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周

浩周字孔異。三國時魏將領。建安中為蕭令,遷徐州刺史。後領護于禁軍,軍敗,為關羽所俘。孫權襲羽,獲浩周,甚敬之。後歸還於魏,然終身不復起用。

浩周(生卒年待考),字孔異。上黨人(今山西長治北)。三國時魏將領。
建安中為蕭令,遷徐州刺史。後領護于禁軍,軍敗,為關羽所俘。孫權襲羽,獲浩周,甚敬之。後歸還於魏,然終身不復起用。
公元222年農曆9月初,孫吳國主孫權派于禁的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去洛陽晉見曹魏帝曹丕,代他表達真心誠意,言辭極為謙卑恭敬。
曹丕見到浩周后問:“孫權是不是可以信賴呢?”
浩周認為孫權一定臣服,東里袞則認為孫權一定不會臣服。
但曹丕卻對浩周的話大感喜悅,認為是真知灼見,所以封孫權為“吳王”,再派浩周到吳國。
浩周對孫權說:“陛下(曹丕)不相信大王會派兒子入京擔任侍衛(人質),我用全家百口人命擔保。”
孫權感動,涕淚交集,沾濕衣襟,而且指天發誓。
可是,浩周返回首都洛陽後,孫權的兒子卻沒有來,只一味花言巧語,左推右拖。
曹丕打算派高級諮詢官辛毗、政府署執行官桓階,前往吳國跟孫權盟誓,催促人質上道。孫權推辭,不肯接受。曹丕這才發現他上了孫權的圈套,大為憤怒,打算討伐。
劉曄說:“孫權剛剛獲得勝利,上下一心,而且有江河湖川相阻,不可能倉促之間把他制伏。”曹丕不信。
農曆9月末,曹丕命時駐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征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率軍出洞口(今安徽和縣長江渡口);時駐合肥(今安徽合肥)的大將軍曹仁,共同率軍出濡須(今安徽含山);上軍大將軍曹真、時駐宛城的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包圍南郡(今湖北江陵)。
吳國建威將軍呂范,率五個兵團及江防艦隊,抵抗曹休;時駐公安(今湖北公安)的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增援南郡;裨將軍朱桓,據守濡須,阻擋曹仁。
農曆10月3日,曹魏帝曹丕指定首陽山(今河南偃師)東麓作為他死後墳墓所在,開始準備後事,一切從簡,不埋藏金銀玉石,一律用瓦器陶器。並下令把這項詔書保管在皇家祭廟,副本存政務署、皇家圖書館(秘書)、三府(司徒府、司空府、太尉府)。
此時的吳王孫權因為揚越(今江西及浙江)一帶蠻夷還沒有完全征服,有心腹之憂,乃謙卑的上書曹丕,請求準許他改過自新,說:“如果我的罪行不蒙赦免,一定不容許我存在,我當呈獻國土人民,投奔交州(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直到老死。”
孫權又寫信給浩周說:“打算代兒子孫登向皇家求婚。”又說:“只因孫登年紀還小,打算派孫卲、張昭,護送孫登同時入京。”
曹丕報書說:“我跟閣下大義已定,豈願勞師動眾,遠臨長江、漢水?孫登早晨上道,我晚上便召回大軍。”
孫權拒絕,談判決裂。孫權遂改年號黃武,沿長江布防。此舉就是明確表明不奉正朔,不再使用曹魏帝國的年號。在年號制度之下,這就是獨立宣言,吳王國出現。但因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國家名“吳”,史學家只好在國名上為他們加上花草,稱孫權的“吳”為“東吳”以區別戰國時代的吳國和小分裂時代的南吳。
歷史發展到此,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