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K.A.

這篇小說是波特最心愛的作品。 1940年即已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愚人船》出版。 1965年出版的她的中、短篇小說集,獲得1966年的普利茲獎與全國圖書獎。

波特,K.A.

正文

美國女作家。生於南方德克薩斯州。16歲時從修女學校出走,當過記者、演員、歌手、編輯與教員,後專門從事寫作。30歲時開始發表作品。晚年在大學執教。
她最早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開花的紫荊樹》(1930),有不少篇是以20年代動盪的墨西哥為背景,其中的《棄婦》寫一老婦人臨終時的思想活動,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老婦人倔強執著的性格表現得很突出,是運用“意識流”手法獲得成功的一篇代表作品。
波特後來出版的作品有小說集《中午酒》(1937)、《灰色騎士灰色馬》(1939)與《斜塔》(1944)等。《中午酒》以美國南方為背景,寫一個專以搜捕瘋子為職業的人被雇用瘋子的農場主殺死的故事。作者認為生活中善與惡、是與非之間的界線有時是頗難劃清的。《灰色騎士灰色馬》帶有一定的自傳性質,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女記者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反感。她愛上一個軍人, 企圖在戰爭中尋求一絲溫暖而不可得。 小說運用《新約·啟示錄》中騎灰色馬的死神的典故,充滿一種人無法與命運相抗衡的悲劇氣氛。這篇小說是波特最心愛的作品。
1961年, 波特於 1940年即已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愚人船》出版。她自稱這是她寫得十分費力的一部作品。它寫1931年希特勒攫取政權以前從墨西哥開往德國的一艘客輪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繪了一幅“大難臨頭之前的世界圖景”。作者企圖表明,“惡”總是在“善”的妥協與默契之下得逞。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人有毀滅別人與自我毀滅的本能。這部作品出版後,受到歡迎,但批評家認為不如她的中、短篇小說。
波特還著有散文集《過去的時日》(1952),記述她對幾個作家的回憶以及她的創作體會。1977年,她的《千古奇冤》出版。作品寫她20年代參加抗議處死無政府主義者薩柯—樊塞蒂一案的情況。1965年出版的她的中、短篇小說集,獲得1966年的普利茲獎與全國圖書獎。
波特的作品描寫細膩,思想上有深度,文字講究,風格優美。批評家認為她善於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獨、苦悶、失意與得不到理解等問題,她既不採取憤世嫉俗的態度,也不表示廉價的感傷,而是以富有詩意的筆調含蓄地加以表達,能使讀者對人生作進一步的思考。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