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杖頭木偶戲

洋縣杖頭木偶戲

洋縣杖頭木偶是以漢調桄桄和秦腔為唱腔、以杖頭木偶進行表演的地方劇種,它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洋縣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杖頭木偶戲班,他們將杖頭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該劇種為梆子戲,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詠白念唱的發音均為洋縣方言。

基本信息

洋縣杖頭木偶洋縣杖頭木偶

所屬地區:陝西·漢中·洋縣

遺產編號:IV-24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洋縣文化館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洋縣杖頭木偶是以漢調桄桄和秦腔為唱腔、以杖頭木偶進行表演的地方劇種,它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

..

洋縣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杖頭木偶戲班,他們將杖頭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該劇種為梆子戲,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詠白念唱的發音均為洋縣方言。其曲牌現存120餘首,劇目651個,臉譜100餘幅。表演形式為桄桄秦腔藝人唱念,並操縱杖頭木偶完成各種戲劇動作。木偶製作形制分為暗桿、明桿兩種,其洋縣杖頭木偶戲很有個性。一是有明顯的原生態性。傳承人李天明楊醜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視覺衝擊強,表演技藝精湛、絕活多;三是傳統劇目豐富,板腔音樂完整;四是民眾基礎深厚,人們喜聞樂見。“吃麵要吃洋縣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即木偶)桄桄子”是洋縣老百姓的口頭禪。它對研究我國戲曲藝術、地方劇種演變規律、漢水上遊民俗、民眾文化之特質、人們的審美情趣工藝製作及競技表演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歷史淵源

洋縣木偶戲誕生於元末明初,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已具備完整的表演體系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清乾隆時被稱為“陝西南路梆子”。晚清兩代,縣境內共有木偶戲班10多個,築有可供木偶戲演唱的戲樓120多座,木偶戲班除在本縣演出外,還應邀赴漢中、城固、西鄉、佛坪等地演出。明末李自成起義,張獻忠的農民義軍就備有隨軍演出的木偶戲班,木偶桄桄戲班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了西南邊陲。民國中期(民國20年,即1931年)達到了鼎盛。其時洋縣境內有杖頭木偶桄桄戲班(社)38個。民國20年之後由於自然災害,木偶戲的演出受到一定影響。全國解放後,木偶桄桄戲日漸衰落,開始步入曲折發展期。1958年,洋縣桄桄木偶劇團成立。次年8月,老藝人李藝才、周藝壽在省木偶劇調演大會上分別獲演出二等獎、三等獎。文化大革命中木偶劇團被解散。此後桄桄木偶戲走進民間演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漢調桄枕木偶就進入恢復期,1984年,在省、地文化部門的支持下,縣文化館館長陳建昌重新組織、培訓青年演員18人,成立洋縣桄桄(木偶)劇團,1986年後因電視普及、音像製品充斥,故桄桄(木偶)劇團解散。從此桄桄木偶戲則完全走向民間,成為民眾自發的戲劇娛樂形式。為生存計,木偶戲亦有過去的只唱漢調桄桄而改為以唱秦腔為主、兼唱漢調桄桄的局面。

..

現存民間木偶戲班社主要有5個,其為李天明班(桄桄、秦腔)、楊醜娃班(桄桄、秦腔),葉文衛班(桄桄、秦腔)、羅曲楊虎德班(秦腔)、王昌娃班(秦腔、桄桄)。

基本內容

洋縣杖頭木偶洋縣杖頭木偶

洋縣木偶戲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人物表演各種動作、以演員唱奏的地方梆子戲。

洋縣木偶戲從唱腔上可分漢調桄桄木偶戲和秦腔木偶戲。本地洋縣歷史上為漢調桄桄木偶戲。全國解放以後直至今日,以漢調桄木偶和秦腔木偶兼而有之,在民間則以秦腔木偶為主。從道具表演操縱形式上可分為暗桿木偶和明桿木偶。本偶人物的行頭與臉譜為表現為明代特徵。漢調桄桄木偶主奏樂器為板胡,定調用“反調”為“36”弦,呈4度關係;“越調”(板胡)為“15”弦,呈5度關係,“梅花調”(二胡)、“絲弦”(京胡)和其他定為“52”弦,呈5度關係。打擊樂分開場鑼鼓、起板鑼鼓、配合上下場舞蹈動作鑼鼓;曲牌分鎖吶曲牌、絲弦曲牌等。唱、白為本地洋縣地方語音。挖掘桄桄木偶戲傳統劇目651個,開場過場鑼鼓及各種板頭曲調20餘套,鎖吶、絲弦曲牌簡譜120餘首。

..

洋縣杖頭木偶表演的絕活頗多,主要有:擔水換肩、耍紗帽、武官脫帽、文官脫帽、脫衣服、耍梢子、耍靴子、吹鬍子等,由桄桄藝人操縱,木偶戲劇人物完成,非常精妙逼真。

絕活之一:

擔水換肩。例如在《李彥貴賣水》一戲中,李彥貴迫於生計,以文弱之身軀,挑上沉重的水擔,沿街叫賣,以贍養老母。漢調桄桄藝人把劇中人物難以承受重壓,將水擔不住地換肩的情形表演得惟妙惟肖,忽悠著的水擔能夠隨著音樂節奏起伏,平衡的把握恰到好處,操作平穩自如。

絕活之二:

吹鬍子。例如在《唐玄宗醉酒》一戲中,玄宗受迷惑而醉酒,醒後聞聽西官殺害了東宮,悔恨悲憤交織,戲中木偶人物連連吹動鬍鬚,鬍鬚散亂高翹,令觀眾叫絕。

絕活之三:

耍靴子。也叫亮靴子,我們知道,杖頭木偶是不穿靴子的,腿也是桿直的,但漢調桄桄杖頭木偶卻能穿上靴子將左右腳亮給觀眾,還能讓觀眾看到彎屈的膝蓋。例如《觀陣》中秦叔寶被困,其耍靴子的情形,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英雄氣概,

絕活之四:

耍梢子。即木偶人物在悲憤痛苦時甩頭髮。例如《周仁回府》中的周仁、《唐玄宗醉酒》中的李隆基等。操縱桄桄杖頭木偶的藝人演員能將梢子耍得很開,很圓,且能變換不同姿式耍。

絕活之五:

脫衣服,麻利,大大增添了木偶表演的趣味性。

絕活之六:

武官脫帽。木偶戲劇人物能將帽子拋起一米多高之後,又不差分毫地雙手接住,

絕活之七:

文官脫帽。木偶戲劇人物能夠用雙手輕輕將帽子摘掉並舉起,然後又能將其戴在頭上。

絕活之八:

一人多桿。一名桄桄藝人操縱三桿木偶表演。總而言之,活人能做的動作,漢調桄桄杖頭木偶都能做得很到位。

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為桄桄或秦腔藝人唱念,並操縱杖頭木偶完成各種戲劇動作。木偶製作形制分為暗桿、明桿兩種,其洋縣杖頭木偶戲很有個性。

藝術特徵

1、洋縣杖頭木偶具有明顯的原生態性。傳承人楊醜娃、李天明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

2、洋縣杖頭木偶視覺衝擊力強,表演技藝精湛,絕活多。例如在《李彥貴賣水》一戲中,演員能用木偶人物的兩個木手肘表演井台打水、提水桶,掂放小扁擔、戴草帽圈、閃擔子、換肩等,動作惟妙惟肖,而且由簡到繁,由慢到快,穩而不躁,乾淨利落。從而很好地表現了劇中人物李彥貴為了生計,為了伺奉老母而吃苦耐勞,認真做事的品德,非常震憾觀眾之心。

3、傳統劇目豐富,板腔音樂完整。

4、民眾基礎深厚,人們喜聞樂見。民眾俚語云:“吃麵要吃洋縣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杖頭木偶)桄桄子”,1931年(民國20年)自然災害,同是漢調桄桄唱腔的大戲(真人唱演)戲班,多數散夥,另求謀生之路,而38個漢調桄桄小戲木偶班仍然得以正常演出。

5、風格鮮明。唱腔剛柔並濟,鏇律渾厚簡樸。

相關器具與製品

洋縣杖頭木偶戲行頭為明代戲劇人物行頭,木偶人物之寇分為輕帽、硬帽;衣服分有外衣、內衣(連線杖桿用)。文場管弦樂器的板胡、二胡、胡胡(低音板胡)、京胡、三弦、海笛、笛子、鎖吶;武場打擊樂器有尖鼓、平鼓、堂鼓、戰鼓、鉤鑼、饒鈸、小鑼、鉸子、梆子、牙子、木魚、摔摔、馬鑼、土鈸、海鑼、吊釵、喇叭頭鼓等。傳統劇目1000餘個,已整理挖掘651本,曾上演有的300餘本,久演不衰的劇目有30餘本。如《李彥貴賣水》《竹子山》、《搜杯》《唐玄宗醉酒》《觀陣》、《三家店弔拷》《醉擒梁芳》等。

..

現在打擊樂曲牌簡譜20餘套,鎖吶絲弦曲牌簡譜120餘首,木偶人物道具高約80公分。分為暗桿木偶與明桿木偶,暗桿之桿杖裹入人物衣內,而明桿之部分桿杖露在木偶人物衣外。木偶道具結構由偶頭、偶肩、偶杖桿三部分組成。偶頭由純木雕刻而成;偶肩是由松木、白楊等較為質軟的木板製成;偶杖桿則又分為中桿和手桿,中桿為木質1米左右,桿徑2公分,手桿約70公分,竹質。成行組裝時先將中桿穿越肩膀中孔然後插入偶頭脖項之中,用細繩系頭於中桿之上。再用內衣將肩膀與手桿連線,最後給木偶人物穿上外衣即可。

主要價值

洋縣杖頭木偶受文化部邀請在北京2007年中國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期間作了表演。溫家寶總理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首長及首都各屆人士觀看了演出。中央領導同志稱讚洋縣農民隊伍滋生的杖頭木偶完全可以和南方的吊線木偶、布袋木偶相媲美。

..

1、歷史價值。
洋縣杖頭木偶從元末明初萌芽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明代萬曆年間就已形成規模,清末到民國前期已相當繁盛。它對研究我國戲曲劇種的源流走向及演變規律提供了很寶貴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漢水上游的民俗形成以及工藝製作的發展史提供了一手的資料。另外,600年延綿不絕的傳承性,展示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2、文化價值。
社會認可度高。洋縣當地老百姓非常痴迷於杖頭木偶戲,在漫長的古代和沒有電視的年代中,杖頭木偶戲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吃麵要吃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杖頭木偶)桄桄子”這一百姓的口頭禪,表明杖頭木偶戲的藝術魅力之大,他們將精神需求一一木偶戲與物質需求看得同等重要,杖頭木偶絕活的視覺衝擊力和劇情的藝術震憾力證明了它有著強勁的傳統文化創造力。另外,洋縣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劇目和曲牌簡譜眾多,這對中國戲劇文學、戲劇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3、科學價值。
杖頭木偶道具的結構及其操作方法,充滿了科學的元素,多種樂器不同的定弦方法,在樂隊之中表現了整體的和諧,且妙不可言。杖頭木偶體現了洋縣先民極高的智慧。

瀕危狀況

1、洋縣杖頭木偶中的漢調桄桄劇目原為1000多個,但許多已失傳,現僅挖掘整理651本,經常上演的也僅有數十個。
2、一些表演絕活如吹火、變臉等已湮滅。

..

3、文化消費的多樣化使木偶戲的客群面縮小。
4、農村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及鄉鎮村政府職能的轉換和改變,使行政命令的力量變小,由官方組織杖頭木偶戲的可能性幾乎不再存在,故農村的演出陣地變小。
5、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杖頭木偶演員後繼乏人。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1958年成立洋縣木偶劇團。將流散的木偶藝人組織起來演出,並對傳統木偶劇目、曲牌進行搶救性發掘、整理、保護。
2、鼓勵紙坊、羅曲等民間木偶團休進行活動。
3、1983年進行了民間木偶戲普查。
4、1984年組建洋縣桄桄(木偶劇團),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演員,使桄桄木偶戲後繼有人。這些人現有都已成為民間戲班的骨幹。
5、2006年己將漢調桄桄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作為漢調桄桄小戲的木偶戲得到更好的保護。
6、現正在做將洋縣杖頭木偶列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

..

(—)靜態保護
1、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弄清洋縣杖頭木偶的歷史沿革,進一步掌握傳承譜系的詳盡情況,進一步了解藝人的家庭及本人的生存狀態,做好更細緻的記錄。
2、將普查所獲資料整理、歸類、建檔。建立檔案館、音像資料展示廳。
3、對資料進行深入的研究。
4、將研究成果編纂為《洋縣杖頭木偶》一書,由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謝村小池、鞏家槽、白石鄉、羅曲鄉、高原寺村、紙坊街村等6個杖頭木偶生態保護村。
2、重點扶植謝村小池李天明杖頭木偶戲班、洋州鎮鞏家槽葉文偉木偶戲班。
3、舉辦杖頭木偶戲培訓班10期。
4、繼續為洋縣杖頭木偶戲投放資金。
5、爭取由政府組建和恢復洋縣杖頭木偶劇團,建立較為固定的演出基地,並將其闢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接受科普教育的園地。
6、每年舉辦一次杖頭木偶文化藝術節。
十年保護目標
為洋縣杖頭木偶建立規範的檔案館、音像展示廳;創建和鞏固木偶生態保護村,並將生態保護村做大做強;創建謝村鎮小池、洋州鎮鞏家槽杖頭木偶旅遊熱線;將洋縣杖頭木偶推向全國和國際。申報洋縣杖頭木偶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