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啟發了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稅收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巨觀調控的作用。從中期來看,i與N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真實利率給定,那么名義利率和通貨膨脹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對應關係。a越高,中央銀行面對通貨膨脹就會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貨膨脹下降速度將更快,經濟放慢的速度也會變快。b越高,央行就越會偏離通貨膨脹目標來保證失業率在自然率附近。

簡要評價

1)泰勒規則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的準則,其從形式上看來非常簡單,但對後來的貨幣政策規則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泰勒規則啟發了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如果中央銀行採用泰勒規則,貨幣政策的抉擇實際上就具有了一種預承諾機制,從而可以解決貨幣政策決策的時間不一致問題。 2)簡單明了,便於溝通,是一種基於結果的規則。但是預測功能不強,對實施決策作用有限。

產生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基本上接受了貨幣主義的“單一規則” ,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對經濟進行巨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美國巨觀經濟調控領域發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預算平衡案被通過。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稅收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巨觀調控的作用。這樣,貨幣政策就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工具。面對新的局面,美聯儲決定放棄實行了十餘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實施巨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就是現在美國金融界的“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分析

假定N是通貨膨脹率,N*是通貨膨脹的目標,i是名義利率,i*是名義目標利率。從中期來看,i與N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真實利率給定,那么名義利率和通貨膨脹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對應關係。假定U是失業率,U*是自然失業率。

泰勒規則泰勒規則

泰勒認為,中央銀行應該遵循以下的規則:

a和b是正的係數。

上式的含義:

(1)如果通貨膨脹等於目標通貨膨脹(N=N*),失業率等於自然率(U=U*),那么中央銀行應該將名義利率i設為它的目標值i。這樣經濟將保持穩定。

(2)如果通貨膨脹高於目標值(N>N*),那么中央銀行應該將名義利率設定為高過i。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將導致失業增加,失業增加將反過來導致通貨膨脹下降。

係數a表示央行對失業和通貨膨脹關心程度的不同。a越高,中央銀行面對通貨膨脹就會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貨膨脹下降速度將更快,經濟放慢的速度也會變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況下,a都應該>1。因為影響支出的是真實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通貨膨脹增加時,央行如果想壓縮消費的話,就必須增加真實利率。換言之,央行增加名義利率的幅度應該大於通貨膨脹的幅度。

(3)如果失業率高於自然率(U>U*),央行應該降低名義利率。名義利率下降將導致失業率下降。係數b反映央行對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關心程度的不同。b越高,央行就越會偏離通貨膨脹目標來保證失業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認為沒有必要刻板的遵守這個規則。當發生嚴重的外來衝擊時,貨幣政策不必拘泥於這個公式。但是,他強調這個規則提供了一個貨幣政策的思路:選擇一個通貨膨脹目標,不僅考慮到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也考慮失業的情況。

研究發現,美國和德國的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並不考慮泰勒規則。但是這個規則很好的描述了它們在過去15-20年間的行為。

現實意義

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研究分析,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才有條件採用泰勒規則。目前我國是採用盯住通脹的方式,在穩定經濟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效益,被海外專家稱為是結合了貨幣政策規則與相機抉擇決策模式的優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