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市

泰和市

泰和市,於2016年12月20日,中共吉安市委四屆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泰和撤縣設市有關事項。 泰和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東漢末年建縣,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白口城遺址和後周槎灘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快閣始建於唐代,因北宋黃庭堅的《登快閣》而聞名遐邇;科考以來共產生狀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進士399名。泰和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18位開國將軍和一批省部級以上幹部。抗戰期間,泰和成為江西省省會,浙江大學曾在此辦學、國立中正大學 在此創辦 。2016年泰和槎灘陂入選世界遺產。 泰和自古就是水陸通衢之地,時速350公里/小時的昌吉贛城際鐵路在泰和設站,泰和東站是鐵路貨運三等站。昌吉贛城際鐵路、京九鐵路、吉衡鐵路、吉泉鐵路、泉南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泰贛高速公路、廣吉高速公路 、吉泰走廊一級公路、319國道、105國道、在泰和縱橫交錯;民航泰和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一百萬人次,年貨郵吞吐能力3500噸;浩浩贛江橫貫泰和,千噸級TEU貨櫃貨輪可常年從泰和港通江達海;泰和能源豐富,境內有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南車水電站、老營盤水電站、石虎塘航電樞紐; 泰和地處平原,河網縱橫,自古為商貿重鎮,泰和本土企業中有上市公司2家(2016) 。泰和移民特徵明顯,在泰和有11萬廣東籍移民。泰和人民開拓意識強烈,常年在深圳、南昌等發達地區求學經商務工人員超10萬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泰和古為揚州南境,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統一六國後屬九江郡;

西漢為廬陵縣境,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縣,為廬陵郡治,故城在今縣城西1.5公里。

三國:吳末,析西昌置東昌縣(今吉安縣永和鎮),屬廬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廬陵郡治遷石陽(今吉水縣東北10公里),西昌屬之。

南北朝:大寶元年(550)六月,陳霸先駐軍西昌。南朝陳時,省西昌。

隋:開皇九年(589),復置西昌縣。開皇十年,廢西昌,並東昌、遂興(今遂川、萬安)、廣興(今蓮花)、永新等地置安豐縣。

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一說十年)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更名泰和縣,屬吉州(後稱廬陵郡)。泰和之名始此。

大業八年(612)因安豐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屬廬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領泰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泰和為州治。武德八年,廢州,並永新、廣興、東昌三縣入太和縣(改泰為太),屬吉州。

貞觀元年(627),吉州屬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禍,縣治復徙安豐舊治。顯慶三年(657)析太和復置永新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屬江南西道。

天寶元年(742),太和屬廬陵郡。乾元元年(758),廬陵郡復改吉州,太和屬之。

乾元三年(760)(一說貞元三年),縣治移白下驛西(今實驗國小內),屬吉州。

五代十國:南唐時(937-943),周矩倡築槎灘、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實(今螺溪)兩鄉田地。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龍泉場,後升為縣(今遂川縣)。

宋:熙寧四年(1071),分太和之誠信鄉置萬安縣。

元祐七年(1092),割縣境高行鄉三堡肅永新縣。

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軍攻占縣城。七月,文天祥收復太和。

元: 元貞元年(1295),太和縣升為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吉安路。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陳友諒軍攻占太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 洪武二年(1369),廢州,復為泰和縣(改太為泰),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永樂十三年(1415),陳循中狀元。

永樂十九年(1421),曾鶴齡中狀元。

正統九年(1444)三月,楊士奇卒,歸葬泰和。

成化十四年(1478),曾彥中狀元。

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決天井壩為河,贛江改道10餘公里。

正德六年(1511),用磚築城牆,並改建六門。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入泰和,設官施政。

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入城。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吳三桂部進占縣城。十一月,清收復泰和。

雍正七年(1729)10月,修縣城六門。

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軍攻占縣城。

光緒二十六年(1900),縣人回響義和團,燒毀天主教堂。

宣統三年(1911),湯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臨時國會,任參議員,選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民國11年(1922),北伐軍抵泰和,委任官員。

民國12年(1923),廣東革命軍,第二次進駐泰和。

民國15年(1926),7月,成立中國共產黨泰和特別支部。9月,北伐軍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國民黨泰和縣黨部籌備委員會。11月,宋慶齡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道經泰和,縣黨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碼頭迎送。

民國17年(1928),毛澤東在太湖村成立村工農兵政府。

民國18年(1929),彭德懷在禾市和馬市一帶打擊土豪劣紳。

民國19年(1930),7月18,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率紅軍前委、總司令部、紅四軍等在古坪休整。毛澤東找地方幹部談話,做調查。24日,紅二十軍攻克縣城。

民國20年(1931),5月,毛澤東、朱德在白雲山上指揮紅軍打第二次反“圍剿”第一仗,全殲國軍第28師。

民國26年(1937),10月,陳毅、曾山等率游擊隊北上抗日,蘇區乾群到江邊迎送,縣政府設宴招待。

民國28年(1939),上半年起,日軍進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陸續遷至泰和,成立臨時省會。

民國29年(1940),國立中正大學在杏嶺成立。

民國31年(1942),5月,廖承志,監禁在泰和馬家洲集中營。12月,在上田,舉辦全省體育運動大會。

民國34年(1945),1月,日軍由湖南攻贛洲,竄擾縣境垇頭、高市、白土街。7月,日軍撤退,竄擾泰和。馬家洲300棟店面和全部民房、永昌市200餘棟民房被燒毀。

民國38年(1949),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5兵團44軍157師470團炮兵營解放泰和。泰和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開工復修梅陂。

1950年4月5日,駐軍解放軍炮兵營改編為泰和縣中隊。

1951年,組建康復醫院,治療抗美援朝傷病員。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和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來縣訪問。

1953年,中共泰和縣委在縣城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4年,2月,萬安所屬上宏、蘇溪2鄉劃歸泰和。4月,在縣城召開泰和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55年,7月,在縣城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泰和縣首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56年,6月,泰和縣第一座水電站白土鄉水口村水力發電站開工。(9月竣工,裝機12千瓦)

1958年,7月,泰和至井岡山公路正式通車。

1965年,5月,毛澤東主席由井岡山經泰和至吉安。

1969年,動工興建老營盤水庫。

1970年,泰和機場(今井岡山機場)開工興建。1973年竣工。

1972年,鄧小平視察井岡山糖廠(今泰和糖廠)、泰和拖拉機製造廠。

1978年,在上田設立泰和雞原種場,進行泰和雞保種工作。

1980年,列為全國商品牛基地縣。

1982年,泰和酒廠研製的白鳳烏雞補酒被選為國家外交部禮品酒。

1983年,千煙洲被列為江西省吉泰盆地紅壤丘陵開發試驗研究中心。

198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視察泰和酒廠和武山懇殖場。

1988年,11月,泰和大橋工程開工。

1996年,京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過境泰和縣設站,名井岡山站。

2006年1月1日起,井岡山站正式更名為泰和站。

2012年泰和工業園成為江西省第一批重點省級工業園區,全縣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104億元,同比增長12.5%;財政總收入突破13億元,達13.58億元,同比淨增2.48億元,增長22.3%。

國務院2012年正式頒布《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泰和作為中央蘇區縣,2013年開始國家安排國家工商總局對口支援泰和縣。

2016年12月,吉安市委召開會議,泰和撤縣設市審議通過。

地理環境

泰和市位於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中心,東南毗興國縣,西連井岡山市、永新縣。泰和市東西長105公里,南北寬57公里,國土總面積2667平方公里。

境內地貌多樣,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面積各占16%、54%和30%。年均日照1756.4小時,氣溫18.6度,無霜期281天,降雨量1726毫米,光能充足,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豐沛,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行政區劃

泰和縣轄16個鎮、6個鄉、2個場(澄江鎮、碧溪鎮、橋頭鎮、禾市鎮、螺溪鎮、石山鄉、南溪鄉、蘇溪鎮、馬市鎮、沿溪鎮、塘洲鎮、冠朝鎮、上模鄉、沙村鎮、水槎鄉、上圯鄉、老營盤鎮、中龍鄉、小龍鎮、灌溪鎮、苑前鎮、萬合鎮、武山墾殖場、泰和墾殖場),縣政府所在地澄江鎮是泰和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北距南昌262公里、吉安市42公里,西上井岡山市區114公里。

經濟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省委“十六字”工作方針,大力推進“三個走在前列”“兩大戰略任務”,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優生態、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發展持續提速、發展質量持續向好、民生事業持續改善,在決勝全面小康征途上邁出了新步伐,較好地完成了縣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主要經濟指標總量繼續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67.87億元,增長9.4%;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達20.89億元,增長8.1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85億元,稅占比調整為78.1%,提高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5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外貿出口增長51%。

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18.7:48.6:32.7,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5%。全年新增中小微企業1102家、個體工商戶2934戶,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區,創建全國縣級“網路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和全省縣級“線上線下格線化管理試點單位”。

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總數達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取得歷史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1.28%,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累計獲省級科技計畫項目4項、市級重大科技專項1項,千煙洲院士工作站、江西合力泰院士工作站正式組建並獲省級批准。

交通

江西泰和高速公路 江西泰和高速公路

泰和市地處水陸要衝,“咽喉蘇廣、唇齒閩浙”,自古即為南北通衢。秦代開闢的京師通往嶺南的“通南越道”即經過泰和。隋唐在縣城東建有白下驛,沿用至明代。宋代在縣西南和縣東北分別置浩溪水驛和淘金水驛,沿用至明清。近代以來,由於戰亂,交通發展緩慢。

1932年修建了境內第一條公路--贛粵線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過發動民眾進行大規模建設,開始實現鄉鄉通公路。

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區域交通中心,泰和縣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經過贛粵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G72泉南高速公路、G45大廣高速公路、吉安繞城高速的修建和井岡山機場的擴建,迅速構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鐵路和水運在內的現代交通網路,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泰和縣已經實現了村村通三級公路。泰和力爭重新擁有歷史上交通樞紐的地位,爭得泰和在全國交通領域中的應有地位。

泰和火車站 泰和火車站

京九鐵路貫通泰和縣65公里,在縣境內設有3個車站,位於縣城新區的泰和火車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站,輻射旅遊勝地井岡山及周邊三縣一市,為贛中南物資主要集散地。

G105、G319國道在縣城縱橫交匯,呈十字狀貫穿泰和縣;贛江由南而北縱流全境,上溯贛州,下達長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

井岡山機場距縣城西郊15公里,能滿足空中客車320、波音737等以下機型的客機起降,設計年吞吐量28萬人次,村村通公路三年決戰工程順利實施。泰和縣基本形成以京九線為主幹,承南接北,水陸空並進的高標準立體交通網路。

民航

泰和井岡山機場 泰和井岡山機場

井岡山機場(又名泰和機場、泰和井岡山機場)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泰和縣螺溪鎮境內。因螺溪鎮原名三都鄉,該機場又常被稱為“三都機場”。

井岡山機場開建於1970年,1973年竣工,2004年進行第1次擴建,2010年再次擴建,2015年進行第3次擴建。井岡山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100萬人次,年客機起降能力12821架次,年貨郵吞吐能力3500噸。井岡山機場的進出港航班可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西安、天津、昆明、南寧、杭州、南京、長沙、廈門、海口、南昌等中心城市;

城市輕軌

吉泰走廊輕軌已經開始規劃建設

普鐵

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區域交通中心,泰和縣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京九鐵路貫通泰和縣65公里,在縣境內設有3個車站泰和火車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火車站。

高鐵

昌吉贛客運專線的設計時速為350公里,昌吉贛城際高鐵自南昌樞紐引出,沿既有京九通道向南延伸,經宜春市所轄的豐城、樟樹,吉安市及其所轄的新乾、峽江、吉水、吉安、泰和、萬安,由興國經贛縣至贛州市,沿線共設16個車站。

高速公路

多條高速公路和國道在泰和縣城縱橫交錯,對外公路交通極其便利。2007年底,境內公路總長2053公里。
G45大廣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北段在江西一般稱為武吉高速公路,在吉安南出入口以南2km處與贛粵高速公路重疊,或分段稱為昌泰高速公路、泰贛高速公路)從北至南縱貫泰和縣,在縣境內設有泰和和馬市兩個出入口。

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江西段分段稱為石吉高速公路、吉蓮高速公路)自東南的興國縣入泰和縣境,至縣城以北的石山鄉與大廣高速相連,規劃在泰和境內設泰和東互通、泰和互通和泰和樞紐互通三個出入口。

S50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岡山的省內橫線高速公路,在泰和縣境內設有泰井樞紐(泰井高速起點)、機場互通、禾市互通、白鷺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個出入口。

G105國道自北部的吉安縣進入泰和,途徑泰和縣城、馬市、蘇溪,向南進入萬安縣。

G319國道東接興國縣、西連井岡山市,橫貫全縣一半的鄉鎮,從東向西依次連線了老營盤、上圯、沙村、冠朝、塘洲、縣城、南溪、螺溪、禾市、橋頭和碧溪,是縣內最重要的公路。

水運

縱貫全縣的贛江是縣內主要航道,上溯贛州,下通長江,歷史上,贛江水運曾泰和縣最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泰和縣城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受水電工程和降水量減少的影響,贛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鐵路運輸的衝擊,長途水路客運已經完全取消,內河貨運也有所萎縮,僅局限于海鐵聯運貨櫃、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貨物的運輸。

泰和石虎塘航電樞紐 泰和石虎塘航電樞紐

投資24億元的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位於萬合鎮)預計將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贛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常年通行1000--3000噸級貨櫃輪和散裝貨輪。

泰和縣河流眾多,水網縱橫,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絕大部分村鎮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兩岸居民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眾多。贛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兩處汽車輪渡,90年代初泰和大橋建成後,前者停止了運營。由於橋樑增多,短途班車班次增加,多數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漸減少。

管道

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於2008年2月開工,其中泰和境內33公里,途徑螺溪、南溪、馬市、蘇溪4個鄉鎮,計畫2011年前全線貫通。

公交

2017年1月,泰和縣新能源公車正式投入運營,穿行在泰和縣城中心街區主幹道,為這個城市又增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泰和投入1600萬元開通新能源公車,其中1200多萬元用於購置了64輛新能源公車,投放到縣城公交線路及鄉鎮農村客運班線等;投資400多萬元在縣汽車站停車場建設新能源公車充電樁20個,可一次性給40輛公車進行充電使用。

新能源公車的開通,不僅提升了該縣空氣品質,還改善了該縣客運出行環境,有效減緩泰和客運壓力。

自然資源

泰和縣森林覆蓋率51.6%,森林蓄積量450萬立方米。已知的高等植物資源有250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樹達89種,是江西省木材重點生產基地。

贛江貫穿中部,過境河段長59.1公里,仙槎河、仁善河、牛吼江、禾水、蜀水等11條支流均匯歸贛江,構成羽狀的贛江水系,總集雨面積1.1萬平方公里。地表水多年平均總量達22.44億立米,過境客水量多年平均達380.93億立米,水能理論蘊藏量6.75萬千瓦,現有各類蓄水工程2673座,其中大(二)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3座。

泰和已發現礦種20餘種,礦點50多處。其中鎢礦總儲量130萬噸,品位1.5%;石灰石、瓷土、型砂分布廣,儲量大;南溪石膏礦品位達95%以上。

社會事業

擁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採茶劇團、影業總公司等文化單位,有縣級電視台、廣播電台各1座,所有鄉鎮均建立了文化站。鄉鄉通光纜工程圓滿結束,各鄉鎮場均能收看到有線電視。《井台》、《遠山》、《桂花院》等一批精品力作享譽全國,2001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泰和縣現有各類學校360所、在校學生7.9萬人,基本形成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現代農村教育體系。泰和縣醫療機構31家,先後有15項科研成果達到省內和國內先進水平,是全國計畫生育協會工作先進縣。

醫療衛生

2012年,25所鄉鎮衛生院和446所村衛生室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8%,基金使用率達96.7%。縣人民醫院新門診大樓投入使用,縣中醫院、縣衛生監督所整體搬遷工作正在進行。

文化教育

泰和地屬廬陵文化區,歷來文風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擁有完善而正規的學校體制,包括州學、縣學、鄉學、村學,另外還有石岡、萃和等全省聞名的書院。歷史上,共有496名進士、1261名舉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近代戰亂後,廬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縣在文化教育上也漸趨落後,民國起才有所恢復。抗日戰爭期間,先有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後有江西省農業院、省立體育師範、江西民國日報社、大眾日報社、省圖書館等文教機構隨省政府遷至泰和,又有國立中正大學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對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縣共有普通中學34所,在校學生3.2萬人,國小224所,在校學生3.5萬人。

2012年,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293家農家書屋全面建成。投入資金4109萬元,實施各類校建項目56個。

民政扶優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00元,分別同比增長11.6%和12%。泰和縣民生投入資金超16億元,同比增長31.3%,占財政總支出的78%。泰和縣新增城鎮就業9168人,城鎮就業率達96.5%;發放小額就業貸款1.06億元,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50.3萬人次,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總量達2.3億元,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2.1萬人,其中新農保參保率達82%,共發放城鄉居民養老金3386萬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350元/人.月和170元/人.月。全年爭取上級救災資金985萬元,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8600多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1180套,改造棚戶區住房60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20戶。

2016年,泰和新增城鎮就業5763人,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47.7%。城鎮登記失業率3.12%,低於控制指標4.5個百分點。物價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8%,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504元和11351元,分別增長8.3%和9.7%。

基礎設施

2012年,馬頭山、村口壠等7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占坑、大沙塘等15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螺溪、禾市2.8萬畝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全面建成,苑前、萬合、蘇溪等小農水高標準農田全面開工,馬市防洪堤五河治理項目順利開工建設,上圯防洪工程、洞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南車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全年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83萬畝、通道綠化里程110.6公里。

2016年,泰和征地3195畝、房屋拆遷2.3萬平方米。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1.15平方公里,新增近萬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5.7%,提高1.5個百分點。龍潭大道、澄江大道西延,濱江大道北延、勝利路南延等路網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體育中心二期,商會大廈、城區污水網管等建設加快推進。70箇中心村、新農村建設點全部達標成型,高標準打造了蘇溪旗山村、馬市車田村、沿溪草坪村及蘇馬線美麗鄉村示範帶,榮獲省、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地方名人

先後產生舉人1261名、進士396名,其中狀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狀元陳循、曾彥、曾鶴齡,五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士奇,《永樂大典》編纂代總裁梁潛,著名理學家羅欽順、歐陽德、胡直,著名詞人劉過,詩人劉崧,水利家周矩,農學家曾安止,畫家郭詡,軍事家郭子章,官至尚書的還有尹直、歐陽鐸、王直、蕭鎡、肖楨、肖晅,其他古代名人還有羅韜、尹昌隆、周中和、周是修、張達、曾翬、余學虁、楊相、楊景行、蕭泰登、湯流、宋琮、陳謨等。近現代名人有政治學家蕭公權,原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蕭蘧,經濟學家蕭慶倫,早期傑出的革命家、中共江西“三傑”之一袁玉冰,“三十都暴動”組織領導者康純、翁德階、肖拔群,長征戰鬥英雄鄭士志,抗日民族英雄郭輝勉等。

泰和縣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誕生了18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旅遊景點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餘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於唐乾符元年,被錄入《中國名勝詞典》,因北宋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楊萬里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遊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江西水利之冠,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勝跡遍布泰和縣各地,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槎灘陂水利風景區

槎灘陂 槎灘陂

槎灘陂水利風景區坐落在泰和市禾市鎮橋豐村境內,陂壩位於贛江二級支流牛吼江上,陂壩以上集雨面積為971平方公里,素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譽。

據爵譽村周氏祠堂牆壁上嵌存的碑口《槎灘碉口二陂山田記》記載:“後唐天成年間(926-929)監察御史周矩(896-976),金陵人,於後周顯德5年(958)避亂遷居泰和萬歲鄉,因地處高燥無秋收,乃在禾市上游以木樁壓石為大陂,長百丈,導引江水,開洪旁註,以防河道漫流改道,名槎灘”。據此推算,槎灘陂為南唐周矩(爵譽村周氏開基祖)始建,時間約在958年前後,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這座水利工程雖然歷千年風雨,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被專家稱為"江南都江堰"。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該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017年2月,槎灘陂水利風景區獲批為2016年度江西省省級水利風景區。

泰和門

泰和門 泰和門

泰和門橫跨吉安進入泰和的主幹道--泰和大道,是泰和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內設文化景觀長廊,長廊內將刻寫體現泰和歷史與文化的四篇“賦”,四篇“賦”均為江西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鬍迎建研究員撰寫。分別是:快閣賦、槎灘陂賦、西昌八景賦、新泰和賦。

白口城遺址

白口城春秋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東靠贛江大橋引橋和319國道,北臨贛江,城址分內城和外城,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經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它是我省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文化堆積最厚的一座漢~晉時期的城址,說明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成為江南的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快閣

泰和快閣 泰和快閣

座落在縣城東隅泰和中學內。始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知縣沈遵更名快閣。快閣樓歷經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閣被龍捲風摧毀,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約1225平方米(比原擴大2倍),通高約24米(比原加高4米)。為我縣西昌八景之一。它為研究古建藝術及泰和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畔古村-廬陵文化古村

江畔浮潭 江畔浮潭

江畔村,古稱浮潭,位於江西省泰和縣沿溪鎮,肇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歷經千年,為千年古村,也被稱為“廬陵文化古村”、“江南贛商第一村”。古村江水環繞,綠樹掩映,村前有千畝草甸,村後青山為屏,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錯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麗村莊。

江畔村古民居 江畔村古民居

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江畔古村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千年歷史古村。村中保存有連片的100多棟明清建築風格祠堂、書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驛道、古渡、古堤、古碼頭、古戲台、古碾房、古廟和古庵遺址,還有被列為文物保護的古橋、古塔。

具有獨特的中國村落風水文化。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據特有的山勢、水系和環境,造就有江畔獨有的風水文化,比如有“耕牛臥潭”、“七星古塘”、“文塔臨溪”、“筆架樟”、“桑梓樹”和“臨水居”等風貌 。

江畔村古民居 江畔村古民居

具有深厚的贛商文化。江畔古村同時也為贛商文化古村、五義慈善古村和一代儒商孫明故里。明清時期,江畔孫氏成為“江右商幫”中的一支勁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賈富商。他們先後捐獻軍餉報效國家,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吉安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吉安府試院。

具有自然的古梯田和贛江觀光景觀。江畔村依山環水,北面青山為屏,山勢從東面贛江邊向西逶迤延伸至西,村後山間依形就勢開闢出層層梯田。江畔村臨江而建,東傍贛江,在贛江“沙洲上”可能體驗沙灘風光,也可以體驗古浮潭波光粼粼的情景和古花石潭的自然景觀。

魁星塔

魁星塔 魁星塔

位於江畔古村後東北角贛江邊上,也稱為“狀元塔”、“惜字塔”或“江畔村塔”,為明代江畔村修建,是江畔村崇文重教的象徵。

魁星塔由磚石砌置,六面五級,葫蘆頂,高15米,為泰和縣第二高塔。古石塔高聳雄峙,造型優美。最上層正南面鑲嵌 “文運開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層三個視窗,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點斗”、“天官賜福”等傳說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塔身嵌有青石陽刻“惜字”二大字,意為珍惜文字,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為聖人所創,對有文字之紙,不可隨意丟棄或污損,必須焚燒於塔中。古塔體現了“敬惜字紙”、崇尚文化的文化理念,是中國古代追求讀書入仕的象徵。

南無橋

南無橋(狀元橋) 南無橋(狀元橋)

江畔古村前面東南方有一條進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為“南無橋”,江畔人也稱之為“狀元橋”,為縣級保護文物。南無橋由江畔村公建,高3.5米,長38米,寬3.4米,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為紅米石砌置而成,橋面鋪岩條石,兩邊立有青石橋墩和欄桿,橋墩上陰刻“光緒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無阿彌佗佛”。

望仙橋

又名迎仙橋,座落在縣城東門快閣東面“望仙門”下。據傳晉代王子瑤、唐代匡智叔侄在東面王山成仙,站在橋上可望見此山而得名。橋東西向,橫跨護城河,為隋唐至清代東達吉州,西至龍泉(萬安、遂川)的必經橋。北宋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本縣蕭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間修。橋單孔單拱,粉紅石並列錯縫砌成,長8.30米,寬3.33米,高3米,橋面鋪青條石。它的保存有助於古建技藝和橋樑的研究。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排

十八排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水槎鄉新橋村境內,因沿山邊有18條橫排(山路),故此得名“十八排”,十八排上山峰林立,延綿起伏,風光秀麗,海撥1176米,為全縣最高峰,與興國縣接壤,森林覆蓋率達95%。有“天然氧吧”之稱。省重點工程山地風電“能源谷”項目就建在“十八排”山脊上,完工後的“十八排”已經成為新橋村的重點旅遊景點。

泰和天湖山

魅力天湖山 魅力天湖山

泰和天湖山位於水槎鄉西陽畲族村,海拔1152米,是全縣第二高峰。 天湖山植被呈三個層次分布:山頂是萬畝高山草甸,平緩起伏,鬱鬱蔥蔥,如蒙古草原,與山腰的茂密森林界線分明,景致奇異,蔚為壯觀。山頂有“天湖”,湖水清澈,一年四季不乾涸,湖邊有座觀音古寺,四季香菸繚繞;山腰有萬畝次原始森林,叢林中怪石嶙峋、飛瀑成群,有“虎頭崖”、“蛤蟆石”、“觀景台”、“將軍石”、“取經回頭石”、“童子拜觀音”、“鷹嘴石”等,天然造化,栩栩如生,有“歷古潭”、“三疊泉”、“玉帶飛虹”等瀑布,或汩汩流淌,或湍急奔流,還有50多種珍稀樹木,如:樹枝全部向一個方向生長,且像一隻只托起的手的“千手觀音樹”、直徑達三尺生於峭壁上的“楠木王”、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杏”、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等;山腳是萬畝翠竹、千畝高山茶場,還有幾個歷經千年的古法造紙坊點綴其間。

科甲第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萬合鎮梅岡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於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該祠堂座北向南,雖經760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對研究明清的歷史、民俗及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2000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貞節坊

貞節坊座落在橋頭鎮龍洲村。此石牌坊為嚴略三之妻溫氏守節而立。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紅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撐而成。全坊四柱三間三檐,平面呈長方形,長4.9米,寬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龍鳳、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細,線條流暢,形態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穩重壯觀之感。其製作工藝和裝璜藝術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築技藝和雕刻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嶺遺址

金山嶺遺址座落在螺溪鎮黃洲村委槎源村南約200米的丘陵中,南臨禾水河。因燒窯取土,地下的古代遺物都暴露在地面上,採集有殘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紋、米字紋陶片。經考古鑑定,屬戰國遺址。它為證史、補史提供了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調禪師墓塔

不調禪師墓塔:座落在水槎鄉西陽山黃龍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饅頭形堆,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在唐後期調公自桐城(安徽)來水槎西陽山,三年後募捐建“寶藏寺”,轄腳庵108座。甲申調公歿,戊子兵亂,寺盡焚,“黃龍坪”調公墓塔仍在,後人為紀念他,山下二村取名為黃龍村和寶藏寺。其墓於1982年被挖開三層,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幾層不祥。它為考證我縣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府山城遺址

府山城遺址:座落在沙村鎮學士里山上。東連319國道和丘陵,西、南臨雲亭河,土城,為南朝(陳)築,“陳置隋廢”(縣誌載)。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遺物有石鏟(殘)和回字紋、雲雷紋等陶片。經考古鑑定,屬西周遺址,其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它證實泰和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1984年公布為到縣文物保護單位。

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泰和縣老營盤鎮老營盤戰鬥戰場遺址附近。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中,黃公略率紅三軍,肖克率江西紅軍獨立第五師在此進行阻擊戰,殲滅國民黨蔣鼎文師一個旅,取得第三次反圍剿第四仗的勝利。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泰和縣人民委員會在老營盤戰鬥戰場遺址附近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西向東,東面有台階,左右翠柏成行,南北砌有屏牆,由北循級可登平台,平台為方形,邊長23.15米,四周有欄桿,正中為方塔式紀念碑。碑身四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碑頂立有紅五星,碑長5.20米,通高12.5米。1988年10月重修,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為紀念碑題"萬古長青''四字。

設市會議

2016年6月16日,從江西省政府有關部門獲悉,《江西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2016年工作要點》公布。檔案要求,將加快推動泰和撤縣,設立泰和市。

2016年12月20日,中共吉安市委四屆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泰和撤縣設市有關事項。

設市意義

有利於推動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吉泰走廊建設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利於增強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有利於鞏固和加強泰和國防軍事重地的地位;有利於推動泰和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同時,對照撤縣設市指標,泰和總體上已達到甚至超過國務院撤縣設市標準和要求。泰和經濟基礎紮實、幹部民眾支持、區位優勢明顯、特色資源豐富,具備撤縣設市可行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