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1948年),共十七條,曾分別發表於《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彙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

基本信息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1948年),共十七條,曾分別發表於《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彙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陳鶴琴在該書卷頭語中說:“這裡所舉的十七條原則,都是根據最近兒童心理的學說和我個人的教學經驗寫成的。我的目的是與格(格里高來)、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使得做教師的做家長的讀了,都能了解,都能套用,並供同仁的研討”。在這一段話里,陳鶴琴把十七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簡介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標,十七條教學原則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做人”是教育最起碼的任務,要研究人是什麼?人的活動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是什麼?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十七條原則中不同程度的體現出來了。如比較教學法一條,陳鶴琴也對做人進行了比較。通過這種比較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做一個立身社會的人打下初步基礎。又如在“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酌效率”一條原則中,陳鶴琴指出,“在團體比賽中,我們可以學習許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犧牲、互助,都是在團體中養成的”。這說明人不是一般動物,他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再如“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動是要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發現,去探討,去追求知識。“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要求學生從研究時事中得到寶貴的教訓,從探討抗日與歐戰有關的史地中得到寶貴的活知識,這就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人就是中國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此外,十七條教學原則或者是以培養兒童道德,或者是以傳遞現代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來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了。這種人顯然不是古代的中國人,而是現代的中國人了。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二大目標。它繼承了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並發展到求進步。這在十七條教學原則中也有體現。比如為首一條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就是讓兒童自己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一旦獲取了新的知識,人就進步了。照陳鶴琴看來,“做”有紐帶作用,通過“做”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的距離縮短,把知識和技能聯結起來。他的這種理論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學”的命題就在杜威的“做中學”完全重合了。對於杜威的“做中學”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這樣的命題只強調了兒童的直接經驗,而忽略了人類的間接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際結合”、“理論聯繫實際”相去甚遠。不過陳鶴琴在強調“做中學”的同時,首先強調“做中教”,即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從而糾正了杜威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三大目標。陳鶴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條教學原則中的第六條。其他各條原則,如“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等都含有同樣的意思。不難看出,陳鶴琴非常重視向大自然、大社會的探求,而反對舊教育的死肯書本。不過,陳鶴琴並不反對學習書本知識,而只是反對教師的教學死死地把眼光釘在書本上。他認為,課堂教學應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活標本。“這個小菜場,是你的標本,是你的儀器,是你的寶庫,所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活教材,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拋開書本,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從頭探索。他在談到教授歷史、地理這兩門課程時指出,我們要從研究抗戰、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去了解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也就是從“現在”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歷史、地理上去。在這裡陳鶴琴強調直接經驗,但並沒有否認間接知識,是較為合情合理的。

作者簡介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同年8月公費留學美國,先入霍普金斯大學,研習政治、市政、經濟、地質、生物等,獲文學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受教於克伯屈、孟祿、桑戴克等,獲教育碩士學位。1919年8月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等課程。1920年,喜得長子一鳴,於是,便以一鳴為研究對象,對兒童的動作、能力、情緒、言語、學習、繪畫等方面的發展進行了連續808天的觀察和實驗,寫出了《親職教育》一書。在該書中,陳鶴琴利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父母怎樣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學的說明與指導,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1923年,在南京創辦鼓樓幼稚園,對幼稚園教育中國化進行長期深入地實驗。通過實驗,他總結出幼稚園的課程、讀法、故事、圖畫、設備等方面的經驗,對如何辦好幼稚園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並寫出了《我的主張》一文,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適合兒童心理的十五條教育原理,對建立中國化的幼稚園教育起著指導作用。1928年,陳鶴琴支持陶行知籌創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兼任第二院院長。又與陶行知等合力創辦櫻花村幼稚園,開闢了鄉村幼稚教育實驗場地。1940年,他籌創江西實驗幼稚師範學校,開始了中國幼稚教育制度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陳鶴琴創立了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獨樹一幟的教育派別。新中國成立後,陳鶴琴歷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南京師範學院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南京幣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陳鶴琴於1982年逝世後,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整理為《陳鶴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餘萬字。並於1983年至1985年先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是他的代表作,收輯在該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

主要內容

十七條教學原則如下:

原則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一條是依據了兒童好遊戲、好動的心理。兒童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陳鶴琴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原則二,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說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因此,學校里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說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原則三,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這一條也是強調兒童動手去做,去親身實踐。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譬如燒飯,在教室里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原則四,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點。小孩子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關在屋子裡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的世界。探討自然的神秘,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兒童的活教材。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則五,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讚的心理特點。你稱讚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制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則六,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和原則四相同。兒童喜歡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探討、去追求,就可獲得確實而經濟的直接知識。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完全沒有經驗過,讀了也不可能完全理會。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原則七,比較教學法。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於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隻貓,最好用一隻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套用的範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套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套用。

原則八,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去組織兒童比賽,以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學習效率。但比賽必須避免勝利者驕傲、敗北者氣餒兩種弊病,防止不服從指揮,把競爭變成傾軋,把比賽變成妒嫉的惡果出現。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原則九,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原則十,替代教學法。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髒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歡占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占有心。這是一種以蒐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學校里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群,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群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⑥小孩子是喜歡遊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籤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遊戲去取而代之。遊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原則十一,注意環境、利用環境。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遊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具,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鐘型賭具,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但分別學習,又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複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原則十三,教學遊戲化。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遊戲、人們均好遊戲的心理特點。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遊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遊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遊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原則十四,教學故事化。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故事的作用有四點:①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像力;④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於兒童的學習心理。教學故事化有兩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則十五,教師教教師。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裡舉行,同樣可以套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於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原則十六,兒童教兒童。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於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於教學效益的提高。因為:①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②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③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後,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著眼於本國的教育,而且也著眼於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則十七,精密觀察。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套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

評價

活教育十七條原則還反應了活教育體系中的四個步驟和五指活動的思想,這是陳鶴琴在論述過程中親口說明了的。譬如在“教師教教師”一條原則中,陳鶴琴就說:“在行政組織內,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聘用專門人才,依據活教育所定五指活動,分組擔任輔導,這種輔導工作,對於一般教師頗有幫助”。這說明了教師的巡迴輔導是以五指活動為依據的。至於活教育的四個步驟(實驗觀察、閱讀參考、發表創作、批評研究),在十七條原則中也有相應的體現。比如原則十二,原則十七就明顯地與之基本一致。這說明四個步驟和十七條原則中的某些原則是互相融會貫通的。活教育的每一條教學原則都具有現實意義,是陳鶴琴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值得每一個幼教工作者認真學習、領會和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