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國寶

法門國寶

1987年4月法門寺唐塔地宮發現後,專家、學者鑑定了從佛塔地宮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確認在這些稀世之寶中,有十項“世界之最”,統稱為“法門國寶”。

基本情況

1987年4月法門寺唐塔地宮發現後,專家、學者鑑定了從佛塔地宮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確認在這些稀世之寶中,有十項“世界之最”。新華社正式對外公布了這一訊息。它們包括:

雙輪十二環大錫杖 雙輪十二環大錫杖

1、舉世僅有的王朝擁戴的佛教世界最高聖物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2、世界最早、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3、失傳千年之久的唐密曼荼羅世界;

4、 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唐室系列茶具;

5、 首次發現的皇家御用秘色瓷系列;

6、世界等級最高、品類最多的皇家古代絲(金)織物寶庫;

7、佛教世界最高法器鎏金迎真身四股十二環銀錫杖;

8、世界等級最高、層數最多的佛祖真身舍利寶函;

9、千年僅見的唐密金剛界、胎藏界金銀器造像;

10、世界最為珍貴的古代貨幣玳?開元通寶。

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 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

隨著法門寺文化研究的深入,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小組對法門寺文物進行了重新鑑定,確認在這批文物中,共有國寶級文物27組40件,一級文物99件。所占比例為全國之首。

文物特色

琉璃器 琉璃器

在法門寺國寶文物中,金銀器占主要部分。唐代是我國金銀器製作的最繁榮時期,法門寺地宮共出土晚唐金銀器121件(組),這些器物,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和佛教文化內涵,它不僅數量大、品類多、等級高、製作精美,同時,還成組配套,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大部分有詳細的銘文記載,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寶貴資料。法門寺國寶文物的另一大類便是琉璃器共20件,除一套茶具屬自產外,其餘18件均為伊斯蘭國家的“舶來品”,這批器物,絕大部分完整如新,且多為精品,並採用了刻花、描金、釉彩、模壓、貼塑等先進工藝,為伊斯蘭琉璃考古的重大發現,對研究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黃琉璃瓶來自東羅馬地區。以刻花手法裝飾默赫拉巴、艾斯里米紋的盤、碟等,使用冷加工技術製作,屬典型伊斯蘭風格。又有石榴紋黃琉璃盤,是世界現存最早生產的釉彩琉璃器。時至今日,這些珍品在其產地亦屬罕見。秘色瓷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陶瓷界懸而未決的千古之謎,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了十四件瓷器,這批瓷器,形狀規整,造型精美,晶瑩凝潤。釉色有湖綠、青綠、青灰、青黃和淡黃,其中兩件為銀棱金銀平脫鳥紋碗,這批瓷器,地宮《物帳碑》明確記載為秘色瓷,其釉色也與古人記載相吻合。專家確定,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秘色瓷。中國絲綢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在唐代,絲綢的生產無論是產量、品種、質量都堪稱“世界之最”,在唐代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最為神奇的是出土的五件蹙金繡。這五件蹙金繡至今完好如新,它的捻金線平均直徑為0.1毫米,最細處僅0.06毫米,比頭髮絲還細,堪稱古今一絕。

法門寺簡介

法門宮地宮寶塔 法門宮地宮寶塔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唐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原塔俗名“聖冢”。唐貞觀年間改建成四級木塔,明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塌,萬厲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級八面磚塔,高四十七米,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底(1939 )朱子橋將軍捐資補修寶塔,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因淫雨連綿寶塔崩塌。

據史載:元魏二年(555);隋仁壽二年(602);唐貞觀五年(631);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唐高宗顯慶年;武則天長安四年;肅宗上元元年;德宗貞元六年;憲宗元和十四年;懿宗鹹通十四年,均以極其隆重的儀式迎請至宮內供養。宋代法門寺也曾恢復到最大規模。明、清兩代法門寺雖有所衰,地方官民信眾仍盡力整修。

新中國成立後,法門寺香火漸盛,道場興隆。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法門寺交由佛教界管理。一九八七年政府決定重修寶塔,清理塔基時發現了自唐懿宗鹹通十五年封閉的唐代地宮,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喜獲釋如來真身舍利及上千件法物寶器,法喜遍滿,普天同慶,從此法們寺揭開佛元新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