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良品

洪良品

洪良品,1827~1897年),字敘澄,號右臣,別號龍岡山人。出身鄂東黃岡洪家灣(今屬武漢新洲)。14歲時就讀於道觀河紫霞寺。1864年(同治三年)舉人,18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曾長期擔任科道官員,熱心時政,在中法和中日戰爭中積極主戰,建言頗豐。從政之餘,更從事著述,在古文《尚書》考辨、湖北地方志編修等方面均有建樹,同時也留下了數量頗豐的詩文。

基本信息

簡介

洪良品(1827~1897年),字敘澄,號右臣,別號龍岡山人。出身鄂東黃岡洪家灣(今屬武漢新洲)。14歲時就讀於道觀河紫霞寺。1864年(同治三年)舉人,18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曾長期擔任科道官員,熱心時政,在中法和中日戰爭中積極主戰,建言頗豐。從政之餘,更從事著述,在古文《尚書》考辨、湖北地方志編修等方面均有建樹,同時也留下了數量頗豐的詩文。
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天國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命,辦團練以抗。清光緒《黃州府志》記載,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軍取黃岡,知縣翁汝瀛還真的逃進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內暫避,並在此召募地方鄉紳洪良品、盧璲采、錢崇蘭等人大辦團練。一時,這裡成為抵禦太平軍的指揮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為方園十數里的集市中心。
1868年官至兵部給事中的洪良品遊覽新洲境內的將軍山,在其《登將軍山》詩中云:“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同治十年(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
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上奏彈劾雲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
光緒八年(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
1885年(光緒十一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遷御史,戶科給事中。
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
中法之役,權臣主和賠款,洪上疏力諫。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廷議求和,洪聯絡言官數十人,領銜上書,力主遷都練兵,自強立國,參奏李鴻章“志存和局”,“貽誤軍機”。
1895年3月23日,上疏抨擊李鴻章,指出遼海之敗系李鴻章不事戰備所致,議和事應由軍政官員公議利害後而定。4月17日再上疏彈劾李“先存不欲戰之心,馳防縱過,為敵所窺,以致侵擾不已”。主張停止談判,堅決反對賠款割地議和。指出“方今四國耽耽虎視,惟利是歆”,“聞日本蕞爾小國以虛喝獲此重利,勢必紛紛藉此構釁,群起效尤。欲不與,則倭事已有成例;欲與之,則屢賂從何措貲?勢不至以國敝不止,土爾其之削弱可鑑也”。
聞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6月26日再奏賠款甚巨,請廢約備戰,主張啟用宿將,以戰為防,與日軍持久周鏇,召回李鴻章“嚴飭將士,各修戰備”,以絕徘徊觀望之念,奮勇直前。後終日孤坐流涕,憂憤致疾,1897年2月卒於北京。
曾作書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要著作有《紫藤花室駢文》、《葵國奏議》、《半畝園筆記》、《古榆閣詩談》、《古今稱謂考》、《孔子家語驗誣記》、《經說征是》、《古文尚書辯惑》、《誦經釋要》等,合編印為《龍岡山人詩文集》,並撰有《順天府志》30餘卷、光緒《黃岡縣誌》24卷。
洪良品的詩:
1、赤壁於清端公祠
獨拜荒祠繞薜蘿,堂堂遺貌壯山河。清名白日雷霆動,故老青天涕淚多。千載招魂悲宋玉,一龕香火伴東坡。雪堂夜靜虛明月,風馬雲旗縹緲過。
2、楚懷王墓
沱水彎環齒墓門,嶢關歸魄夕陽昏。當年已雪商於恨,三戶亡秦尚有孫。
3、庾台
昔書《枯樹賦》,如見庾蘭成。故宅空文藻,荒洲繞縣城。遠煙三澨晚,殘雪五溪明。蕭瑟登台意,悲風日暮生。
4、荊南講院晤王子壽先生
先生壯歲謝簪纓,歸臥滄浪白髮生。自謂羲皇陶靖節,許身稷契杜文貞。渚宮花老啼鶯盡,夢澤雲荒斷雁征。愧我周南久留滯,巴山夜雨夢春明。
5、登將軍山
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6、又渡洪湖口
極目疑無岸,扁舟去渺然;天圍湖勢闊,波盪月光圓。 菱葉浮春水,蘆林入晚煙。登櫓今夜月,且旁白鷗眠。
7、黃州東坡赤壁
水光接天,人影在地,月白風清,問良夜誰來赤壁;好竹連山,長江繞郭,筍香魚美,憶先生初到黃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