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祠

浣花祠

從杜甫草堂南大門入館,經過“草堂影壁”,順紅牆夾道的花徑徐行數十米後,有一個精巧別致的院落,其門額上書“浣花祠”. 雖然浣花祠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是,它卻與杜甫沒有多大關聯,而是為一位巾幗英雄而建造的。

基本信息

祠的由來

傳說,有一位姓任的姑娘住在溪邊,替一個長滿癲瘡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蓮花。就是這位從小就不同尋常的任姑娘,後來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為一代巾幗英雄,人們為了紀念她便為她修建了此祠。

歷史記載

浣花祠 浣花祠

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任姑娘成人後,被當時鎮蜀的西川節度使崔寧(即崔吁)納為妾。

大曆三年(768年,距杜甫離開成都僅三年),崔寧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寬守城。

滬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發動叛亂,率精兵數千攻入成都,占據了城池。

崔寬力戰不敵,楊子琳一時氣焰囂張。

值此形勢危急之際,“魁偉果乾”的任氏,拿出家財十萬,一夜之間召募了勇士千人,“設部隊將校”,任氏毅然披掛上陣,“手自麾兵”,進攻楊子琳。

巾幗英雄的壯舉極大地震匿了叛軍,“子琳大懼”,加之“城內糧盡”,“乃拔城自潰”。

由於任氏保衛成都,維護統一有功,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冀國夫人”。

關於任氏受封“冀國”之事,兩《唐書》均不見記載,但近年發現的唐代詩人岑參的佚詩《冀國夫人歌詞七首》,作了較為詳盡的描述。

由於任氏受封時,岑參正在蜀中,故其記載是可信的。

冀國夫人任氏保衛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們的尊崇。

遂為她立祠紀念。又因任氏從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後占杜甫舊居為別宅,又有“舍宅為寺”的善舉,所以紀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邊,與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鄰,其祠稱“冀國夫人祠”。

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跡與浣花溪有關,故人們多稱她為“浣花夫人”,稱其祠為“浣花祠”,這樣反更親切,也更具傳奇色彩。

節日紀念

興起

自唐代開始,成都興起了“浣花日”這一游賞活動。所謂“浣花日”,即農曆四月十九,傳說中任氏的生日,足見“浣花日”也與紀念任氏有關。

詩文記載

宋人任政一在(游浣花記)中詳細地描述了“浣花日”的空前盛況:“……都人士女,麗服靚妝,南出錦官門,稍折而東,行十里,入梵安寺,羅拜冀國夫人詞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游與其日。

凡為是游者,駕舟如屋,飾以繪彩,連椅銜尾,蕩漾波間,蕭鼓弦歌之聲,喧閧而作。

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結棚,上下數里,以閱舟之往來。

成都之人於他游觀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則傾城而往,里巷聞然。”可見吸引力有多么大!這樣一次盛會,地方官照例是要帶頭出遊,與民同樂的。

據元人費著《歲華記麗譜》記載:“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及期,……或以坐具列於廣庭,以待觀者,謂之邀床,而謂太守為邀頭。”因此,浣花盛會又有“邀頭大會”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