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牛節

洗牛節

洗牛節,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人民,為了慰勞農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耕牛而形成節日。該節日一般通過讓耕牛稍事休息、給耕牛洗澡、餵養耕牛優質飼料表示慰勞。

基本信息

節日簡介

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家家戶戶殺雞宰鵝,若不牽牛下河洗刷,便從宰殺了的雞鴨身上拔幾根翅膀毛插在牛欄旁,以示為牛洗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來年耕作時出更大力氣。家家牽牛下河,為其洗身,並殺雞鴨為牛祝福,願耕牛清潔平安。
廣西侗族人河邊洗牛廣西侗族人河邊洗牛

布依族地區也有這個節日。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餵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廣西龍勝一帶的侗族,在立春以前,就要圍著耕牛忙碌,修牛欄,制燈籠,準備青草,糯米粑和甜酒等。到立春這一天傍晚,前面要用燈籠開道,後面跟著以竹編紙糊的“春牛”,由兩個青年舞動,最後面走著由勞動能手和能歌善說的人扮演的農民夫婦。他們代表全村,舞到每一戶農家,便向主人祝賀“春牛登門,風調雨順”。而主人則燃放鞭炮迎送,並贈給紅糖、粑粑等禮物,用迎春牛的節日拉開春耕生產的序幕。在春牛舞隊走遍各家以後,就在平地舉行歌舞會,不僅演出模仿勞動的舞蹈,而且舉行包括農事知識問答的對歌。

節日傳說

侗族傳說

侗族中有這樣一個傳說:玉皇大帝見人間百姓終年勞累,不得溫飽,便派牛魔王下凡傳話。當初,牛魔王受誤將“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飽”說成“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還不飽”,結果害得人們忍飢挨餓。日子反而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內疚,就請求玉皇把它貶下人間替百姓出力氣幹活贖罪(這裡講的牛主動請求玉皇大帝把它貶下人間,而漢人傳說則是被玉皇大帝貶下人間的,我兒時聽我母親講“牛是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乾農活的,它的叫聲就是喊‘不”,實是牛的叫聲,同閩南族“不”諧音之故),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到人間,一年到頭勤勤懇懇為人類拉犁、拉耙、埋頭苦幹。自此以後,百姓生活好轉。為感激牛的恩德,侗家人定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牛洗身,給牛添上好飼料,讓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乾乾淨淨,靜心休息,養精蓄銳,來年耕地更有力,由此沿襲成習。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認為:在古代時,牛生活在天上,過得十分舒適。

傈僳族傳說

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認為:古代,牛生活在天上,過得十分舒適。它見到地上人間傈僳族吃苦澀的野果為生,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在一年春天,背著天神,將藏在葫蘆里的五穀種子灑向了人間,使人間開始有了五穀成長,傈僳族擺脫了飢餓的困境。天神因此發怒,把牛驅出天上,來到人間。傈僳族將其養在家中,但牛看到人們耕作勞苦,又主動出來拉動犁耙,幫助種莊稼。天神見人間生活漸漸美好,又放出冰霜、蟲災,進行搗亂、迫害。牛在耕作之餘,為了保證作物成長,又上天與天神論理,不讓各種災害得逞,對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初五日,這裡的傈僳族人民也要過一個“浴牛節”。在這一天,不僅家家要給牛洗澡,並要煮一鍋放鹽的稀飯,用來餵牛。並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向牛祈禱,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災無害,莊稼豐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