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豬籠草

波哥豬籠草

波哥豬籠草是高棉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存在於高棉南部的波哥山(Mount Bokor),也可能存在於貢布省(Kampot Province)象山山脈(Damrei Mountains)的部分地區。波哥豬籠草的學名來源於波哥山和波哥國家公園(Bokor National Park)。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波哥豬籠草波哥豬籠草

雖然波哥豬籠草於2009年才被正式描述,但其早在20世紀初就被發現了。已知最早的三份標本是由法國植物收藏家C·若弗雷(C.Geoffray)於1904年1月14日採集于波哥山(MountBokor)的雙重瀑布(Popokvilfalls)。其中兩份標本由帶下位籠的葉片組成,第三份由帶上位籠的葉片組成。這三份編號為“M.Martin1231bis”的模式標本標本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Nationald'HistoireNaturelle)。

1965年,J·E·維達爾(J.E.Vidal)再次採集了波哥豬籠草的標本。其由一個帶上位籠的植株組成。三年後,瑪麗·馬丁(MarieMartin)採集了編號為“M.Martin1231bis”的標本,其中含有下位籠和雌性的花序。此外,2001年,大衛·米德爾頓(DavidMiddleton)和孟·摩尼拉克(MengMonyrak)採集了帶兩棵蓮座狀植株的標本。

2007年7月,弗朗索瓦·薩克洪·梅(FrançoisSockhomMey)在對於高棉南部的實地考察中,在波哥山發現了波哥豬籠草。在隨後的幾個月,他在網上公布了大量關於波哥豬籠草的照片。2009年3月,他在澳大利亞食蟲植物協會(AustralasianCarnivorousPlantSociety)雜誌《澳大利亞食蟲植物(CarnifloraAustralis)》中正式描述了波哥豬籠草。並將存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編號為“M.Martin1231bis”的標本為指定為模式標本。奧古斯特·讓·巴蒂斯特·謝瓦利埃(AugusteJeanBaptisteChevalier)在1917年採集到的標本也可能是這個物種。如果這被證實,那么說明波哥豬籠草還存在於象山山脈(DamreiMountains)的部分地區。此外,存放於曼谷森林植物標本館(ForestHerbarium)被看作為高棉豬籠草(N.thorelii)的標本可能也屬於波哥豬籠草。

2009年6月,馬丁·奇克(MartinCheek)也描述了這個物種,並將其命名為“Nepenthesbokor”。後來這被視為波哥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

形態特徵

波哥豬籠草波哥豬籠草

波哥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7m的高處。在蓮座狀植株或成年植株的下部,莖的直徑可達0.9mm,呈圓柱形。攀援莖的直徑可達1cm。節間距可達3cm。葉片無柄至亞葉柄,革質。葉片呈披針形或線形至披針形,可長達35cm,寬至8cm。葉片的末端變化較大,從急尖至鈍尖都有,有時也可能為漸尖。葉片的基部緊縮,包裹住莖部周長的四分之三。葉片極少下延。在中脈的兩側各有3條縱脈。羽狀脈斜發於中脈。籠蔓可長達18cm,直徑至2mm。上位籠的籠蔓可具籠蔓圈。下位籠可高達20cm,寬至6cm。其下三分之一為卵形,上部縮小為圓柱形或略呈漏斗形。在下位籠的前部有一對可寬達15mm的翼。翼須可長達12mm。籠口傾斜。唇為圓柱形,可寬達20mm。唇肋間隔1mm,可高達0.8mm。籠蓋為圓形至寬橢圓形,基部為心形,可長達7cm,寬至6cm。籠蓋下表面無附屬物,但具有密集的火山狀蜜腺。靠近中線的蜜腺體型最大,直徑可達0.5mm;其餘部分的蜜腺較小,且分布較稀疏,直徑為0.2~0.3mm。籠蓋基部的後方有一根可長達12mm的籠蔓尾,其通常不分叉。上位籠的可變性較大,其可高達25cm,寬至6cm,呈漏斗形,基部較窄。翼退化為一對隆起。唇可寬達17mm,邊緣展開。唇肋不如下位籠發達,高僅可達0.4mm,間距僅為0.5mm。籠蓋與下位籠相似,但略小。其可長達6cm,寬至5cm,邊緣常呈波浪形。其他部分類似於下位籠。

波哥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整體可長達100cm。有可達80個一朵花的次級花梗帶,極少分部的刺激花梗帶兩朵花。雄性植株的花梗可長達70cm,花軸可長達30cm。而雌雄植株的花軸只可達20cm。花被片為圓形至橢圓形,長度不等,雄性植株的花被片可長達2mm,雌性的可長達4mm。雄蕊柄可長達2mm,子房長約4mm。果莢通常長10~25mm,含50~100個梭形的種子,其長約7mm。波哥豬籠草所有的營養組織都披被著銀色或褐色的毛被,其可長達1mm。部分位置的毛被較為稀疏,使之看起來幾乎無毛。還不能肯定波哥豬籠草是否具有類波哥豬籠草的下位籠(12張)似於其他印度支那地區豬籠草波哥豬籠草的上位籠(5張)那樣發達的根系,但栽培觀察表明,很可能如此。

生態學

波哥豬籠草波哥豬籠草

波哥豬籠草僅分布於高棉貢布省(KampotProvince)波哥山海拔800~108雨季的波哥山高地的波哥豬籠草原生地0m的地區。有一個尚未確定的樣本(Aug.Chevalier36411)表明其也可能存在於象山山脈(DamreiMountains)的部分地區。

波哥豬籠草的典型生存地是季節性乾旱的高地灌木叢。它也生長於矮小的低地山區森林下。其生長於開闊的地區,可接受到陽光的直射,所以植株常矮化,開花時整個植株也很少超過60cm。在這些開闊的地區還生長著另一種食蟲植物——茅膏菜(Droserapeltata)。還未發現波哥豬籠草與其他豬籠草生存於同一區域,也未發現波哥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在波哥山上,波哥豬籠草生長於酸性的砂質土壤。根據編號為“Middleton&Monyrak589”的標本的標籤,其生長的基質pH值約為4.6。

保護狀況

雖然高棉是世界上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波哥豬籠草的分布地的環境還相對未受干擾。就算波哥豬籠草生長於波哥國家公園中,但其仍然受到當地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威脅。此外,高棉政府將波哥山租賃予私人。考慮到這些,弗朗索瓦·薩克洪·梅依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標準認為波哥豬籠草的等級為“潛在的易危”。

食蟲性

波哥豬籠草的獵物主要為螞蟻。這反映在當地高棉語(Khmer)名稱在波哥豬籠草籠蓋下覓食的螞蟻中,其被稱為“ampuongsramoch”,意為“螞蟻的深淵”。但這個名字並不是特指波哥豬籠草,而是指當地的所有豬籠草。其被貢布省和菩薩市(Pursat)的當地人使用。波哥豬籠草捕蟲籠內的消化液為強酸性,編號為“Middleton&Monyrak589”的標本的標籤寫道其pH值可低至2.7。

相關物種

波哥豬籠草與其他存在於印度支那的豬籠草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特別是貢布豬籠草(N.kampotiana)、史密斯豬籠草(N.smilesii)和高棉豬籠草(N.thorelii)。波哥豬籠草於這三者的區別在於其葉片較寬,形狀更接近橢圓形,且其花序偶爾具有帶兩朵花的次級花梗。其於貢布豬籠草的區別在於,貢布豬籠草的葉片通常無毛。相對於史密斯豬籠草,波哥豬籠草的捕蟲籠質地更堅硬,顏色更豐富,且其具有較寬的唇和較長的籠蔓。波哥豬籠草與高棉豬籠草的營養組織有幾個方面的不同。首先,波哥豬籠草的葉片無柄至亞葉柄,只略微的下延。相比之下,高棉豬籠草的葉片包住莖部,且葉片的基部下延,形成兩個可寬達2.5cm的脊。此外,高棉豬籠草具有卵形的下位籠,而波哥豬籠草的下位籠只有下三分之一為卵形,其餘的上部為圓柱形。

波哥豬籠草也表現出與產自泰國克爾豬籠草(N.kerrii)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波哥豬籠草於其的區別在於波哥豬籠草葉片為線形至披針形,而克爾豬籠草的葉片為倒卵形。此外,波哥豬籠草周身具有毛被,而克爾豬籠草的毛被只存在於葉腋。同時,克爾豬籠草的雄蕊柄也短於波哥豬籠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