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藤春

海南藤春

海南藤春(學名:Alphonse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是番荔枝科藤春屬植物,常綠喬木,樹幹通直,樹皮灰黑褐色,平滑,不脫落,小枝被緊貼銹色微毛,老枝無毛。葉厚紙質,花序短,幾無總花梗,與葉對生或近對生,萼片腎形,外輪花瓣卵形或長圓狀卵形,果近圓球狀或倒卵狀,黃綠色,密被銹色短氈毛;種子扁平,半月形。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3-8月。 分布於中國海南、廣西和雲南。生長於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木材堅硬而韌,結構密緻均勻,適於建築、車船等用材。果實成熟時可食 。樹皮入藥。為園林綠化、美化的觀賞優良樹種之一。 (概述圖參考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海南藤春 海南藤春

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30厘米;樹幹通直,樹皮灰黑褐色,平滑,不脫落,厚約5-6毫米;韌皮部赭褐色,有清香的氣味,纖維韌;小枝被緊貼銹色微毛,老枝無毛。葉厚紙質,廣卵形或橢圓形,長4-9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而葉面有光澤,乾時橄欖綠色,葉背幾與葉面同色;側脈每邊7-10條,纖細,兩面略明顯,網脈疏離;葉柄長3-5毫米,幼時被短疏柔毛,老漸無毛。

花序短,幾無總花梗,與葉對生或近對生,有花2-3朵;花梗長5-13毫米,被短柔毛,基部有闊卵形的小苞片1個;萼片腎形,長約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外輪花瓣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9毫米,頂端鈍,兩面均被短柔毛,內輪花瓣稍小,內面無毛或近無毛;雄蕊長約1毫米,藥隔頂端急尖;心皮3-5個,密被污色短柔毛,每心皮有胚珠10-12顆,2排。果近圓球狀或倒卵狀,長達4厘米,直徑3-4厘米,黃綠色,密被銹色短氈毛;種子扁平,半月形。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3-8月。

生長環境

熱帶常綠季雨林的常見樹種,間或生於熱帶山地雨林的下緣,常散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緩坡地或村落附近。在海南常與青果榕、沙欏、單葉豆、海南菜豆樹、鐵欏、黑柿、山木患、山荔枝、毛阿芳、海南山竹子等樹種混生。

喜暖熱、乾濕季分明的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25℃,年降水量1100-1600毫米,相對濕度80%。要求土壤為深度疏鬆、保肥而濕潤的排水良好的紅黃色磚紅壤。常散生下山腰下部、丘陵下部緩坡地、平地、山谷等立地環境。較喜光,幼年耐庇蔭,在林緣或中等鬱閉度的林分中常見有茂密的林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昌江、東方、樂東、尖峰嶺、陵水、保亭、瓊中、白沙等地)、廣西(十萬大山、防城、龍州、靖西、德保、南寧等地)和雲南西南和東南部。

繁殖方法

採種

果實8月成熟。成熟時間頗一致,呈黃灰色,果實集結於枝端,下垂,採收容易。將成熟變軟的果實用竹籮盛裝,放在水中搗爛,洗淨後取得純淨的種子,攤開晾乾便可播種。新鮮種子每千粒重約350克,可裝入布袋中置於通風乾燥處,備用育苗,亦可以低溫貯藏保持數年。

播種

播種圃地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要深耕細作,床面平整。採用開溝點播法便於管理。新鮮種子無需催芽處理,經久貯藏的種子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後播種。覆土厚度0.5-1厘米,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每天早、晚各淋水1次,約1個月,種子開始發芽出土,發芽率達90%。用芽苗移植入營養杯中或分床育苗,要適當遮蔭,每天早、晚淋水1次,以後按苗圃常規管理。1年生苗高達40-50厘米,可以出圃栽種。

栽培技術

種植

可選擇低海拔半落葉季雨林或常綠季雨林的採伐跡地或丘陵地的山腰、山谷等土層深厚、肥沃、疏鬆而較混潤的緩坡地種植。先砍雜煉山,用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3米或3米×3米,雨季栽種。

撫育

幼林生長緩慢,定植後2-3個月,要加強撫育管理措施,先穴狀除草、鬆土、擴穴、施肥1次,每株施複合肥50克。以後毎年砍雜2-3次,除草、鬆土、施肥1-2次;幼林鬱閉後堅持每年砍雜及修枝整形1-2次,以促進其早日成材。

病蟲防治

幼苗及幼樹有蚜蟲、蛾類及會龜子危害嫩枝葉,可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滅殺斃(21%增效氰馬乳油)6000倍液噴灑,效果明顯。

主要價值

木材紋理略彎曲,呈縱向微波浪形,結構密緻均勻,且堅硬而韌,很重、加工稍難,橫切面平滑,縱切面不易刨光;乾燥後稍開裂,稍變形,頗耐腐,但較易為變色菌浸染;材色淡而一致,但並不美觀。適作柱、桁、桷、門窗、農具、造船、車輛等用材。貯材時應注意防止變色菌侵害。果實成熟時可食。樹皮入藥。為園林綠化、美化的觀賞優良樹種之一。

植物之番荔枝科

番荔枝科是雙子葉植物綱木蘭亞綱的1科。喬木或灌木,有時攀援狀。單葉互生,全緣,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通常單生,生於葉腋或腋外生,與葉對生或莖生花,下位花,輻射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