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橋陵

浦城橋陵

浦城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概況

浦城橋陵橋陵神道
浦城橋陵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台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天寶

浦城橋陵浦城橋陵大門

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沃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蕩然不存,然現遺蹟,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豐山氣勢雄偉,諸峰自西向東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海拔高程為736.7米,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陵寢西側為高程780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東山諸峰,北側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環列諸峰,山形凝重,山勢巍峨,蔚為壯觀。

橋陵建成於大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昇平,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它反映在藝術造型上是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偉,在精神內涵上的雍容、威武、博達、充實,因之,橋陵和乾陵一樣,是唐代繁榮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上的代表。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旅遊事業的發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於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結構布局

浦城橋陵浦城橋陵石獅
橋陵東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肅明劉後、昭成竇後、賢妃王芳媚墓、申王(惠莊太子李叔為墓(墓址在三合鄉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坡頭鄉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業墓(墓址在三合鄉王堯學校東北)、代國公主李華墓(墓址在三合鄉雙廟村西南)、涼國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鄉井家村北)、息國公主墓(墓址在三合鄉東賈村東)、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鄉武家村東)、雲麾將軍李思訓墓(墓址在三合鄉後泉劉家村東北)、寧王(讓皇帝)李憲惠陵,鄭王李筠、嗣寧王李琳墓和蔡國公主墓等。經查新舊唐書,睿宗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參與平太平公主之亂,其餘雖名位顯赫,卻恭謹一生,唐史贊曰:“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矣!”。

橋陵以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並在四周建造陵牆,橋陵陵牆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836米,東牆長2303米,北牆長2883米,周長約11公里,陵區面積達852.7萬平方米,封內20平方公里。陵牆四周各開一門,前為朱雀門(今坡頭鎮安王村),後為玄武門(今坡頭鎮東山獅子懷村),左為青龍門(今三合鄉趙家山村),右為白虎門(今坡頭鎮東山黨窯村)。各門兩側均有門闕和石刻,陵牆四隅各建有角闕。當時地面建築規模宏偉,規格很高,除建有十幾座闕樓、下宮及陵署外,並建有九開間雄偉高大的獻殿,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間。並設有陵台令,典事官員二十三人,陵戶400餘人。朱雀門外為神道,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貴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飾,所謂“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橋陵作為盛唐帝王陵墓,無論從規模的宏大,數量的多少,技藝的純熟,造型的雄偉,程式的完善,都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陵區,因之,它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橋陵石刻包括(由南向北):

華表

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柱身為八棱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一座已倒塌殘缺,現僅存柱頂、柱座。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如此雄偉壯麗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見的。鴕鳥。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系刻雕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羽毛豐滿,生動自然,刻法細膩,遠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鴕鳥石雕可比,實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

浦城橋陵浦城橋陵概貌
石馬

石馬(或稱鞍馬)在唐陵中象徵儀仗,按規格應為5對。橋陵神道石馬為5對,身高1.7米-2米,身長2.3米-2.6米,均立於石台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現多數石馬頭部損壞。另外在玄武門外,按規制布列的3對石馬已殘破。

翁仲

俗稱“石人”。唐制,乾陵以後,神道兩側列侍臣(石人)10對作為儀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觀念。橋陵石人,高大雄偉(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不失為藝術珍品。

石獅

在陵前,石獅具有守護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它主要是向人們夸式雄烈,儀衛亡靈,予人以震懾,是人化了的“獸”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橋陵朱雀門外一對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形態各異,鐫刻細膩,肌膚豐滿,造型雄偉,保存完好,體態碩大,高達2.8米,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青龍門外石獅蹲座回首(稱“回頭望”),亦為唐陵石刻所罕見,其他各門石獅也均保存完整。

藝術價值

浦城橋陵浦城橋陵碑文
橋陵建成於唐開元年間,因之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其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這種氣度不是有意的裝扮誇示,而是一種自然流露。許多優秀作品達到了極端博達深沉的精神內涵與極端簡捷單純的在外在形式的統一。無論從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獅的威猛獰厲,還是從壯碩的塊體上沸湧起伏的動感,流動線形中的氣韻節律,都充分顯露出充實、富麗、博大、雄渾的盛唐景象。

橋陵依山為陵,規模宏偉,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獬豸、鴕鳥、石馬、石人等石刻造像,在朱雀門內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睿宗橋陵”碑一座。據專家考證,橋陵石刻是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特點是造型飽滿,整體統一,結構明確,體積感強,是中國唐代文化藝術的精華,也是世界雕刻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之一。

歷史文化

浦城橋陵浦城橋陵李旦像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勢,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之治的基礎,所以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君主。李旦卒於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於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李憲(原名李成器)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睿宗李旦的長子,肅明劉皇后所生。6歲便被冊封為皇太子,後因其三弟李隆基平息叛亂有功,李憲以國家為重,欣然讓皇太子位於李隆基。741年病逝,年63歲。玄宗李隆基異常悲痛,敬追謚為“讓皇帝”,號其墓為“惠陵”。唐憲宗李純(778——820年),順宗長子,805——820年在位,820年被宦官害死。景陵位於浦城縣西北7.5公里的金織山上,同橋陵一樣,也是依山為陵,只是沒有開發成旅遊景區。神道自北向南排列著華表、石馬、石人等。很多石刻被損壞,散落在田間。另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憲宗景陵”碑一座。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