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北窯清真寺

洛陽市北窯清真寺

洛陽市北窯清真寺位於北窯金家街北頭。1914年,由馬鵬飛捐地,回民集資興建。1915年2月,蓋大殿5間,磚木結構,歇山式瓦房,計120平方米。1916年正月,蓋卷棚5間,繼蓋北講堂4間、水房2間、南屋3間、大門1間、大門南北配房各2間、遙志1間、遺志兩邊4間。大殿內有對聯一:“進寺禮拜本人職責是清心寡欲,面向克白交還奶媽子祈福求壽”。1925年6月,躔河暴漲,水入寺內,建築無損。1958年宗教改革後被保留,文革中被占用。1982年重新開放使用。有女寺一,建於民國初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洛陽市北窯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金家街4號
郵編:471002
現任教長:劉寶畸現任學董:金學亮

簡介

洛陽市北窯清真寺位於北窯金家街北頭。1914年,由馬鵬飛捐地,回民集資興建。1915年2月,蓋大殿5間,磚木結構,歇山式瓦房,計120平方米。1916年正月,蓋卷棚5間,繼蓋北講堂4間、水房2間、南屋3間、大門1間、大門南北配房各2間、遙志1間、遺志兩邊4間。大殿內有對聯一:“進寺禮拜本人職責是清心寡欲,面向克白交還奶媽子祈福求壽”。1925年6月,躔河暴漲,水入寺內,建築無損。1958年宗教改革後被保留,文革中被占用。1982年重新開放使用。有女寺一,建於民國初年。
北窯位於洛陽市志河回族區,原有3座清真寺,該寺居中,亦名北窯中寺,1915年由馬鵬飛、馬俊才、班玉珍、馬成麟等籌資創辦。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時,本寺為保留寺。“文革”期間先後被數家工廠占用,除大殿卷棚外,房屋均遭拆除。1978年後歸還,因大殿年久失修,又加三寺穆民集中本寺禮拜,不敷使用,1989年在有關各界支持下重建。新建禮拜大殿為阿拉伯式雙層建築,占地1.2畝,建築面積1404平方米,上層為禮拜正殿,下層為男、女沐浴室、會客室、小禮拜殿。殿外明柱有“普今世獨後世主恩應報,闡三天銘五功聖教永存”;“修身正心采誠以事主,盡人合天復命而歸真”;“主萬化而不化莫非其化,妙可跡而無跡熟非其跡”三幅或聯,殿 內設定窯殿以莊嚴肅穆為主調,裝飾以阿拉伯丈《古蘭經》文匾、聯。最具特色的是裝飾華麗美觀的虎圖白樓。殿頂有1大4小綠圓頂挺拔高聳,使主體建築外觀雄偉壯麗,頗有氣派。全寺建築總面積3295平方米。
該寺現有學董13人,滿拉15人,全坊教民1200餘戶,6400餘人,均為回族。清代名震武林的“心意六合拳”拳師馬學禮、馬興、馬梅虎三代即為本地回族。 為傳播教義,弘揚伊斯蘭文化,有幾位退休老人於1993年10月在寺內創辦半月刊內部小報《穆斯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