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學家錢寧逝世

錢寧是研究泥沙基礎理論的專家,也是我國泥沙科學研究的先驅者,曾為我國水利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1983年,錢寧又出版了百萬字的《泥沙運動力學》專著,受到泥沙工作者和水利工作者的好評,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並被美國依阿華大學翻譯出版。 錢寧不但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培養了一大批泥沙工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

錢寧是研究泥沙基礎理論的專家,也是我國泥沙科學研究的先驅者,曾為我國水利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為了探索黃河泥沙的運動規律,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他和同行們前後在黃河岸邊生活和工作了10多年,對黃河粗泥沙課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泥沙運動力學及河床演變等領域也有創見。
錢寧出生於1922年,1947年赴美留學,在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之子、泥沙權威小愛因斯坦教授指導下,刻苦鑽研,取得了博士學位。他們聯名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些結論被許多國家的泥沙學者所引用,他們提出的動床泥沙模擬試驗方法被稱作“愛因斯坦—錢寧方法”。30歲剛剛出頭的錢寧,已在美國泥沙學界嶄露頭角。可是,這位青年學者深知祖國河流泥沙問題嚴重,早在加州大學泥沙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時,他就暗暗立下誓願:學成歸來,用以報國。
新中國成立後,錢寧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克服重重困難,於1955年回到了祖國。50年代後期,三門峽水庫和劉家峽水電站開始興建,黃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也十分迫切,錢寧全力以赴投身到這些工作中。為了取得黃河的第一手資料,他和同行們一起從鄭州附近的花園口出發,跟蹤黃河入海,不下10餘次,幾乎跑遍了黃河的重要支流。在滾滾的黃河濁流上,錢寧一邊聽老艄公講述河情,一邊觀察眼前的河段:有的地方河道寬淺,水流散亂,沙洲甚多,有的地方河道窄深,主流歸一,灘洲罕見。錢寧反覆思考:為什麼出現如此不同的情況呢?通過比較,他終於發現形成規整的水流,是因為河岸上有突出的山嘴,險工工程以及天然形成的河灣等發揮嵌制導流作用。他把這種天然或人工的水流控制點命名為“節點”。通過大量實驗,錢寧制定了利用人為製造“節點”整治黃河下游的規劃。深入的調查,錢寧取得了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下遊河床可能發生變化問題的發言權,他在掌握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對河道的演變過程進行了理論總結,撰寫了歸國後的第一部專著《黃河下游的河床演變》,並因此被譽為“黃河專家”。1982年,他總結歷年參加治黃工作的經驗,寫成了《關於黃河中下游治理意見》一文,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中的重點建議被認為是“治理黃河認識上的重大突破”。這篇文章獲得全國自然科學二等獎。1983年,錢寧又出版了百萬字的《泥沙運動力學》專著,受到泥沙工作者和水利工作者的好評,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並被美國依阿華大學翻譯出版。
錢寧不但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培養了一大批泥沙工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1986年12月6日,他因患癌症不幸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