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哥

洋垃圾哥

英國人威廉·林賽十年前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建立長城環保組織,吸納6名當地村民作為環保員,定期到長城上撿拾垃圾,十年來撿拾的垃圾已達數千公斤。然而,威廉·林賽日前調查顯示,隨處丟棄垃圾的遊客仍占75%。

精神可嘉

英國人威廉·林賽十年前在雁棲鎮建立長城環保組織,吸納6名當地村民作為環保員,定期到長城上撿拾垃圾。威廉和環保員們以及他們所請志願者撿拾的垃圾已達數千公斤。

一個遠隔重洋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在中國的萬里長城上撿垃圾,一撿就是11年,而那些在長城上丟垃圾的,卻絕大多數是中國人。試問,這是不是一個讓人感到尷尬和難堪的事實?網友們親切地稱這位英國小伙子為“洋垃圾哥”,但是卻絲毫沒有貶損的意思,反而是充滿了尊敬和敬仰。

這位年輕英國人和他身邊的那些志願者,有足夠的理由贏得人們的尊重。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文明素質、環保意識、對歷史文化遺蹟的呵護,都值得所有人好好學習。一扔一撿之間,文明素質高低立判,這位洋小伙,彎下腰去撿垃圾撿了11年,縱使我們做不到和他一樣去彎腰撿垃圾,但是至少應該做到不把手裡的垃圾扔到地上吧?可惜的是,按照這位洋小伙的調查,竟然有高達75%的遊客,隨處亂扔垃圾。

更加令人遺憾的是,“洋垃圾哥”撿垃圾撿了11年,但是地上的垃圾不但未見明顯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過去一個月需要來一輛大車拉垃圾,現在則需要三輛車才行。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扔垃圾的人多,撿垃圾的人少,垃圾自然越撿越多;另一方面,這十多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條件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垃圾自然越來越多。

而這兩個原因的背後,是更加令人們感到憂慮的現實。為什麼十多年來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素質卻未見提高?為什麼“洋垃圾哥”和志願者們十幾年的行動,不能感化更多的國人?縱然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我們也不要羞於以一個外國人為榜樣,承認缺陷和不足,也許需要一些勇氣,但帶給我們的,卻是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是整個民族文明素質的升華。

捫心自問

長城是中國人的長城,但是英國人人威廉·林賽十年如一日的舉動讓人感到,這名老外比中國人更像長城的守護者。威廉的調查顯示,75%的長城遊客隨處丟垃圾,他的調查或許並不精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遊客環保意識不強的事實。這是對比鮮明的尷尬畫面:國人在長城上丟垃圾,老外在後面撿垃圾。應該捫心自問:老外撿垃圾,我們該撿些什麼?

答案很簡單,該撿起來的是最基本的環保意識。我們的經濟在發展,環保意識卻丟得遍地都是。從小處說,塑膠袋、飲料瓶已成不少景區的“風景”,城市中也經常可見各種雜物;從大處說,企業超標排污仍是嚴重問題。

撿拾環保意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每一個社會單元都要克制自律;

其次,國家要積極創造便利條件,鼓勵環保舉措;

第三,保持監督的長效力度。環保意識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各種積極力量交織在一起,全社會環保意識就有望提升。

國人素質

一邊是一名英國人長達十年的志願拾垃圾,一邊是高達75%的遊客亂扔垃圾。兩相對照,著實令人汗顏,不免讓人感嘆,同樣是人,為什麼做人的差距就這么大呢?

關於國民素質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國人陋習很多,據說在香港一些大街上出現少量內地“膀爺”,或者在公園裡亂躺亂睡,很令當地人不滿。至於內地風景區,多是“賞心地”變成“傷心場”,凡是目力所及的地方,水果皮、衛生紙、塑膠袋隨處可見,很多遊人對道路兩邊的“不要亂扔垃圾”提示熟視無睹。

洋垃圾哥洋垃圾哥

2010年有媒體報導,在一景區,三名男子坐在露天茶座里,人手一支香菸,蹺著二郎腿,隨地彈落菸灰。其中一名男子更是脫掉涼鞋,將光溜溜的腳丫大咧咧地蹺在一旁的凳子上。他們的座位旁,遍布著菸頭和瓜子殼。還有報導說,景區的環衛工因為遊客亂扔垃圾,言語不和之際就大打出手,差點釀成血案,可謂“小小垃圾惹了大禍”。

長城作為世界奇蹟之一,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眾多遊人,其影響早已超越國界,成為一張世界名片。因此,其潔淨與否,遊人有無亂扔垃圾,不僅代表本身的形象,更代表整個國家的形象。當一個人順手把垃圾扔在長城之上,丟在樹叢之中,這不但是對長城風景的破壞,更是對整個國家形象的傷害。

更讓人臉紅的是,組織志願者撿垃圾,為清潔長城作貢獻的居然是一名外國人。外國人之所以能“搶位”,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缺位。難能可貴的是,林賽和那些志願者能堅持十年如一日在長城上撿垃圾。那75%到了長城的“好漢”,汗顏嗎?

英國男子十年間在長城撿垃圾是一面鏡子,足以映射出我們一些國人自身的醜陋與不足。在物質財富日漸豐富的當下,一些國人精神層面仍舊貧窮。隨手亂扔垃圾雖是小節,卻是素質低下一種表現。一個不拘小節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如何優秀,也是遺憾;一個民族亦然。這些年來國人在對外交往方面,“尊嚴”意識似乎頗強。但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如何奢望別人尊重你?

人道“不到長城非好漢”。但若你到了長城,能不亂扔垃圾還主動撿拾垃圾,才算真正的好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個老外,不遠萬里,來到長城撿垃圾,這是種什麼精神?這很像個故事,但讓人尷尬的是,它卻是現實。這個老外,既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也毫不留情地打了我們一個耳光。於是乎,面子下面的里子給暴露了:垃圾可能撿得完,但管理漏洞卻始終撿不完。

現在大家都信奉“有圖有真相”,但據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證明,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神話這個老外的行為,難道非要拉老外的光輝事跡,才能反襯我們的粗鄙?難道非要老外來對比現實,才能促成我們反省?

這個老外實在太不給面子了,居然以行動充當“皇帝的新衣”中,那個說大實話的小屁孩。這讓相關部門情何以堪?管理部門或許對此感到很冤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然也會有垃圾。

其實,即便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管理部門也有難處:管理的線路太長,前來遊玩的人太多,國人的素質跟不上……如果理由需要一籮筐,那么很容易地就能搜羅兩籮筐,超額完成任務,反正又不是收垃圾,多一籮筐更能證明無辜和無助。

不過,有人說過:有困難,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儘管說話者後來被證明口是心非,但並不能因此否認這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激勵意味。既然來遊玩的人多,那何不採取限額?很顯然,此舉也有弊端,最大弊端在於,難以保證“旅遊收入”,這顯然不為以創收為目的者所青睞的。什麼?不收門票?這對管理部門來說更難以接受吧。

羅馬不是一天就修成的,長城也不是。但垃圾卻每天都能製造,要剎住在長城亂丟垃圾的不文明之風,也不可能一天完成。當然也不會有一劑靈丹妙藥,可以藥到病除立竿見影。到底怎么辦?無他,加強自律和他律。管理部門至少可以多設定垃圾箱,來治療隨手丟垃圾的病症;至少可以加強引導與宣傳,讓更多人養成規範處置垃圾的習慣。南橘北枳,或許到時想亂丟垃圾,都讓人覺得不好意思。

老外撿垃圾,除說明大眾的文明素養需要提高外,其實也在鞭策相關管理部門的不作為。別以為被人打了左臉一巴掌,然後伸出右臉就是胸襟,那其實是恥辱,倘若再懶政,下次可能挨打的就是屁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