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三寶

泰山三寶

在泰山腳下的岱廟,收藏著三件被稱為“泰山三寶”的文物。這三件寶物,都是清乾隆皇帝御賜給泰山的,它們不但都是絕世珍品,而且每一件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基本信息

在中國人心目中,泰山是一座神山,自古就受到人們崇拜。據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有72位聖賢到泰山祭祀。大規模祭祀泰山的活動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其後的兩千多年裡,先後有1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或者祭祀。


乾隆對泰山非常崇拜,一生曾十次到泰山祭拜,其中六次登上泰山玉皇極頂,留下140多首詠頌詩、130多塊碑碣,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到泰山祭祀次數最多、留下詩篇最多、碑碣最多的一位皇帝。每次到泰山祭祀,乾隆都要帶去豐厚的祭器。據《泰山志·盛典記》記載,從1742年到1795年的53年間,朝廷御賜泰山岱廟祭器30多次,祭器數量多達300多件。其中,溫涼玉圭、沉香獅子、黃釉青花葫蘆瓶被譽為“泰山三寶”。它們不但都是絕世珍品,而且每一件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神奇玉圭半暖半寒

青圭三尺兼溫涼,座上沉香獸一雙。待到翠華南幸日,道人手拓碧雲窗。”清代王以敏這首詩中的“青圭”,指的就是乾隆皇帝御賜岱廟的溫涼玉圭,一件富有特質的玉器。
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被人們視為權力的象徵。上古時期,大臣常手持圭“朝覲禮見”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圭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因此今天考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始見於商代而盛行於春秋戰國。戰國以後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點綴朝廷的威儀時曾製造過,但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這件溫涼玉圭是乾隆皇帝為恭賀其母孝聖憲皇太后壽辰,於1771年東巡泰山時御賜岱廟的。 
溫涼玉圭,色白微青,采自新疆和田。全長92.2厘米,上寬29.5厘米,下寬21.7厘米,分上下兩段,重27.75公斤。玉圭上半截浮雕有“日月星辰”和“海水江崖”紋飾;下半截則浮雕雙行四字楷書——乾隆年制。
有趣的是,整隻玉圭用手摸上去,上半截玉低於體溫,手感清涼,而下半截玉則截然相反,手感溫和,也就是說,如果用雙手握住玉圭的兩頭,兩隻手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一頭冰涼,另一頭溫暖。由於這種“半暖半寒”的神奇效果,這件玉器就有了“溫涼玉圭”的美稱。這塊玉圭之所以有著溫度不同的神奇現象,是因為這塊玉材的密度不同所致:上半截為硬玉,密度高,導致其不易吸收周圍的溫度,所以摸起來總是涼爽的;而下半截則不同,材質為璞玉,密度相對較低,較易吸收四周的溫度,也就導致了下半截手感溫熱。密度高的硬玉與密度低的璞玉融為一體,就造就了這塊溫涼玉圭的特質。

沉香獅子吉祥浪漫

“泰山三寶”中的沉香獅子為一對,乾隆皇帝於公元1762年御賜岱廟。這對獅子後腿蜷坐於地上,尾巴高高翹起,雙目圓睜,微微啟口,顯得生動、可愛,樹根的天然造型將獅子刻畫得形神兼備。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隻獅子是用沉香精心雕刻黏合而成的,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獅子的捲毛,造型栩栩如生。 
沉香樹是一種含有樹脂的植物,主要產於印度、越南和中國台灣等地,聞其香氣,可以使人靜心醒腦。在中國明清時期,沉香被皇室貴族作為保健聖品和古董收藏,成為財富的象徵。而據專家研究,製作獅子的棕黑色沉香,並非沉香木,而是指沉香樹自然死亡後,埋在水土中,又經幾百甚至上千年,吸收日、月、水、土之精華,形成於朽木之中的木塊樹脂結晶。
這對材質特殊的國寶,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
香妃,這位美麗的維吾爾族女性,1760年進入清朝後宮,7年之後,被冊封為貴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地位,可是即便皇帝給她再多恩寵,生活在中原的香妃也從來不曾對乾隆動心,甚至冷若冰霜。後來為慰藉香妃思鄉之苦,乾隆皇帝下令在後宮修建西域氈房,宮女太監全部換上維吾爾族服裝,可香妃依舊一臉愁容,茶飯不思。無奈之下,乾隆命宮女太監帶香妃出去散心,然而香妃在街上還是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為什麼香妃看到獅子,突然開心呢?原來,在古時中國,並無獅子這種動物,只有幾處靠近西亞邊境的地方才有獅子的蹤影。東漢明帝時,西域的疏勒國國王把一頭獅子作為貢品獻給漢明帝,然而猛獸養在深宮,平民很難見到。於是後來民間藝術家便開始用浪漫的圖騰式裝飾創作了一種獅子的形象,有趣的是民間藝人描繪出來的獅子肩上有一雙翅膀,身上刻畫雲紋或火焰紋,以顯其神威,被人稱為辟邪。然而獅子的這一藝術形象傳到西域,當地人認為進獻到中原宮廷的獅子變成了神物,長出翅膀,飛回了家鄉。所以當遠離家鄉的香妃看到獅子,便嫣然而笑,其實是希望自己也像長了翅膀的獅子一樣,逃出清朝後宮,回到家鄉。可是,乾隆皇帝並不知道香妃的心思。沒過幾個月,乾隆皇帝登臨泰山便御賜了這一對沉香獅子,其造型與舞獅中的獅子造型如出一轍,恐怕也是借用了舞獅的吉祥寓意,希望自己如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吧。

黃釉青花葫蘆瓶美艷無雙

要說“泰山三寶”中最美麗的一寶,當數黃釉青花葫蘆瓶了。此瓶通高23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6.3厘米,下腹圍35.5厘米。通體飾7層青花紋,蓋頂為青花色,蓋身飾3朵雲紋,上腹飾3朵纏枝蓮,下腹飾4朵纏枝蓮,束腰上飾五瓣梅9朵,下腹的肩部兩條青花線之間飾一周三角幾何圖案,造型敦厚古樸,線條柔和渾圓,青花色澤藍中泛紫,色調濃重而鮮明,為瓷中極品。
黃釉青花葫蘆瓶呈束腰葫蘆狀,有半圓形蓋,蓋鈕呈蘑菇形。這件寶瓶通體施黃釉,在葫蘆瓶底,還題有“大明嘉靖年制”的楷書青花款,說明了它是典型的明嘉靖時期景德鎮御窯製品。白地青花的瓷器當時比較流行和常見,而黃釉青花卻少之又少,鮮明的黃釉如五爪的龍一樣,象徵著皇權,代表著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據記載,葫蘆瓶是清乾隆皇帝的心愛收藏。葫蘆取諧音,寓意“福祿”,瓶上通體滿繪纏枝蓮紋,蓮花盛開在纏枝上,寓意“壽意連綿”。
清乾隆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87年,乾隆皇帝登臨泰山,為了給百姓祈福,乾隆毫不吝嗇,將心愛的珍寶葫蘆瓶御賜泰山岱廟。據了解,黃釉青花葫蘆瓶原為一對,1942年冬被盜去,落於濟南一文物店,後來由京商翠珍齋店員徐少山購得,轉售北京冀東銀行監事趙汝珍,後由偽山東省民政廳派員追回,送歸岱廟。現僅存一件完整的,另一件只存瓶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