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宅村

洋宅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九十九溪下游,磁灶鎮西北部,離鎮區1公里,轄區面積方圓2公里。背靠永光山,面對爆竹峰,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截止2008年,全村總戶數491戶,人口1812人,分設六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877畝,其中水田600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南接磁新路,西接福廈路長達四公里的僑鄉公路;公路暢通,村民紛紛購置交通運輸工具,成了名副其實的運輸專業村。政府駐地磁灶鎮大埔。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據李姓住民稱,其始祖居此地名命名梅洋,後又衍化為洋宅。 明、清屬二都。民國33年(1944)屬梅溪鄉雙保。建國後,1956年屬內坑區天亮鄉,1961年屬磁灶公社洋宅大隊;1984年改磁灶鎮為洋宅村委會。

所獲榮譽

1993年度被評為磁灶鎮先進基層組織;1994年被晉江市授予基本小康村;1997年被晉江市授予寬裕型的小康村;1998年被晉江市授予文明村;2001年被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2005年被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寬裕型文明村”;2008年2月獲福建省第一批“家園清潔”行動示範村。2008年3月被晉江市婦女聯合會和晉江市綜治辦授予“平安家庭”示範村。

經濟發展

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甘蔗、花生等。村中親辦瓷磚廠、汽車運輸。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人均收入8500元,村財收入20萬元。 為加強新農村建設,努力實施舊村改造、新村建設,修築成從洋宅村南接磁新路,西接福廈路長達四公里的僑鄉公路,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網路。

人文景觀

洋宅村分別有梅洋橋碑亭、梅洋禪寺、境主公宮。梅洋禪寺,始建宋朝乾興壬戌,早年該鄉是雜姓所居,有吳姓、林姓、柯姓。梅洋開基明弘治已末,1499年,原佛祖宮是楊厝楊姓創建,香菸旺盛,著名名勝古蹟,萬古英靈。

永公岩嶢,蓮花獻瑞,挹九溪之甘泉,接珠嶺之靈氣。占山川之勝景,得地理之經營。始祖建陽公卜此福地,草創鄉社。距近四百有九載矣,耐雙溪阻斷,山徑險窄,交通梗塞某人問調敞。繁衍生息之地,竟成僻壤窮鄉之耦,鍾靈毓秀之境,反為錧鵬羈驥之區,豪放雄略之士。躬耕畎畝。懷才抱藝之輩,老困山村。故歷代鄉賢,屢興移溪建橋之思,卓識俊彥。常懷通達八方之志,以人財兩乏,力不從心。歲月流逝,夙願良謀,長束高閣。故明其梅洋橋碑亭。

相傳宋代年間,該鄉系雜姓所居,有林姓、柯姓、程姓、楊厝楊等創建於公元一二六九年,宋趙昰南遊、太后分散,皇駕境主公宮、焚香祝告、虔誠感求,信杯指明向西南、砌坑思母山御臨,帝後會後,宋趙昰皇恩,如封境主公紅龍袍玉帶,已有七百二十四年。梅里開基本鳳池、明朝弘治始分枝,己末公元一四九九年,始祖建陽定居,焉今子孫綿綿,如蘭之馨,如瓜之瓞,皆其積善餘慶者也,卜此福地,草創鄉社,已有四百九十四年。民國丁卯公元一九二七年重修,由於年久失修,廟宇破損,依然香菸旺盛,威靈顯赫,保佑黎民、萬古英靈。老年益壽會主持,並得海內外諸僑胞,香港、菲律賓、印尼、該鄉諸位人士,齊心鼎立,樂捐巨資,重修廟宇,莊嚴雄偉,堂皇壯觀,已落成竣工,值此大功告成,愛將諸樂捐者芳名,謹泐於石。以示後人,是為序焉,明其境主公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