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

浙江餘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遺址管委會
發掘領隊:劉 斌

簡介

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北約20公里,處於三面環山的河谷地帶,東苕溪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在兩山之間約4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里,分布著130多處良渚文化遺址。其中有反山、瑤山、匯觀山等良渚文化貴族墓地和祭壇,有面積約3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莫角山遺址。
經過2006年6月—2008年1月的考古鑽探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現已初步搞清了城牆的分布範圍、堆積狀況以及年代下限。
良渚古城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色粘土堆築而成,城牆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牆的堆築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築技術上反映了城牆的整體性。城牆內外均有壕溝,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牆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西牆白原畈段還發現了一個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牆。反映了這座古城使用或廢棄的下限不會晚於渚文化晚期,其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為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規模

2006年6月餘杭瓶窯鎮的葡萄畈村建農民安置房時

良渚發現五千年古都城遺址良渚發現五千年古都城遺址
,在位於莫角山遺址西側約200米處的一片稻田下發現一條南北向溝渠,寬40多米,溝里有不少碎陶片,屬於良渚晚期。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局部解剖,發現是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古河道,河東岸的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築而成,厚度近4米,而且在最底部整體鋪墊有稜角分明的石塊。從2007年3月開始,開展了全面的考古調查,以葡萄畈遺址的發現為基點,向南北做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至4月中旬初步確立了以底部鋪築石塊為主要特徵的遺蹟在莫角山遺址西側的分布範圍: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總長度約1000餘米,寬約40-60米。經過對莫角山的南、北兩側的鑽探調查,在鳳山東南部鑽探到了一段鋪墊石頭的遺蹟。9月中旬在莫角山北側的河池頭村發現了東西向分布的底部鋪墊石頭的類似遺蹟,其東段與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東側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關遺蹟。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側的東西向分布的相關遺蹟,從而最終確認了圍繞在莫角山四周的良渚文化時期古城牆的分布範圍、堆積狀況以及年代下限。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
良渚古城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色粘土夯築而成,城牆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牆的堆築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築技術上反映了城牆的整體性。城牆內外均有壕溝(護城河),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牆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西牆白原畈段還發現了一個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牆。反映了這座古城使用或廢棄的下限不會晚於渚文化晚期,其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但從整個良渚遺址和良渚文明的年代推算,古城應該是建於具今5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考古發現

出土的陶器,

西城牆葡萄畈段出土黑陶豆西城牆葡萄畈段出土黑陶豆
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 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考古價值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為中

餘杭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琮餘杭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琮
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此處良渚文化古城的發現,將以往發現的莫角山遺址、反山貴族墓地,乃至良渚遺址群內的許多遺址組合為一個整體,為研究良渚遺址群130多處遺址的整體布局和空間關係提供了新的資料。良渚文化古城的發現,再次證明了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區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為我們重新認識良渚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以及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義提供了全新的資料,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實證。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是同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為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夏、商、周。

專家點評

良渚古城的發現是良渚遺址群多年工作的繼續,也是相當圓滿的一個結果。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它規模宏大的建設工程及其所反映的驚人的管理和社會組織動員能力,表明其除了具有政治意義上的功能,還可能具有軍事和防洪功能。特殊的建設方式也為國內首次發現它的發現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