快;
(5)生物組織的血流量和熱導率高者生熱慢。
就對被照組織的局部溫度來說,由於溫升不同,生物組織的影響也不同,例如雷射輻照皮膚和黏膜時,因溫升不同會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低強度雷射僅使局部組織溫升1~2℃,使局部組織產生溫熱感,這種溫度絕不會引起熱致損傷,主要引起光化學的改變,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變,調節機體的功能來達到治療目的。臨床常用He-Ne雷射、半導體雷射進行局部照射、穴位照射、反射區照射、雷射血管內照射和鼻腔黏膜照射等。
1~2mW He-Ne雷射器或半導體雷射照射離體皮膚可以使照射部位平均升溫0.05~0.1℃,如照射迎香、頰車穴位5min以後,局部溫度升高1.5~5℃不等。在He-Ne雷射血管內照射時,患者有時自覺照射部位有溫熱感,說明有輕度的熱產生,它可以激活血管內酶和血管內感受器,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變。鼻腔內照射時,有的患者自覺鼻內發乾、有的甚至不能堅持,這是由於鼻腔較封閉,熱不易散出,水分蒸發,可調小劑量或縮短作用時間。
(二)壓強效應
生物組織被雷射照射時,由於光子在其表面撞擊而產生的壓力,稱之為光壓。
一般認為形成壓力的雷射主要是脈衝,Q開關和鎖模雷射。普通光照射到生物體時,光子在其表面上碰撞形成的輻射壓力,這種光壓非常微小,可以忽略不計。但雷射的光壓(自身光壓)雖然很微低,但是集中起來,其功率也是有一定增強的。
脈衝低強度雷射照射鼻腔後產生的輕微壓力,如用脈衝頻率8~13Hz與快速睡眠(REM)頻率一致,這樣治療效果可能更佳,REM正常可以長壽。
(三)光化學效應
當一個分子吸收一個光子後,將使該分子上升到電子激發態,從而開始一系列此激發態分子返回到它起始的基態及其能量不斷降低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除了發生輻射和非輻射(所謂光物理)之外,激發態分子還可以經過若干鍵斷裂與鍵形成的化學反應,就是舊鍵被完全破壞或新鍵形成的過程,這就是所謂光化學反應。簡單地說,光化作用,就是利用光能作為激活能而發生的化學反應叫光化反應。
雷射化學效應主要發生在紫外波段,少數發生在藍綠光波段,這是由於生物大分子的光譜吸收特性所決定。如嘌呤、嘧啶核苷酸、核酸、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D、維生素E、核黃素,胺基酸、多肽蛋白質等物質的光譜吸收峰都處在260^371nm波長範圍,而細胞色素a、b、c,還原血紅蛋白,氧化酶,胡蘿蔔素,黑色素,類黑色素,視紫紅質等物質的主要光譜吸收峰處在400~550nm波段,由此可見,雷射波長越短,光化學效應越明顯。 對於生物組織來說,一般光化學反應是生命存活所必須的,是一種貯能方式,在正常生物體內不斷地進行。例如視網膜的視紫紅質異構化,在紫外線照射下皮膚產生維生素D,植物葉綠素的光合作用等。根據體外實驗的結果,光化學反應可分為幾種類型:①光致聚合反應;②取代反應;③光致分解;④光致氧化,光致異構以及光敏化作用等。超劑量雷射照射所產生的光化學效應,可使分字型損傷,分子鍵共振效應可使DNA鍵斷裂。
當雷射輻照時,其能量沒有達到破壞生物組織,熱效應與壓強效應不占主導地位時,在生物組織中可能主要是光化學效應。
大多數細胞對可見光是不敏感的,因為它們的有機組成對可見光沒有明顯吸收。但是如果有適當的光敏化劑存在,並在生物組織細胞內濃集時,某些細胞器大分子能選擇地吸收這些光敏化劑。受到雷射照射後光敏化劑分子吸收光能,引起光化學反應,從而使細胞器遭到破壞,甚至將細胞殺死。所以,低強度雷射血液照射時,一定要慎用藥物,特別是光敏的藥物。光敏化劑並不發生永久的化學反應,它僅僅是催化光化反應。
在光敏化治療中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不需要氧分子參加的補骨脂素。它是高效的光敏化劑,而且溫度對光敏化反應速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在病變處塗以補骨脂酊這類藥物,再用紫外光的氮分子雷射,準分子雷射進行照射,可以治療銀屑病和白癜風,如有呋喃豆素存在時,用365nm的紫外光照射可以迅速把細菌殺滅。
另一類光敏治療是需要氧分子參加的光動力學療法。這種光敏治療方法的先決條件是特殊波長的光,光敏物質和分子氧,反應過程中的關鍵是單態氧的形成。血卟啉衍生物是目前最常用的光敏劑,給癌症患者靜脈注射血卟啉衍生物以後3d後再用630nm的染料雷射照射癌瘤局部,由於光敏化作用破壞供應腫瘤的血管組織和癌組織,造成癌細胞的死亡。這種方法已在國內外廣泛地套用體表腫瘤和內腔腫瘤(胃癌,肺癌,直腸癌)的治療,其有效率可以達到80.6%。除癌症以外,這種方法還可以用於治療鮮紅斑痣,牛皮癬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除了血卟啉衍生物這種光敏劑以外,還有很多新的光敏劑也套用到臨床,如竹紅菌素,中藥的黃柏、黃連,均用於光敏劑治療病毒性角膜炎,外陰白斑,老年性黃斑變性,甚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愛滋病)等。
除治療以外,還可以給患者注射一些螢光藥物,再用紫外雷射或藍、紫、綠色雷射進行局部照射,在惡性腫瘤時發出特異性螢光,而在正常組織則不顯示螢光,這對早期診斷,早期發現癌症有很大幫助。如注射螢光素鈉以後,用He-Cd雷射照射宮頸癌可以顯示出紫葡萄顏色的螢光,照射胃癌處可以顯示出黃綠色螢光,又如注射血卟啉衍生物後用氪分子雷射或氬離子雷射照射,在腫瘤處可以顯示出橘紅色螢光,這種診斷癌瘤的方法對瘤前期病變也能顯示出螢光,對於5個癌細胞的癌瘤即顯示出螢光,故可以早期診斷腫瘤,其診斷符合率可達88%。
(四)電磁效應
雷射波屬於電磁波,它在和生物物質相互作用中都會引起電磁效應。而電磁場強度取決於輻照能量的大小。
因低強度雷射輸出功率很小,所以對電磁效應的影響也較小。但即使是低強度雷射與生物體作用時所產生的電場強度也比地面最強的太陽光產生的電場強度大50倍左右。但它的電磁場力可以使細胞膜構象改變,包括膜受體、膜表面電荷、膜脂質雙層、膜蛋白等,使膜表面負電荷增加,使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沉減慢,降低血液黏稠度。
(五) 刺激效應
上述四種作用效應都是考慮一定強度的雷射熱作用,機械作用、化學作用,引起組織細胞的損傷,而在低強度雷射的輻照下,生物組織既不會受到損傷,又能促進病灶組織恢復正常狀態,這在動物實驗和臨床治療上已經有大量資料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