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忠告

洛克忠告

洛克忠告:內容:規定應該少定,一旦定下之後,便得嚴格遵守。提出者:英國教育家洛克。點評:簡則易循,嚴則必行。令出必行才能保證成功。

忠告簡介

洛克忠告洛克忠告

沒有有效的監督,就不會有滿意的工作績效。明智的管理者會利用監督這把利劍,促使員工們既心有緊迫感,又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管理中,把事情程式化、制度化,讓各職能部門有章可循,員工按部就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這些,制定各種各樣的規定就不可避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何制定規定,從而使企業能以最好的狀態運轉,是每個管理者都不能忽視的問題。過多的規定會使員工們無所適從,規定應該少定。少定規定會給員工們以較大的個人發展空間,在工作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率。但是,規定要是不能嚴格得到執行,那就會比沒有規定還差。適當的規定,然後嚴格的得到執行是成功的保證。

相關故事

分粥的故事

有一個流行很廣的分粥的故事,說的是有7個人一起居住,他們每天都須面對同一個問題:怎樣將一鍋粥平均分配。他們嘗試通過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以下方法:大家選舉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負責分粥。開始時,這個德高望重的人還能公平地分粥,但沒多久,他卻開始為自己及拍他馬屁的人徇私。大家於是要求換人,但換來換去,負責分粥的人碗裡的粥仍是最多。沒辦法,只好採取了另一個方法:大家輪流分粥,一星期每人負責一天。但他們馬上就發現,每人在一星期中都只有負責分粥那一天才吃得飽,其餘6天都要挨餓。於是大家對新方法仍然不滿意。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7人輪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但這次分粥者要最後才可領粥。令人驚異的是,在這制度下,無論誰來分粥,7個碗裡的粥都一樣多!因為分粥者明白,如果7碗粥並非一樣大,他無疑只能領到最小的一碗﹙因為他要最遲領粥﹚。
同樣是7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風氣,一定是機制問題。只有機制健全了,才能使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
分粥的故事告訴我們規定的重要性。但有了規定,要是不能嚴格地執行也不妙,規定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只有令出必行,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春秋案例
春秋時期,有一次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吳王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想我得看看他說的實效如何。於是吳王要求孫武替他訓練宮女。孫武答應了,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讓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有板有眼地操練了起來。
孫武先將列隊訓練的要領清清楚楚地講了一遍,但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女人笑成了一團,亂作一堆,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要領,並要兩個隊長以身作則。但他一喊口令,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兩個當隊長的寵姬更是笑彎了腰。孫武嚴厲地說道:“這裡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玩笑。你們不按口令訓練,這就是公然違反軍法,理當斬首!”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姬殺了。
場上頓時肅靜,宮女們嚇得誰也不敢出聲,當孫武再喊口令時,她們步調整齊,動作劃一,真正成了訓練有素的軍人。孫武派人請吳王來檢閱,吳王正為失去兩個寵姬而惋惜,再沒有心思來看宮女訓練,只是派人告訴孫武:“先生的帶兵之道我已領教,由你指揮的軍隊一定紀律嚴明,能打勝仗。”孫武沒有說什麼廢話,而是從立信出發,換得了軍紀森嚴、令出必行的效果。
古語云:慈不掌兵!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層人士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同樣沒有前途。這就是機會成本,它所運用的就是經濟學最常用的一種理論:博弈論。其實,只要你是真正客觀公正地執行規定,而不是關注自己的私利,你是會得到員工們的尊重的。

洛克簡介

洛克忠告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學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洛克於1632年出生於英國,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親在內戰期間為議會軍隊而戰。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學校接受了傳統的古典文學基礎訓練。1652年克倫威爾主政期間,洛克到牛津大學學習,並在那兒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獲得學士學位,1658年獲碩士學位。後來他還擔任過牛津大學的希臘語和哲學老師。在牛津期間洛克對當時盛行於校園內的經院哲學不感興趣,反而比較喜歡笛卡爾的哲學以及自然科學。他在36歲時曾被入選英國皇家學會。也正是由於洛克的哲學觀點不受歡迎,他最後決定從事醫學研究。這一時期洛克還結識了著名的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並成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間洛克開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人類理智論》(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創作。1675年洛克離開英國到法國住了三年,結識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後來又回到伯爵身邊擔任秘書。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捲入一次失敗的叛亂而逃往荷蘭,洛克也隨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則在荷蘭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荷蘭期間洛克隱姓埋名,並且完成了包括《人類理智論》在內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倫敦,並在次年寫了兩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論文。他的《人類理智論》也在1690年發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類理智論》這部書上,不過此時也認識了包括艾薩克·牛頓在內的幾位科學家。洛克終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長逝。

洛克的哲學思想

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複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裡,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並沒有一貫性(20世紀另外一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批評洛克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洛克的政治思想

洛克忠告落克的《政府論》
雖然在哲學上洛克成就十分重要,不過他在政治上的影響恐怕對後人更為巨大。洛克是第一個系統闡述憲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權利”的人。他的政治理念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法國、英國以及其他的西方國家。

1689到1690年寫成的兩篇《政治論》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論文。第一篇是對羅伯特·費爾默爵士的《先祖論即論國王之自然權》的反駁。洛克極力並有效地駁斥了費爾默的君權神授的主張。洛克主張政府的權威只能建立在被統治者擁護的基礎之上,並且支持社會契約論。不過他也強調社會契約論是可以廢除的。他也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在一個人沒有損害另一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個人財產的合理性,認為個人有權擁有通過勞動所獲得的合法財產。洛克提出的人所擁有的“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權利,享有自由的權利以及財產權。洛克還第一個倡導了權力的分配,認為行政與立法應當分開,而且立法機關應當高於行政機關,防止專政。這方面的理論由後來的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繼續發展。

洛克的政治思想對後來的政治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義被美國奉為神聖,成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托馬斯·傑弗遜等美國政治家,並且在美洲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響在法國則更為激烈。伏爾泰是第一個將洛克等人的思想傳到法國去的人,法國後來的啟蒙運動乃至法國大革命都與洛克的思想不無關係。

相關條目

拉圖爾定律阿倫森效應 魯尼恩定律暗示效應拉鋸效應 安泰效應胺基酸組合效應 木桶原理

墨菲定律

管理定律(一)

1920年產品工業化生產以後,管理成為一個流行的話題,每個行業,每個部分多滲透著管理的科學,其中套用了很多的管理定律,讓我們用互動百科的力量一起來學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