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齊長城

泰安市齊長城

泰安市齊長城位於泰安市岱嶽區下港鄉上港境內,是我國最古老的四大長城之一。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

景區簡介

長城遺址
齊長城風景區是濟南、泰山周邊游的主要景區,位於泰安市岱嶽區下港鄉上港境內,占地近6平方公里,處於濟南、泰安、萊蕪三地市交界處,交通便利,景區內有古長城遺址、雲頂草原、天然氧浴場、松林巷、三界碑、情侶島、碧霞行宮、民俗文化長廊、忘憂亭、高級休閒度假會所等景點。
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四大長城之一,橫真于山東中部,蜿蜒618.9公里,史稱千里長城,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齊長城比秦長城還早近300年,被世人為“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防線。泰安市下港段保存最為完好。齊長城體現了一種積極防禦、以守為攻的軍事思想,歷史上著名的北幸之盟、長勺之戰都發生在齊長城內外。齊長城作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的產物,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古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景區以自然風光為主,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90%負氧離子含量2.9萬個/立方厘米,空氣清新。生態山林隨山勢錯落有致,儼然一座“天然氧吧”,景區一年四季皆美景;春季踏青郊遊、夏季納涼垂釣、秋季收穫採摘、冬季踏雪尋梅,是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相傳兵法家鬼谷子就曾隱居於此。山中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數不清的山花、菌類、中草藥長滿山谷,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山間多松樹少雜樹,松樹又多是皮滑、針長、花大、籽大的華山松。松花開時,松花粉團隨風上升形成的松花雲,在空中飛舞,久久不散,煞是美麗壯觀,堪稱景區的一大勝景;夏季景區又成了水的樂園,山澗清泉水聲相聞,遊人在小溪捕蟹捉魚,盡情享受與自然親近的樂趣。景區設有垂釣區,垂釣收穫可在服務區親手烹飪,盡情享受個人收穫的美味;一年四季均有瓜果成熟,特別在秋季板栗、核桃、山楂、柿子等山貨收穫的時節,遊人可體驗採摘的樂趣,景區無公害的綠色天然食品和農家飯菜的清香是您不可多得的享受;冬季雪後,漫山遍野銀裝素裹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致。景區內的泰山雲頂海拔960米,有萬畝高山草原,如此平坦開闊的山頂草原十分少見。雲頂草原之上的三界碑是濟南、泰安、萊蕪三地市的交界點,遊客在這裡可寸步到達三個城市,手扶三界碑可以體驗一手握三地的感覺。山間牧場沿山勢在必行綿延十餘里,牛羊成群,牧笛聲聲,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泰山雲頂——齊長城風景區是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休閒度假區。“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宛若人間仙境的泰山雲頂——齊長城風景區,是都市人休閒度假、旅遊愛好者探幽訪古的理想場所。美麗的雲頂山,古老的齊長城,讓人們遐想,讓人們流連忘返!
關於修築齊長城的因由,張維華先生指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範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關於齊長城建置的緣起,羅勛章先生也指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實踐中,齊人或從防的禦敵功能得到啟示,萌發了建築不是周圈封閉式的城牆聯想,在平地築起與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築土牆。其動機已不是為了障水,而是為了禦敵。長城於是產生。”此言甚確。

建設淵源

關於修築齊長城的因由,張維華先生指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範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關於齊長城建置的緣起,羅勳章先生也指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實踐中,齊人或從防的禦敵功能得到啟示,萌發了建築不是周圈封閉式的城牆聯想,在平地築起與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築土牆。其動機已不是為了障水,而是為了禦敵。長城於是產生。”此言甚確。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制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⑨。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故《國語·齊語》記載:“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為主,反其侵台、原、姑與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於齊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濁河為自然屏障,故無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春秋時期燕國在經濟軍事力量上也弱於齊國,故而當時齊國的敵對勢力主要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宋諸國。時魯晉諸國均為強國,春秋時期甚為強大,這從《左傳》、《史記》諸史書所載齊魯、齊晉之戰的實例即得證之。試舉如下: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
《左傳》宣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晉侯使郄克征會於齊。”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侯伐齊,將濟河。”
《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
綜上所言,春秋戰國時期稱雄爭霸的政治形勢,齊國與魯、晉、衛、宋諸國的強盛和軍事上的對峙,春秋時期齊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齊魯交界地處泰沂山脈相隔的歷史地理條件,為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創造了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理條件。

建造規模

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歷經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8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
關於齊 長城的東端,《括地誌》、《水經注》、《泰山郡記》均載:齊長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記》、《齊乘》則記“大珠山入海”;道光《膠州志》載:“小珠山東徐山之北入海。”據實地調查,齊長城沿小珠山北峰過鵓鴿山、大頂山、經徐山東去,在於家河村東北入海。此處現為青島市黃島開發區保稅區東側;東經120°11′,北緯35°59.5′。關於齊長城的沿線走向,歷經數代多次實地考察,與史料所載無大差異,
而各地的考古調查沿線均發現了多段(處)長城遺址,這些依稀可見的齊長城殘跡除確證長城建築沿線走向外,還可窺觀整條長城之全貌。
關於齊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制度,《管子·度地篇》雲“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松華先生依據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施工時節,施工地點,工程體制、施工進程、工程的管理與維修等方面進行了考述。齊長城多依山勢而築,山嶺之地又多築在峰頂處,故齊長城又有“長城嶺”之稱。但長城所經沿線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為齊長城的整體建築結構設計、城牆結構各有異。隨山勢而築地段城牆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塊砌成,一般不用灰漿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築長城又多夯築而成,土築的城牆也稱鉅防或防門。或城牆的建築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嶺地段所長城牆,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帶,因無石便取,即用土築。如今築的少。齊長城從軍事防禦功能考慮,又有城牆、防門、關塞、燧、亭、烽火台。實地調查發現齊長城在長清與肥城邊界的大石關、博山區魯山之北的縣青石關、臨朐與河水邊界的大關有三條複線;發現了12處重要關隘、9處便門,城堡、兵營遺址50餘處,烽燧12處,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齊長城建築充分利用山險代替長城的作用又能節省人財物,城牆是長城的主體;烽火台多設在山嶺的高巔之處,是軍事設防傳遞信號的設施;而關寒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之地,也是長城的要衝地帶。此處一般修築兩層城牆處,還多配設關卡和防門。今五蓮縣長城嶺村東西兩山頂處各設有一座烽火台,高約5米,直徑達20米。在沂水和臨朐交界地帶的大峴山上修築的穆陵關,比關築兩道城牆,格外堅固,因此處是齊國當時通往南部的重要門戶,由此向北可直達齊都臨淄。據羅勳章先生實地調查,長城所經的臨朐、安丘、沂水境內地段城牆,多為南北兩道城牆,且兩道城牆的修築結構相同,故而證明長城要衝地帶設計是有意重點加固的。
綜觀齊長城的建築結構設計,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點,故而現今所見長城不是整齊的統一設計,而是多因山勢和河堤渠防而築,平地、河流、低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進出方便,能攻易守。現存城牆遺蹟一般在山系頂峰險要處不見,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築城牆,有的地處即使修築,規模也很小。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處,長城內側地勢較外側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牆內只填以3—4米寬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齊長城較多處地段為單城牆,即只有外牆,無內牆,即使有內牆也較低,這們即起到了防設作用;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長城中是僅見的,在歷代所建長城也是僅有的。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廣里鄉廣里村南的防門,歷經山東十三縣,東至黃島區的於家下河入海,全長達千餘里,路經有山區平地,建築由城牆、關塞、防門、烽火台組成。從其設計施工到最後完成,是一項綜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規模寵偉,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在當時諸國所置長城是僅見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勞智慧的齊國人民就能設計並組織實施如此浩繁的龐大工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歷史作用

長城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諸侯國爭奪戰爭的需要而修築。關於設定長城的功能,張維華先生指出:“原夫長城之設,即可以為界,亦可以為防,對於當時各國疆域分合的形勢,甚有關係。”此言甚確。我們從齊長城的整體設計和分段施工情況分析,齊國之所以修長長城,主要是從軍事防禦需要考慮和組織實施的。齊長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僅以此為守界;即戰時自防守於此,利時又可以以此界進攻盡取它國之地,即所謂能攻易守。這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曾多次越過長城攻侵它國的實例得以證之。
杜宇孫敬明先生依據齊地出土兵器地點考證,戰國時期齊國南部疆域已達江蘇北部,魯南的汶、泗流域及棗莊一帶是齊比較長期穩定的地區也可證之①。春秋時期齊魯均為大國,國勢強盛,又為鄰國,故齊為防魯國而修築了西段長城;楚滅魯後又為防楚又續修了東段長城。從齊長城的建築結構上多設烽火台、防門、關塞、關卡等設施上分析,也主要從軍事用途上考慮的。此設計可以做到戰時能及時發出信號,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難攻,使齊國南部長達千餘里的國防線連片成為一體。這於當時楚築方城,燕、趙、魏諸國分段築城的情況迥然有別,這不能不說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國軍事防衛設施上的一大奇蹟,充分說明當時齊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人民的聰慧才能,這也與春秋戰國時期在齊國曾出現管仲、孫武、田穰苴、孫臏等一批著名的軍事家有關。齊長城的修築在春秋戰國時期防魯備楚及爭霸稱雄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使齊國在長達五百餘年的動盪戰亂中立於不敗之地,脅魯楚,伐燕趙,攻衛宋,爭首霸,取七雄,成為泱泱大國。
《戰國策·齊策》蘇秦說齊宣王早:“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前已論及,春秋時期齊國的主要防禦對象在南界,從地理條件而論此有泰沂山脈已是齊國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築了長城,更格外堅固。
而平陰、長清地帶的長城西端,即無山嶺屏障,又無河道為阻,而此處又是齊國南通曹、宋、滕、邾、魯、楚、周諸國,西通衛、晉、鄭的要衝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故齊國不惜耗費巨工在此用土坯長成高厚的城牆,故史稱鉅防。鉅防西端設防門,築兩道城牆,為重要門戶,中間設關卡,戰時可以關閉。《史記·蘇秦列傳》“雖有長城鉅防,惡足以為塞”即指此。至於戰國晚期,燕軍伐齊,由西北入境,長驅直入,攻占齊城,當另有別因。南部因有長城鉅防,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餘年的時間內未發生此類滅國之災,是證長城作為南界軍事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築城衛國的作用。
為了發揮齊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在依山藉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學設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泰沂山系有一條東西綿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線上。在長城的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利用泰沂山脈天然屏障的地理特點,貫徹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軍事思想。因山系溝谷切割,峰頂岩坡峭拔,陡險異常,在當時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無需在此處再修築城牆,所以在調查時不少山系頂峰地段無城牆殘跡,這樣即起到了防衛作用,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設防嚴固,在谷地盡頭修築長城,可以拒敵國門以外。
齊長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脈自然山勢的設計,不僅充分體現了“齊陵堤防,必處其而右背之”的軍事原則,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顯示了當時齊國科學的先進和體現軍事防禦這一軍事主導戰略意圖。
當然,科學設計如此龐大的工程絕非易事,需要精心計算,通盤考慮。但組織實施此項浩繁的工程更為不易,需要長時間人力物力的協調組織,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設計此項工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築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不可能的。於此體現了齊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基礎的雄厚,也反映出東方大國的氣勢雄風。正如司馬氏所言:“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齊長城隨著秦統一戰爭的開始和齊楚相續被秦所滅,失去了軍事上的防禦作用,但做為春秋戰國時期強盛齊國的見證和我國最早的長城遺蹟,將永載史冊。
齊長城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境內,位於長清與肥城、平陰交界處,西傍黃河,東與泰山相望,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山東省旅遊資源中一處新景點。
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它最早載於《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長城為齊王齊桓公所建,司馬遷《史記·楚式家》中載:“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洲,千餘里以備楚”。齊長城源於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廣里村,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濟南市長清區境內有兩條齊長城,即主線和複線。主線西起孝里,經雙泉、馬山、萬德與泰山相連,複線均在主線以南長清與肥城、泰安交界線上。兩道長城之間為屯兵營房和石砌通道,城牆一般高5米,厚2.5米,城牆內側有守城馬道,高4米,寬2米,馬道下依牆建石屋。長清境內齊長城共約97.8公里,翻越山頭294座。
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遊價值,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大峰山峰頂有齊長城遺址1300餘米,是全國齊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魯西抗日根據地和長清第一屆縣委誕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園、奎文閣、金蟾洞等30多處人文景觀和60多種珍禽異獸生活在萬畝林間形成的自然景觀的省級森林公園。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決定把齊長城旅遊區的開發作為西線旅遊建設的龍頭,成立了長清縣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後改為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並著手修復齊長城,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及中國長城開發的第二個旅遊區。
齊長城旅遊區總體規劃布局已經專家論證,制定了為期6年分3期工程建設的方案。旅遊區分為遊覽觀光區、休憩娛樂區、服務接待區、生活管理區、生態保護區共5個功能區。其中旅遊觀光區又分為齊長城景區、峰雲觀景區、璇璣洞景區、三教堂景區、黃崖寨景區、烈士陵園、黨史紀念館等。
齊長城旅遊區內現已修通了4公里進山瀝青路、上山石階路,修復峰雲觀古廟群,新建峰雲別墅、“荷塘月色”以及停車場、門票房等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熱情歡迎您到齊長城旅遊區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生態旅遊

景區遠景
湧泉齊長城風景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淄河鎮湧泉村,占地面積30餘萬畝,海拔500餘米,三面環山,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景區內有以孟姜女當年尋夫走過的小道為基礎修建的孟姜女景觀大道、齊長城遺址保護公園、孟姜女故居紀念館、孟姜女文化園、達摩堂、孫臏歇馬堂佛教文化區等國家級歷史遺蹟數十座,聖泉龍王廟景觀群、百年古樹群、佛坐聖山等多座自然景觀群以及魯中最大的野外生存拓展基地雙龍谷齊兵營野外生存拓展訓練基地,同時,景區內還擁有湧泉山莊休閒度假區、石磨坊齊長城原生態食品生產基地等,使您能夠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原生態禮物。
孟姜女景觀大道。是湧泉齊長城公司為紀念孟姜女傳說被核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便於遊客觀光參觀,沿孟姜女當年尋夫的小道為主線建設成繞主要景區的觀光路線,並命名為孟姜女觀光大道。該路全長3公里。起點為老井,途徑兒童樂園、孟姜女故居、龍王廟、齊兵營拓展基地、望家嶺、達摩堂、孫臏歇馬堂、湧泉大佛、觀音、梨樹園、楷樹林、孟姜女文化公園等觀光景點。沿途梯田層層、古樹成林、風景如畫。
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位於湧泉劈山山頂,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齊長城遺址,園內有古齊長城遺址、劈山關、烽火台、一線天以及孟姜女哭倒長城斷牆處、姜女台、連心橋等歷史遺蹟,是齊長城最好的寫真和縮影。同時也是孟姜女哭長城留傳了二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位於景區的東南方向,相傳,齊人姜女為尋夫沿齊長城來到劈山腳下,饑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養病半年有餘使得康復,為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並認其為義父義母,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後來也稱“孟姜宅”。現恢復為孟姜女故居,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孟姜女文化園,位於劈山嶺,是為紀念愛情女神孟姜女而建的紀念性文化園,也是遊覽湧泉風景區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中天門的承前啟後的紐帶,是到達古齊長城與南天門的起點。公園內有紀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紀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牽手樹、岩畫群、中天門、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廟、夫妻樹以及觀音大士留下的足跡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點。
達摩堂生態景區,包括達摩頂,達摩嶺,達摩堂。相傳為幫孫臏,達摩顯聖此地,按照祖師指點將士挖掘出了泉水,為紀念達摩之恩孫臏親命地名。一段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已成為風景。一棵棵古老大樹,一塊塊萬年巨石,人們從這裡走過,就好像穿越著時空,在一個神化世界漫遊。
孫臏歇馬堂佛教文化區,包括歇馬堂、湧泉大佛、慈悲觀音、梨花園等景點,相傳孫臏率兵鏖戰、孟姜女尋夫均受佛祖及觀音指點幫助。馬連台戰役後,孫臏選擇風景如畫的湧泉劈山東谷休兵度假,並親取名曰歇馬堂。時值當年風調雨順村民安居樂業,為感謝神佛保佑,百姓紛紛解囊欲塑佛祖及觀音,以表感激之情。孫臏聞後大喜,指令大師勘察,確認歇馬堂東南山嶺建塑佛祖,谷內修建觀音,並引栽青竹護衛。爾後,將軍率官兵與村民工匠大幹月余建成湧泉大佛及慈悲觀音神像,相傳神佛聖靈,香火盛旺。幾經滄桑,原佛像毀於戰亂。公元2008年齊長城公司順從民意,投善資托請京城專家在原址重塑神像。
聖泉龍王廟景觀群,包括聖泉、龍王廟、山花峪、望家嶺等景點。相傳公元341年,孫臏率部到此休整,一日將軍正在一楷樹下小睡,夢中忽見達摩祖師乘金像飄然而至,手指西南曰,此處有一神泉。孫臏醒後急命將士挖掘不到1米,泉水噴涌而出,官兵飲後神清體壯。孫臏即命山泉為湧泉。多少年來不管天氣如何變化,泉水長流清澈甘甜,村民行人喝後神清氣爽,因此被人譽為聖泉。由於古代湧泉風調雨順,為感謝上蒼,湧泉及附近村民在明末集資建設龍王廟。每逢天旱少雨,村民自發聚此祈求龍王布雲施雨,傳說有求必應。此廟曾幾次翻建,現廟為齊長城公司順應民意投善款於公元2008年12月在原址修建。
百年古樹群。湧泉的樹不僅多,古老。而且稀有樹種特別多!據考證,湧泉村建村於明代,由臨淄南磨房遷入于姓單姓。清初孟氏由鄰村遷入。村莊在過去就是樹木參天的林區。隨著遷居村民的增多,開荒種糧放牧等原因,一些普通木本樹種逐漸消失了。但是經濟林木卻一直完好保存下來並不斷增加。幾萬棵有著幾百年樹齡的梨樹,杏樹,海棠樹,柿子樹,山楂樹,車梁樹和楷(讀jie)樹,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谷底,路旁和堰邊,年年開花結果。有些樹看似老態龍鍾,卻依然年年吐芽綻綠結碩果。這些經濟林木已成為村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為人們奉獻著甘甜的果實。由於這一片片古老果樹的存在,構成了山村最靚麗的風景線。
湧泉雙龍谷齊兵營生存拓展基地,座落於山東湧泉齊長城風景區內,東接魯山山脈,基地四面環山、峭壁懸崖、群峰林立、植被豐富。海拔800米的綠地20萬畝,是目前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生存拓展訓練基地。專業的拓展場地和野外拓展的設施齊全完善。這裡有魯中“第一崖”的老鷹崖,以及極具挑戰性的高空滑索、天梯、斷橋、攀登雲梯、渾水摸魚、徒手捉雞、野營、野炊、燒烤、特色烤全羊等極具園區特色的體驗項目,既可體驗時尚刺激的歡樂,又可享受農家野趣的閒情逸緻。
湧泉山莊休閒度假區,位於湧泉齊長城風景區內,分為南、北兩個區,是一個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休閒度假區。湧泉村海拔低點五百米,高點近八百米,國際社會學專家研究表明海拔500米的坡地丘陵是人類最宜居住的區域,住在此中,除卻有了一份“閒”外,還有一份“靜”,更多一份“養”。這裡有環境優美的獨立院落,周邊空氣清新,猶如置身天然氧吧,自然景觀優美怡人,對於工作節奏高度緊張的現代人來說,它不僅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還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在這裡客人們既可以關閉院門自己擇菜做飯,也可以電話預約送飯上門,山莊內二十四小時供應優質礦泉水,熱水洗浴,遊人們到村如到家。優美的田園風光,四季新鮮的各種蔬菜野味,水果小吃,小橋流水,讓習慣了都市喧囂的人們能夠真正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不遠處的兒童遊樂場,是孩子們嚮往的好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