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甸水庫

洪甸水庫

洪甸水庫是一處景點,位於淮河中游南岸支流西淠河上的上游安徽省金寨線境內,是20世紀50年代為治理淮河而興建的大型重點防洪工程,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發電、水產、航運等綜合利用。

簡介

洪甸水庫位於淮河中游南岸支流西淠河上的上游安徽省金寨線境內,是 20 世紀 50 年代為治理淮河而興建的大( 1 )型重點防洪工程。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發電、水產、航運等綜合利用,水庫總庫容 26.13 億立方米。工程由大壩、泄洪隧洞、發電引水隧洞、發電廠房和升壓開關站等建築物組成。 響洪甸水庫大壩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混凝土重力拱壩, 1956 年 4 月開工, 1958 年 7 月竣工。水庫控制流域面積 1431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 1522 毫米,多年平均來水量 11.42 億立方米,總庫容 26.32 億立方米。 1996 年至 2000 年,在老壩下游 8.8 公里處築下壩構成下庫,下庫庫容 950 萬立方米。
1957 年 8 月至 1961 年 4 月,建成水力發電站,安裝 4×10 MW 水輪發電機組,其中# 4 機組是國產第一台雙水內冷水輪發電機組。 2000 年建成抽水蓄能電站,裝有 2×40 MW 可逆式水泵水輪機電動發電機組。

洪甸水庫洪甸水庫
1959 年 6 月,洪甸水電站正式成立,縣級建制,隸屬安徽省水電廳領導; 1962 年 6 月,劃歸安徽省電業管理局,為中央部屬企業; 1985 年 1 月 1 日,劃歸安徽省政府,委託安徽省電力工業局(電力公司)管理; 2003 年 12 月,整體移交安徽省水利廳管理,為省水利廳直屬水管單位。
洪甸水庫洪甸水庫
2006 年 10 月,洪甸水庫管理處成立,正處級建制,為省水利廳直屬差額預算事業單位。水庫管理處主要職責是:負責所管理水庫大壩及泄洪、輸水工程的管理、養護、維修工作;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具體實施所轄水庫的防汛抗旱調度;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委託,承擔水庫管理範圍內水行政執法工作;負責對所屬水電站的管理。
響洪甸水庫管理處下設:辦公室(含組織人事科、紀檢監察室)、財務科、水工程管理科(含防汛抗旱辦公室)、水政監察科。
響洪甸水電站下設:行政工作部、安全生產部、財務部、保衛部、發電運行部和發電設備檢修總公司、實業開發總公司。
2007 年 1 月 22 日,在金寨縣梅山舉行授牌儀式,省水利廳領導為響洪甸水庫管理處授牌。 隨後, “ 中國共產黨安徽省洪甸水庫管理處委員會 ” 、 “ 安徽省洪甸水庫管理處 ” 掛牌。
響洪甸水庫建庫以來,為淮河蓄洪錯峰 100 余次,其中入庫洪峰流量大於 10000m3/s 一次,大於 5000m3/s 三次,削減洪峰均在 75% 以上。 1969 年 7 月 14 日 , 洪峰達 10200m3/s ,為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流量。 1991 年 7 月 11 日,庫水位升至 134.17 米 , 為建庫以來最高水位。

經濟利益

水庫建成近 50 年來,灌溉效益逐年增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年均灌溉農田 75 萬畝,七十年代年均灌溉農田 165 萬畝,八十年代年均灌溉農田 200 萬畝,九十年代年均灌溉農田 224 萬畝,目前灌溉面積已達到 297 萬畝,年均灌溉效益超過1 億元。 響洪甸水庫管理處(電站)先後榮獲六安市第一、二、三屆及安徽省第四、五、七屆文明單位稱號。

地理位置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響洪甸水庫,座落在安徽省金寨縣境內,是國家大一型水利水電工程,新中國治理淮河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水庫地處大別山區,位置偏南,氣候近於長江流域,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降雨成因多為東南沿海暖濕氣候內侵,四川盆地低壓東移以及強颱風的邊緣影響,七、八月份降雨量大而頻繁,易造成洪水。 為響洪甸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內容有:增建泄洪建築物,對老泄洪洞進行改建;大壩左壩肩加固;大壩帷幕補強;大壩裂縫修補及保溫防護;增建右岸上壩公路(含交通橋)、大壩下遊河道邊坡防護以及管理區排水系統完善;更新或完善金屬結構及電氣設備、大壩觀測系統。
工程總投資 2 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