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樹勛

洪樹勛

洪樹勛(1929-2011),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後蓮村人(後蓮曾作湖蓮村),祖上旅居越南,現為僑眷。因晚年患病醫治無果,已於2011年11月18日凌晨不幸辭世,享年82歲。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50年,以學生代表出席同安縣(現為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加入共青團。

1950年,當年春國中畢業,任窗東鄉(現為馬巷鎮窗東村)團支部書記。當年春參加國小教員,曾任窗東,沃頭,茂林,浦園,後村,桐梓和洪溪國小校長、教員;任霄壠,東界和彭厝國中點語文教員。又邊教邊學大專中文函授進修,獲大專中文結業。期間因教學認真,被新店鎮評為先進教師。

1951年,當年2月參加教育工作。從事教育工作37年(含留用期),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數十篇,均發表於《福建教育》和《同安初教》。

1978年,政府落實華僑政策,退還被沒收的全部房屋,至此東方解凍。

1980年,當年12月退休,又經批准留用至1983年。“文革”期間曾被處理回家勞動11年之久。退休後往華安南海中學,長春二中任教高中語文。

1980年,後聘於民營企業任出納、會計。

1999年,回家休息期間,曾被選為馬巷鎮華僑代表、湖蓮村(現為後蓮社區)老協會理事,受聘同安、翔安區文史資料撰寫員、《同聲報》、台北市同安同鄉會《會訊》撰寫員,參加市鄭成功,僑史,姓氏研究學會及區地名學會,曾以學者身份出席省紀念鄭成功驅荷復台330和340周年的研討會。致力於地方文史研究,前後共發表四十萬多字論文,參與同安區政協文史辦主編的《同安姓氏專輯》一書的編審。主編同安洪皓研究分會的《洪皓研究》和《呂塘村史》,連續五年被評為區政協文史資料優秀編撰員。

部分作品

《馬巷舫山書院重修竣工》

舫山書院由馬巷通判鮑復康倡建於同治六年,歷兩年半,於八年(1869年)竣工開學,至今已130多年歷史。書院培養了不少名人學士,是馬巷地區的古文化搖籃。原書院共三進,右邊加護厝,一進東西兩邊有學舍七間,二進為山長辦公及住宿的地方,後進為二層樓閣,樓下供奉朱文公,兩廂房為藏書室。樓上供奉文昌帝君塑像。四周砌以高牆,牆內有數丈寬的通道。書院聘請品學兼優的進士或舉人當山長(即院長),聘請有真才實學的文人任教,管理制度嚴格。學子入學需經甄別考試。平時由地方行政長官和山長主持月考,優秀者獎勵。據“廳志”記載有“生童百輩”。培養出去的貢生,有侖頭村陳晉生,五甲尾陳生夏、鄭錫文等。院內場地寬敞,樹木蒼鬱,是學子求知的好地方。清末廢科舉辦學堂,光緒31年(1905年)由馬巷地區鄉紳洪曉春(窗東人)、洪湛恩(東坑人)、陳宗英發起改為學堂。辛亥革命時馬巷廳三府衙被反清的民眾燒毀,衙署占用書院,後又駐進軍隊,學堂停辦。後雖又辦黎明女校、平民夜校,但為時不久。抗戰時遭日機轟炸,學舍遭受嚴重破壞,破漏不堪。1970年又拆除前二進,周圍改建三層樓房作公社辦公室,後進神龕神像也廢於“文革”破“四舊”。年來政府重視保護文物,支持重修,民間善士慷慨解囊,共襄盛舉。由馬巷鎮老年活動中心和馬巷觀音宮管委會督建。擇吉於2006年桐月動工,根據“修舊如舊”原則,保持清代建築風貌。重建後的舫山書院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為二進石磚木結構,建築面積達700㎡左右。進入廣場迎面而來的圓拱門,楣上“馬巷舫山書院”金光閃閃。一進為三開間大九架出步柱,三開間的架梁為五瓜式三選斗,束簡由六支大圓石柱支撐,柱上塗金的楹聯(從後至前)有“興學育才奠國家基石,尊師重教樹社會新風”。“杏壇施教禮信仁義堪典範,儒學遺風修齊治平是弘揚”。“舫山風雨久經光華依舊,書院斯文不隧盛世增新”。均為本地學者所撰。沿一進後廳山牆的拱門進入二進,為二層樓閣,底層二房一廳。門楣高懸“紫陽過化”金匾,中廳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象,上層供奉文昌帝君,配祀魁星公、朱衣使。屋脊為歇山式的屋檐,燕尾翹脊,背上飾鯉魚躍龍門,寓意預祝學子科舉連捷。下為拜亭,上飾雙獅弄球。龍邊廊銘刻有修建舫山書院的古碑文,為當年通判鮑復康所撰。現在重修的新碑記,則為馬巷學者朱振仲先生所撰。虎邊是捐資芳名榜。主屋後邊加後界,右邊建有護厝一列計十間房,耗資120多萬元。

今年(2006年)農曆11月初七舉行重修落成典禮,由馬巷鎮政府主持,廈門市翔安區人大、區委、宣傳部、組織部、民政局等單位及馬巷街民眾、歸僑、學者均有代表參加。市、區領導上台祝賀,號召保護古文物,科技興區。由泉州名道士為文昌帝君等神祗開光。會後馬巷鎮老年活動中心文藝隊表演精彩節目,最後以泉州道協道樂團的道儀表演壓軸。

《灌口陳井陳氏始祖是翔安馬巷人》

據《灌口陳井陳氏族譜》記載及《海峽導報》介紹,南宋末年,馬巷地區名士陳太源,抗元失敗,受元兵追緝,恐被查出,受兵災之禍,故令四個兒子逃散分離,並約定無論逃到何處定居,都要在新居點井欄上刻有“陳井”的字樣,並以陳井命村名。於是他帶次子陳武和季子陳烈逃到灌口隱居陳井(時灌口屬同安安仁里明盛鄉十五都,今屬廈門市杏林區灌口鎮)。長子陳文逃海南,三子陳英逃漳浦官潯(濠潯),又遷居今長橋鎮割後村陳井自然村,該村祖祠曰“鳳儀堂”,祠堂里有對楹聯:“泉灌分支祖自同,漳中立族宗開浦”。這正說明自同安遷灌口再遷漳浦立族。

灌口陳井村為鄭成功部將陳永華之故鄉(其父陳鼎,教諭,死於清兵陷城),現台灣嘉義縣鹿草鄉陳井村有陳永華之族人苗裔與族親六萬多人。灌口陳井村傳世中分衍洪茂、新亭、赤土、大東山、松山;角尾鎮的蓮花、下嶼、下杏;東浮鎮的南山、大溪、蓮花、劉營;後溪鎮的蘇營等十五個村莊,有一萬多人口。陳井陳氏以“穎川”為郡望。昭穆:欽源根炳增,鉅淵樹熾坽,鑾井桂焙城,錫洪植耀圻,錦添榜晃墀,環銅格煜坦。宗祠曰“祚扇堂”。尊陳太源為始祖,屬漳州南院陳太傅派裔。

《馬巷清居堂》

馬巷清居堂,俗稱菜堂,位於馬巷五甲街五穀市29號。是翔安地區唯一的菜姑堂。堂里供祀釋迦菩薩、千手觀音,有尼姑主持佛事。據說最盛之時有尼姑十二人。每逢初二、十六,馬巷地區的菜姑(吃長齋女士)及信女們都會雲集清居堂誦經禮佛,長年不衰。

清居堂最初創建人是優婆夷,俗名林摘花,法號蓮果姑,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祖家內厝鎮店頭社。青年時曾南渡馬來西亞檳榔嶼經營小商販。後在當地根宗寺皈依,拜廣通和尚為師。廣通和尚早年出家於南海普陀山鶴嗚庵,是位得道禪師。抗日戰爭期間,蓮果姑回鄉,在馬巷街出家修道,往莆田梅峰寺受戒,歸來後傾資購地,興建清居堂,於四十年代落成,為土木結構二進瓦房,占地約250平方米,為當時馬巷最大的佛堂。1954年恭請新任梵天寺主持的厚學法師兼任清居堂主持,成為梵天寺的屬下院。為健全清居堂的管理,厚學法師還聘請後濱村張林社王換姑代理護寺,並捐款一萬元修理清居堂。蓮果姑於1959年7月7日圓寂西歸,骨灰存放在梵天寺海會塔,並進主紀念堂。

繼任主持是慧慕姑。慧慕姑俗名陳洗,內厝鎮新堰村人,馬來西亞歸僑。她素好佛緣,抗日初期到鼓浪嶼日光岩拜清智上人為師,為妙釋寺護法,專心致意向善契法師學佛。公元1945年,於南普陀寺受菩薩戒。厚學法師特委之繼任清居堂堂主,主持日常堂務。慧慕姑於1989年圓寂,享年九十歲。

慧慕姑臨終時,殷切希望厚學法師主持重修清居堂,聘任許水欣、吳大陣、洪惠敏三人為護法,成立清居堂翻建籌委會。為實現慧慕姑的夙願,厚學師積極發動民眾捐款,他本人也倡捐人民幣二萬元,梵天寺一萬元。田邊社林建築、利來尾社陳美瑾等善信都慷慨解囊,集腋成裘,共募資五十萬元,於2001年潤四月初九日翻建,同年十二月竣工奠安。厚學法師主持典禮,區、鎮均派人參加。

翻建後的清居堂為兩層三開間宮殿式的樓閣,紅牆綠瓦,雕塑精美,可與新建的“不二堂”(即觀音宮)相媲美,為馬巷街再添一盛景,現香火興旺,木魚聲聲,迎來了海內外諸多善信。

清居堂大門楣上高懸匾額“清居堂”鎏金大字,為厚學法師所書。一層後進中殿供奉千手千眼觀音,兩邊善才、玉女侍立。觀音足踏蓮花,雙手合胸,兩側有1080隻手,恣態不一,每隻掌中都精繪一隻慧眼。千手觀音梵名為“婆阿婆羅希”,寶號為“大悲金剛”。

樓上為大雄寶殿。正殿供奉釋迦菩薩,兩旁是騎獅坐象、手執神劍的護法神普堤和韋馱。殿前是彌勒菩薩,坦腹笑口迎接四方來客。兩邊山牆嵌以瓷土燒制的八百羅漢浮塑像。現清居堂已成為馬巷地區菜姑善信禮佛之聖地。

《大帽山甘露寺》

甘露寺位於大帽山農場北面,觀音山之南麓。觀音山海拔400多米,因西部陡峭處奇石狀若披紗的觀世音座,故名。《同安縣誌》載:“甘露寺始建於唐時,後廢。明末中興祖師無疑和尚鳩資重修”。為二進三開間,天井加拜亭的宮殿式石木建築。寺中原懸有宋末宰相陸秀夫的魏體寺額“甘露禪寺”和明大書法家張瑞圖的木刻楹聯,惜已毀佚。寺右山坡有無疑禪師的舍利塔,塔為圓形蓮辮紋基座,為市級文保單位,前年修葺一新。周圍有無疑和尚手植的茶樹和榕樹。據傳甘露寺修建時遍山松竹皆滴甘露,故名。相傳古時原有上下寺九十九間,最盛時有百名和尚。

甘露寺奉祀三世佛祖,兩旁為護法神。前殿為笑口常開喜迎八方善信的彌勒菩薩。寺內有楹聯十多對,均系古今佳作,富有哲理,書法精美。前殿柱聯為“碧嶺長流甘露水,慧心徹悟梵天鍾”。彌勒座聯為“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門冠頭聯為“甘如佛果參真諦,露滴楊枝普大千”。

這裡群峰環抱、爭奇鬥豔。北有虎頭山,東北有大埔山、大帽山、寨仔山、鵝頭山,東南有白雲飛山、金排寨山、蜂腰山。山上蒼松翠柏,鶯歌燕舞。寺廟屹立於萬綠叢中,寺前阡陌縱橫,山下村莊錯落有致,炊煙縷縷,有世外桃源之味。清陳韜章有《重遊甘露寺》詩云:“為憶春初挹翠風,朝來乘興復登探。千層峭壁螺炎簇,百尺飛泉練影涵。色帶秋棪雲抹淡,名傳古剎露垂甘。憑高極目情無限,落葉蕭蕭點碧潭”。周邊美境盡入詩中。

唐代肇建的大帽山甘露寺,自古以來就是翔安區的名剎。但因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人氣不旺,長期失修。開放改革以來,所屬五保各村才聯合成立管委會,集資重修,再塑金身,古剎得以復興。

明末清初,無疑法師重興甘露寺。他因率徒清理同安、漳州屠城後的積屍而善聲遠播,為避清兵追殺而避居大帽山甘露寺,募資重修,並創製“甘露茶”驅疫濟世。上世紀四十年代釋心清(現梅山寺老主持)曾在甘露寺修持。

古寺周圍多古蹟。有宋代北同安通往泉州的捷道“古宅十八彎”(宋景定元年鄭公祥和僧妙謙所造,從新圩古宅後壁山到雲中雁共十八個回頭彎,故名。)十八彎古道上達南山,下接遼野,可達豪嶺的漳泉古道(形成於漢時)。這條古道對當時同安城的繁榮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後爐村的大寮靈宮是台灣眾多太子宮的祖廟之一,幾年來有台南善化普安宮,台北士林無極殿,內湖區護安宮,嘉義奉行宮、聖清宮,南投天法宮,台中妙天宮,高雄中聖宮、王母宮、明月宮,彰化社頭的太元宮,朴子的玉聖宮,新竹妙聖宮、聖道宮、明濟壇,苗栗縣慈龍宮,桃園縣的發清宮等十幾所宮廟來謁祖請火。

大帽山廣袤十多里,傳說神奇。相傳金排寨山是宋揚文廣所征服的“閩南十八洞”之一。山上有六角井,據說是揚文廣用金槍鑿成的。井底岩石有林希元之篆刻(現已毀)。白雲飛山蜈蚣侖有蘇氏入閩始祖蘇益陵園,現為市級文保單位。山下金柄村為唐代由泉州入遷同安的黃姓望族。甘露寺集宗教信仰、旅遊觀光、避暑休閒於一體,是一個尚待開發的旅遊點。

大帽山地勢險要,崇山峻岭重疊,解放戰爭期間是閩西南同安工委武工隊的根據地。1949年解放同安時解放軍先遣部隊就是從十八彎奔襲同安城的。這裡農民古時就開闢茶園,以甘露寺命名的“甘露茶”,遠銷海內外。山上茶寮有對楹聯曰:“古宅十八彎盤上雲中雁,茶葉天下有甘露世上無”。寺前路口設有奉茶處。讓過路旅客品嘗。古宅的大蒜聞名中外,歷千年而不衰,是出口創匯的土特產。上述種種,都是甘露寺景區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

《小嶝——美麗的小島》

小嶝,這個“八·二三”炮戰中被譽為“英雄三島”的彈丸小島,是翔安區著名的漁村。遠離硝煙之後,小嶝已成翔安區的旅遊休閒勝地。

小嶝島方圓僅0.86平方公里,分為前堡、後堡兩個自然村,人口不到三千人,地面丘陵起伏,綠樹掩映,草木叢中保留著炮戰時星羅棋布的明碉暗堡、戰壕以及對金廣播站的原址,1000多米長的秘密坑道,如蜘蛛網,橫貫全島,是珍貴的戰地旅遊資源。

島上四周水域遼闊,大海碧藍青澈,海岸線鹽田如雪,沙灘似金。海豚戲水,鷗鷺撩人,好一個世外桃園!這裡盛產石斑魚、黃花魚、對蝦、牡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海豚、中國鱟也常在這一帶出沒,這裡是水產養殖和海蜇生產基地之一,成群的姑娘們頭戴紅頭巾(文公巾)在辛勤餵養對蝦。

在這風光旖旎的小島上,宋未元初,隱逸著一位泉南理學大儒邱葵。其氣節與學問,千古留名。小嶝島有了邱葵的史跡,從而擁有深厚的人文積澱。還有宋紹興末開基後堡的始祖洪道的陵園,現已修葺一新,是兩岸洪氏的共祖。

在小嶝島與角嶼之間,隔著一條滔滔港流,港深、礁密。有當年邱公遺址——釣磯,早先刻有“釣台之釣心豈在魚也”。離釣磯不遠的鐘山南麓,有一畝見方的菜地,是邱公隱居耕作的園圃。在田邊的一塊大石上,邱公自題了“樂丘”二字,並刻有“樂丘之樂志其猶龍乎”。是啊,邱公實則托隱居之名,行抗元之實。

位於鐘山南麓的章法寺,始建於宋,兩殿三開間,主祀觀音菩薩,為邱公經常進出之所。寺前正對大嶝的海灘,有塊四天見方的巨石,即“棋局石”,早先石上刻有“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的邱公墨寶。其西北方有三塊大石錯落有致地排列成“品”字型,中間有一泉眼,稱“品泉”,終年涓涓而冒。奇怪的是漲潮時淹沒在海水中;退潮後則露於沙灘上,卻仍淡水長流,清洌甘甜,討海人常在此駐足掬飮,村童們每每仰臥其上消暑。章法寺前有“八榕朝觀音”,寺後有九曲蓮池、奉祀海神蘇碧雲的“英靈廟”和宋代的“仙人井”諸景。

小嶝——金門海域之間有個明礁,稱“白哈礁”,由三塊大礁石構成,因石色灰白狀如伏免而得名“玉免伏波”,是小嶝六大名勝之一。礁石上彈痕累累,它記錄了英雄三島的炮戰史。這裡距金門僅1800m,落潮時可“遼垞”(即涉水)到金門,是近看金門的好地方。此礁古稱“陛下瞧”。相傳為宋帝昺拋物浮舟處,明代金門漁民尚於此水域撈得古硯,許獬在硯上刻銘(見“同安縣誌”藝文卷)。“金門縣誌”也載有此事。今建有“陛下亭”供遊人歇息。於此礁上,觀海天一色,日出日落,彩霞與群鷗齊飛,站在制高點,盡覽噴薄的日出,其樂何極!戰地黃花,值得一游。

《廈門最早的保生大帝廟——柳塘吳西宮》

廈門古代望族有“南陳北薜東孫西倪”之謂。其中孫氏世居柳塘社。據入閩十世孫瑀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所寫的《西宮檀越記》載,其祖父孫天錫(八世,字公嘏,號仁四翁,嘉禾柳塘人)得奇病,經多方求醫治療不愈。那年,遊方老道人裴養真來廈門旗山(即虎仔山)探其病,並與之結伴,親若弟兄。不久,素以神醫聞名的吳夲,聞裴養真深闇修煉之術,遂慕名渡海來廈拜訪求道,順便給孫天錫治病。吳真人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三個月後“肢體強壯,顏色如故”。天賜以百金酬謝,吳真人不肯接受。為此,在吳真人不幸逝世以後,天錫痛不自禁,立即在柳塘社住宅的屋西為他建一小祠,命名“吳西宮”,塑像其間,歲時祭祀。後前來敬拜祈禱的人日漸增多,天錫乃捐地四畝以擴展廟宇,並供廟產,命其孫孫瑀管理。“吳西宮”之創建比青礁鄉人於公元1151年建龍湫庵,要早百多年。

《馬巷忠義廟》

馬巷建廳後,按清廷禮典,地方官朔望必須到城隍廟、文武廟(文廟已廢,近擬再修)祭拜。因此這些神廟應運而建。馬巷忠義廟位於舊魚街(今朱王公路橫街頭),坐西面東,為一進一拜亭的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奉祀武聖人關羽。該廟保存良好,在“文革”初破“四舊”運動中,竟也因民眾保護而倖存。神廟經多次修葺,美侖美奐,古色古香。每逢朔望,街上的攤販、商人及信眾魚貫赴廟膜拜,祈財祈壽祈平安。

武廟主殿高懸“忠義廟”大匾,兩側楹聯是:“忠於漢室毅獻丹心照日月,義在桃園甘酒熱血譜春秋”。

歷史上關羽以其忠義神武深得民心。歷朝也多次加封至“盪魔大帝”、“關聖帝君”,成為與孔子並肩的武聖人,列入國家典祀。關帝在台灣香火極旺,全島多達192座,新竹青草湖後山普天宮塑立的關公偶像,總高達50m,儼如天神下凡。據傳,嘉靖年間東山縣銅陵鎮關帝廟的香火已傳入台灣,故今台灣武廟多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南洋華人大小店鋪、公司也多供奉關羽為財神。古近代民間的幫會組織如“三點會”、“洪幫”、“青幫”等以“義氣”相聚,更是虔奉關羽。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聖誕。傳說這是凶神旱魃經過的日子,舊俗此日祭祀,求關帝顯靈,驅邪避災。如果這天有下雨就叫“關公磨刀水”,人們相約在那天不動菜刀。從古至今關帝聖誕日,馬巷關帝廟均舉辦盛大廟會,熱鬧非常。

《古同安婚嫁習俗》

古時男女訂親納聘後,即可擇吉舉辦婚禮。擇吉要即通知女方,叫“送日”。女方接到“送日”合婚佳期吉辰的紅紙庚貼,先放在神龕祖公座前,壓到祖爐下面,十日內家中平靜,不發生什麼意外事件,如打破餐具或其它不吉利事件,就可以按時進行。女家開始準備嫁妝,除了衣物、帳被外,特別要有尿盆、浴盆、圍裙等物,這些都是為新娘婚後生男養女做準備,帶有預祝早生貴子的作用(古時舊法臨產都是蹲在尿盆上,圍裙作遮羞之用)。嫁妝的包裹物及新娘轎都要貼上紅雙喜。紅雙喜據傳為宋代王安石所創。王安石上京赴考,在京都看到馬員外的門樓上懸掛一隻大彩燈,上面有副上聯“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電鼓,天作證”求答下聯,當時王安石沒有時間作答。第二天考試時,主考官面試時出一副“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讓他對,王安石想起昨天的上聯,隨口便答,竟得上等。考完後王安石又到馬員外家把考試事講敘一遍,馬員外說明此聯是獨生女擇婿掛出的,半年來無人能對,今天想必是天作之合。王安石也欣然應婚。三天后忽告王安石金榜題名,高中進士。王安石心中大喜,揮筆連書兩個“喜”字,藉以表達喜上加喜的心情,從此“雙喜”成為喜慶之吉祥物。新娘的“上頭衫”,包括嫁妝的布巾、圍裙都要打上字。字古時是宗教的一種標誌,唐時學者將這一符號讀成“萬”,是吉祥萬德之所聚。出閣當天新娘一天內不吃兩家飯,只在娘家吃些飯,即使在新娘筵桌上她也只坐不吃,由旁邊一婦女代為夾菜,夾來的菜放在一個碗裡,第二天燙熱後由新婚夫婦共同食用。

迎親要“三頂轎到”,新娘坐紅轎,媒人和“挑燈舅”各坐一台,轎門前要貼“麒麟到此”等鎮煞驅邪之符紙。新娘要頭戴鳳冠(據說這是某朝皇帝所欽錫,迎親路上碰上任何大官都不用迴避或下轎),身披紅襖,罩紅巾、穿紅鞋(相傳姜子牙在封神時,將殷紂王封為喜神,專管人間的婚嫁。可是紂王卻沒有改掉老毛病,他去送喜時,看見哪個新娘長得好,就搶回天上當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氣憤,只好去求助姜子牙想辦法,姜子牙告訴大家給新娘穿紅戴紅,新娘下轎進喜堂要放鞭炮,紂王一見到新娘穿戴紅,一聽鞭炮大響,就會被嚇跑了。原來武王伐紂時,是打大紅旗擂戰鼓進軍殷都的)。新娘要由長輩扶上轎,表示是父母主婚的,不是私奔的。新娘手裡還拿著一本曆書,一個古銅鏡,古人認為鏡子可以照出各種妖邪的原形,怕妖邪潛入轎內傷害新娘而事先防備的一種護身吉祥物。本地大都改為拿“飯巾”和“扇子”。路上如果碰到另一新娘則要互換“春花”(古時的一種裝飾花),以防被對方奪去生貴子的機會。到達男家門口,要由新郎牽下轎,其他家庭成員都要暫時迴避,否則會犯沖,和家人“無緣”。新娘下轎,新郎要用篩子(正面畫上太極八卦)罩在新娘的頭上,且踢轎門三下表示“振夫綱”。新娘進大門,要過“淨香”或跨“烘爐”(香、火可去邪)。這時媒人要撒鉛錢,說好話,使新娘和大家都有緣。新娘進入洞房後,要坐定,坐在喜位上的天德方,如十二月是庚西方(一般在擇日時都得標明)。接著就可以看新娘、食新娘糖,即“人緣糖”,一般都要雙塊。接著新娘要做諸多動作,如給翁姑插花、摸筷籠、通灶堂,提桶汲井水。第二天早上還要清掃廳堂,洗滌全家的衣裳、切米糕、翻“兜面”,這些動作表示新娘從此成為家庭主婦,即勤快又是家務能手,要奉侍孝敬翁姑。

晚上筵會結束以後就開始鬧洞房,俗稱“嘩新娘”,有“三天不分老少”之俗,一般是講些恭喜的吉利話,打猴拳,做小遊戲、唱歌等,有的可“答冬瓜詩”,如“吃甜甜,新娘明年生後生”,“茶香酒香,子孫滿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洞房花燭滿堂花,一對夫妻結鴛鴦。等到明年生貴子,長大高中狀元郎”等,以增添洞房的歡樂氣氛。

新娘回家門要住三天(現在都是二天),到娘家“頭到客”,娘家要設筵宴請女婿。第一次回娘家不得過夜,娘家要準備一籃糖糯米糕和帶殼花生,兩棵連尾帶根併合並封上紅紙環的果蔗,給新娘分送給鄰居,預祝婚姻美滿,有頭有尾,生活甜蜜,並能“結籽”。新女婿要分“舅仔禮”紅包。結婚滿月(即一個月)時娘家要送“帶路雞”雌雄一對,預祝夫妻相親相愛和諧團結,還要讓母雞給生蛋孵小雞,傳宗接代,瓜瓞綿延。

《馬巷古代交通史話》

經濟要騰飛,交通要先行。馬巷三面襟海,一面羅山。水陸交通曆來發達,古道、古橋縱橫四達,內河外海航行秉具。故明理學名宦林次崖先生推崇馬巷為 “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衝”。朱熹簿同時曾親臨舫壽山(馬巷原山名)勘察,並發出:“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後通達利”的訐言。這裡的古陸道有形成於唐時的小盈嶺經沙溪、店頭、七里、沈井西界至鳳南南山嶺的官驛幹線,有形成於宋代的沈井經馬巷五星、朱坑、洪厝至瀏五店的幹線,長15公里。時馬巷街是一片荒野,這兩條幹線的形成,對以後馬巷街市的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歷代中原板蕩,北民南移,人口增殖,經濟發展,又陸續開通了數條古道:西宋線,從西坂的西亭至祥吳的宋厝,約長3.8公里;馬澳線,由馬巷經後濱、西坂、市頭、新店、洪厝至澳頭;同下線,從城關的東橋頭經曾林、後許、五星、後濱、亭洋、山亭至下潭尾。再後來又開通自小盈嶺經馬巷的舫陽、五星、桐梓、洪溪與唐時古道南山相接;馬蓮線從馬巷經新店至蓮河、馬新線從馬巷經曾林至新圩。各古道沿線逢溪砌橋。最早是倒橋,後唐時建於昆嶺九溪上;宋慶曆元年建於董水溪(即九溪出海處)上的通濟橋;明時建於馬巷壩仔下,通往下潭尾、唐厝港的翁墓橋;有位於沈井鋪通往馬巷的便安橋,初名五馬橋,通濟橋北,經西林至沙溪和古道相接,東經茂林、東園和蓮河線接,南經蔡厝、後村直達澳頭。以上路、橋是輻射四方的馬巷古代陸路交通的基本網路。由於古道交通的效應,明清時馬巷已發展成為“店鋪櫛比,煙火萬家”的繁榮農村小集市。明清時官府沿古道先後設立大路鋪、沈井鋪、店頭鋪、下尾店鋪及沙溪街,置內安渡口圩、新圩、澳頭圩、瀏五店圩、蓮河圩、各圩每月按約定俗成的一四七或三六九或二五八日舉行交易,這是古時小圩集的雛形,促進了農村經貿的發展,有的逐漸發展成小市鎮。

古時貨物運輸均靠肩挑畜馱,很少有車子。因此駝畜的飼養也盛極一時。

除陸運外,馬巷三面臨海,自古以來海運相當發達,特別是南宋小朝廷偏安臨安後,東北,西北陸路通商基本斷絕,東南海上卻暢通無阻,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瀏五店港是古馬巷最重要的港口,五代時即有海船在該港集散,宋元之間即與泉州港有船楫通往,十六世紀又與漳州月港通航。清康熙二十三年閩海關設立,瀏五店為廈門正口所轄的錢糧口岸,查輯來自金門、石碼、安海、漳州、海澄各地的船隻貨物,徵收關稅。此外早年的重要港口還有澳頭大小嶝、瓊頭等。各澳船隻梁頭在一丈以上的大商船可駛往奉天、天津、浙江、廣東、台灣等地貿易;梁頭在七尺以下的小商船可前往本省各港及內河貿易。梁頭在五尺以下的小艇只在廳屬采捕貿易。木帆船尤以梭船是當時海運的主要工具。它的特點是頭尖削,尾較窄,船體長、靈便、速度快。其他還有諸多小渡口,負擔客人過渡及小量貨物運輸,如董水渡,自雞苦頭至董水至廈門,設有渡船三隻。瀏五店渡與廈門五通互渡,渡船二隻。內安渡與廈門互渡,渡船二隻。唐厝港的客貨船與廈門及沿海各港都可互通。龍海的建材,福州的“福杉”都在此集散,是抗日戰爭前貿易最為昌盛的港口。還有下潭渡,經寶珠嶼與同安鼎美互渡,蓮河至金門的西黃渡等。明清兩代,出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官府多次實行遷界海禁,最嚴厲時不許片板下海,沿海漁民慘遭浩劫,強迫遷往內地,內河外海航運全停。但海禁一解除,對外貿易又非常活躍,當時就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有通商關係。

古代交通運輸業的發達促進了商業乃至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馬巷地區經濟的騰飛及馬巷集鎮的形成。馬巷地處晉南同的金三角,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全國百強的衛星工業鎮,果蔬批發市場每日集結幾千數萬人,朱熹預言的“通達利”今天已成為事實。廈門海灣型城市的開發,翔安區的設定,將使馬巷地區安上騰飛的翅膀鵬程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