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禪寺

泗洲禪寺

泗洲禪寺原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盧墟社區新友路1618號。南即泗洲寺港,西臨萬戶港,北面東面是弧形長浜,浜底在泗洲寺橋西北堍。寺名似乎與地形有關。也有“相傳為泗洲大聖過化之地”而得名之說。寺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黎里鎮最古最大的佛教聖地,僧侶曾多達四五十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泗洲禪泗洲禪
景龍二年(708年)初建。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僧人法行重建後,引來“名僧迭居”(潘耒語)。

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僧清杲又修建。

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僧文玖亦募資修造。至正九年(1349年)三月,楊維楨諸名士游分湖時,曾在“泗洲寺里看題竹”(壁畫)。

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吳江東部地區的錢墳法慶、德慶、流慶、南洵、善聚、法華、圓通等七所庵廟歸屬泗洲寺門下。

永樂元年、三年(1403年、1405年),戶部尚書忠靖公夏原吉治水江南,幾度暫住泗洲寺,與僧琤瑄詩詞唱和。不久,琤瑄徒弟行璇發起“修翼殿,以壯雄觀”。

正統年間(1436~1449年),寺院遭受盜竊,損毀嚴重。景泰年間(1450~1456年),僧道珩又募資重建。

天順元年(1457年),主要建築毀於一場火災,僅存僧人起居房舍,維持香火。弘治初年起,寺僧慧鑒和“倡首施主”屠以德、沈德中、曹廷禮等募集資材,於弘治十年(1497年)開工重建大雄寶殿,歷時5年竣工。刑部主事趙寬(字栗夫)為之作《泗洲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並刊刻碑石。

天啟年間(1621~1627年),增建觀音殿。崇禎乙亥年(1635年),里人葉紹袁、葉紹顒和寺僧鑒遠發起增建禪堂。

清朝康熙己卯(1699年),里人徐綬等人發起集資大修建,“大殿更而新之”,利用舊料“改作山門,高、廣倍昔。禪堂、兩廊、齋廚諸屋,次第整修。興作於己卯之冬,落成庚辰之春”。翰林院檢討潘耒撰寫《重修泗洲寺記》碑文。

鹹豐(1851~1861年)末年,太平軍占領蘆墟時,大殿被拆,其餘皆存。

民國7年(1918年)春,住持悟明與里人陸擁書、劉榮華、王國光等人發起募資重建大雄寶殿。民國9年11月30日,柳亞子等人游分湖時,為前殿拍了照片。

泗洲禪寺塔泗洲禪寺塔
1950年起,該寺一直為鎮糧管所占用,正殿和僧房已拆完。60年代拆掉大殿。觀音殿東北的千年古銀杏,年年開花結果,1969年夏天被砍伐。因其曾被南京測繪部門列為測繪標誌,砍伐時曾有波折。

1986年占地0.9公頃,建築面積970平方米,為鎮糧管所占用,11月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至90年代初東部僧房亦拆除,原先殿堂僅剩四處建築:前殿(13.6×8.7米)和後殿(14.9×11.9米)均為五開間歇山頂式,四角飛檐,尚見原先的輪廓,而牆體改為庫房牆;藏經樓三間,面東,上層門窗不全,相當破落;1997年時神仙堂僅剩破漏屋頂和北牆、西牆,1998年神仙堂亦拆除,原地建四層水泥新樓。西部僧房已改建,格局尚在。

1998年,蘆墟鎮政府決定易地草里村莊稼圩廟西側重建泗洲禪寺。10月12日,動工重建。

1999年大雄寶殿落成並舉行法會。

2001年1月10日,經吳江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蘆墟鎮莊稼圩佛教活動點”正式定名為“吳江市蘆墟泗洲禪寺”。至2003年,寺內設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藥師殿、財神殿及供300人用膳的齋堂。當年香客2萬餘人次。

2005年,建成寮房及供宿100人以上的客房。全寺累計建築經費等共600萬元(信眾捐助)。年末,全寺僧人12人,方丈正明,監院法仁,皈依弟子400餘人,占地面積13650平方米,建築面積3222平方米。

2006年擴建工程第一期正式啟動,先後建成方丈樓、玉佛樓、正覺樓、萬佛寶塔,重建劉王殿、上客堂、沿三白盪景觀工程和湖心亭等。

2007年4月2日登記為寺觀教堂。2007年11月11~18日,泗洲禪寺舉行重建後的第一堂水陸法會,祈求世界和平安寧,國富民強,風調雨順。至此迎接十方信眾前來參加。另外,每年定期舉行清明華嚴法會,49天撞鐘地藏法會,10月初舉行水陸法會等大型法務活動。

地理位置

泗洲禪寺位於蘆墟鎮,汾湖旁,屬於吳江市轄。為吳江東大門,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向南出鎮不足百米過蘆墟塘便是浙江,向東不足5分鐘車程便是上海界,318國道穿鎮而過,南接京杭大運河,延太湖邊達湖州,向西一小時車程到蘇州,交通極為便利。古寺建在兩面環水的泗洲上,僅小圩東南角與兵字圩相連。似乎禪寺由地得名。直至解放後的幾年裡,泗洲寺前後殿仍懸掛著大銅鐘、大鐵鐘。古剎鐘聲,洪亮悠揚,震撼信徒心靈,吸引古今遊人。

建築布局

泗洲禪寺泗洲禪寺
洲禪寺位於兵字圩西南端幾乎四面環水的半島上:南即泗洲寺港,西臨萬戶港,北面東面是弧形長浜,浜底在泗洲寺橋西北堍。寺名似乎與地形有關。也有“相傳為泗洲大聖過化之地”而得名之說。

寺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初該寺殿堂、僧舍眾多。前殿,又稱前山門,兩側八字照牆,淌水河橋(埠)。照牆前四棵粗壯的黃櫸樹,枝葉森森。寺門上方鐫“唐泗洲禪寺”五個鎦金大字。

前殿內供奉彌陀、韋馱、四大金剛,鍾架懸掛大鐵鐘。正殿建在高大台基上,門楣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堂供奉一大兩小如來佛塑像和20尊羅漢像(比常例多2尊)。

後殿即大悲殿,又名觀音殿,供奉各種名號的觀世音像,樑上掛著大銅鐘。觀音殿以東有雷祖閣、神仙堂、禪堂、齋堂、方丈間等。神仙堂供奉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呂洞賓及地藏菩薩等。

往南,正殿東為藏經樓及正一派的俗家道士住持的茅山堂等。前殿東北屬“東南房”僧人居所。再往東南即楊公祠及所謂的“先哲祠”。從楊公祠到山門須經過小石橋。橋北是停泊寺廟船隻的小浜。楊公祠東南即泗洲寺橋。觀音殿西側系功德祠,供奉該寺歷代住持的長生牌位。三大殿西邊是“西北房”“西南房”僧人居住區,房舍和院牆已臨近萬戶港。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