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嶼村

村莊風景早先的洽嶼村因其地處海濱,村民因地制宜,就利用灘涂地,發展養殖經濟。 人口情況洽嶼村現今共有村民439戶,總人口1900多人,有林、陳、宋、柯四姓。 洽嶼村林姓村民外遷者較多,分散在寧德霞浦、泉州、福州、長樂縣城等地。

村名由來

宋末元初(1279年左右),抗元民族英雄林起鰲因南宋滅亡,四處躲避元朝的追殺。一日,偶然來到洽嶼,見其山水秀美、可耕可漁,決定隱居於此。當時的洽嶼村還是東海邊的一座島嶼,林起鰲希望其後世子孫能融洽相處、和諧生活,於是將此地命名為“洽嶼”。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村莊風景

早先的洽嶼村因其地處海濱,村民因地制宜,就利用灘涂地,發展養殖經濟。後來隨著人們對海洋一次又一次的圍墾,原先的灘涂地變成了良田,村民也隨著發展種植經濟。村中還在使用的“北塘邊”、“新堰”、“蝴蝶圍”等地名,正是記載了洽嶼村歷次圍墾的歷史。難能可貴的是,村中至今還完好保留著“塘門”、“堰堤”等圍墾建築。洽嶼村共有耕地面積830多畝,一條長約3000多米的洽嶼港如玉帶一樣環繞著整個洽嶼村。
如果從空中俯看,就會發現,洽嶼村是以鰲山為中心,並圍繞著鰲山一圈一圈向四面擴散,其中以南面、西面居多。一棟又一棟別墅座落在綠樹和河流之間,而大王宮、五顯廟、禮堂、安壽堂、林起鰲紀念館、學校等一批古建或公共設施則錯落有致於民居之中。

人口情況

洽嶼村現今共有村民439戶,總人口1900多人,有林、陳、宋、柯四姓。而林姓分為兩支,其中一支是林起鰲的後裔,約占全村人口的95%左右,另一支則是在清朝時由營前遷來;陳姓於清雍正年間由長樂縣城遷來;宋姓於清乾隆年間由莆田遷來;柯姓則是在解放前由漳港遷來。洽嶼村林姓村民外遷者較多,分散在寧德霞浦、泉州福州、長樂縣城等地。而旅居海外的林、陳、宋等姓,也有30多戶、100多人。

風雲人物

洽嶼村民秉承祖訓,忠貞愛國,注重耕讀家風。從明到清,共有林德貴(歲貢生,明宣德年間任延平府南平縣教授)等20餘位先賢側身仕途。
新中國建立以來,洽嶼村英才輩出,先後有林立鼎(壺井鄉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林立鳳(勞模,1958年曾晉京,被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等一批優秀人才。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洽嶼村民回響國家號召,開公司、辦工廠,艱苦創業,從事商品經濟,並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以林立純創辦的企業最為著名,每年為國家上繳利稅達到數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