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丁香

洋丁香

洋丁香,與紫丁香不同科種,屬桃金孃科丁子香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十米以上。夏季開淡紫色花,花蕾乾燥後入藥,稱公丁香。這種植物在美洲大陸很常見,但是最早是由英國移民引進來的。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熱帶地區。

基本信息

概述

5月23日生日花 - 洋丁香
洋丁香,與紫丁香不同科種,屬桃金孃科丁子香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十米以上。夏季開淡紫色花,花蕾乾燥後入藥,稱公丁香。這種植物在美洲大陸很常見,但是最早是由英國移民引進來的。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熱帶地區。

資料

五月二十三日
生日花:洋丁香(Common Lilac)
花 語:思鄉(Nostalgia)

基本信息

名稱:歐洲丁香

(圖)洋丁香洋丁香

學名syringa vulgaris
別名:洋丁香
科屬:木犀科 丁香屬
類別: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分布:原產於歐洲東南部,多生於海拔1200m的向陽山坡。是歐洲栽培最普遍的花木。品種很多。
範圍:歐洲丁香為冷涼地區普遍栽培的花木。適於種在庭園、居住區、醫院、學校、幼稚園或其他園林、風景區。可孤植、叢植或在路邊、草坪、角隅、林緣成片栽植,也可與其他喬灌木尤其是常綠樹種配植。

藥理

(圖)洋丁香洋丁香

洋丁香花蕾綠色,成熟時呈紅色,是世界聞名的香料植物。中國古代種植過洋丁香,漢代時就知道它是一種香料。洋丁香花蕾中含有豐富的丁香油,為名貴香料。將其花蕾曬乾就是中藥里的“公丁香”,將其果實曬乾,就是中藥里的“母丁香”。乾花蕾含油率為1 5~20%,乾果實含油率2~9%。

形態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7m,冠幅7m,幼時枝條低垂。葉卵形近心形,長5-10cm。春天開花,花單瓣或重瓣,花香濃郁,丁香色,圓錐形花序,緊湊豐滿,約10-20cm。 圓錐花序側生,花淡藍紫色、白色,花期4月中、下旬。

產地分布

原產於歐洲東南部,多生於海拔1200m的向陽山坡。是歐洲栽培最普遍的花木。品種很多。

生長習性

極耐寒,植物可以耐受零下十五度及十五度以下低溫

繁殖培育

(圖)洋丁香洋丁香

繁殖和栽培 以播種、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嫁接、壓條和分株繁殖。露地苗床一般春播較好,播前一個月宜將種子低溫沙藏,以促進提前發芽。苗長出4~5對葉片時進行間苗或分苗移栽。扦插繁殖可於初夏選用當年生半木質化的粗壯枝條作插穗。嫁接繁殖多用小葉女貞或本屬強健種類作砧木,芽接或枝接均可。

觀賞套用

為冷涼地區普遍栽培的花木。適於種在庭園、居住區、醫院、學校、幼稚園或其他園林、風景區。可孤植、叢植或在路邊、草坪、角隅、林緣成片栽植,也可與其他喬灌木尤其是常綠樹種配植。

歷史意義

公元5世紀,在科西嘉島殉教的聖茱利亞之花
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於教會在紀念聖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聖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屬於木犀科的洋丁香,所代表的聖人是公元5世紀,抵死不向異教妥協的少女---聖茱利亞,其最後在科西嘉島殉教身亡。

花語

花語:思鄉

(圖)洋丁香洋丁香

雖然這種植物在美洲大陸很常見,但是最早是由英國移民引進來的,所以,帶有一點點故鄉芬芳的氣息。因此,它的花語是“思鄉”。受到這種花祝福的人,特別戀家,即使是身異地,也會思鄉情切。其終生伴侶很有可能是從小相處的情梅竹馬、兒時玩伴。

誕生石:祖母綠

純淨耀眼的光輝,宛如春綠般的祖母綠,具有情亮柔美的特質,怪不得古羅馬人會把它視為的寶石,並且用來做為偶像的眼晴。正如西方有句古老的諺語:“要找顆毫無瑕疵的祖母綠,遠比找個美無缺的人更難。”

正如西方有句古老的諺語:“要找顆毫無瑕疵的祖母綠,遠比找個美無缺的人更難。”天然的祖母綠幾乎都有瑕疵,這點正是證明它才是真正天然寶石的的最佳證據。祖母綠是所有寶石中,仿造跟合成品最多的一種。在寶石鑑定法尚未普及的時代,它曾經是許多石懊惱、傷心的根源呢!

祖母綠的傳說

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留下許多傳說,聽說她最愛的還是深綠色的祖母綠。在當時的舊大陸,唯一的祖母綠礦坑就在埃及。傳說這座礦山為克麗奧佩脫拉個人所有,所以又做“搶麗奧佩脫拉之山”。說征服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帝,和留下各種殘酷故事的暴君尼祿,對這裡所生產的祖母綠,都有異常執著的愛。尼祿將供奉在太神殿的祖母綠賜給他的王后波帕耶。波帕耶就用這顆石為尼祿製作了一副眼鏡和九件她自已的隨身飾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