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鍾治蘇

況鍾治蘇在明宣德五年(1430),江西靖安人況鍾出任蘇州知府。蘇13年,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平反冤獄,除暴安良;削減重賦,均平徭役;興修水利,賑貸饑民;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人物簡介

宣德五年(1430),江西靖安人況鍾出任蘇州知府。治蘇13年,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平反冤獄,除暴安良;削減重賦,均平徭役;興修水利,賑貸饑民;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愛戴,有“況青天”的美名。為紀念況鍾,清代在他當年任職的蘇州府衙東側建況公祠,現猶存。

(況鍾任蘇州知府長達十三年,剛正廉潔,勤政受民,被蘇州百姓稱為“況青天”。)

《十五貫》中的況鍾

著名崑曲《十五貫》,講的是一位蘇州知府,如何為官清正、善於斷案的故事。肉商尤葫蘆借來本金十五貫,深夜醉歸。有一個名叫婁阿鼠的賭徒,圖財害命,殺死尤葫蘆,並嫁禍於尤的養女蘇戍娟及過路店伙熊友蘭。無錫知縣在審理此案時,只注意表面現象,輕率地把蘇戍娟、熊友蘭當成兇犯,問其死罪,呈報刑部審批。蘇州知府奉命監斬,但憑他的經驗,發現這個案子有疑點。於是深夜入轅,面見當時的應天巡撫周忱,請求暫緩執行,予以重審。他喬裝打扮,親赴現場勘查,明查暗訪,終於了解到該案實情,取得了罪證,讓真正的兇犯得到懲罰,平反了一起冤獄。

故事中的這位清官就是蘇州人熟悉的況鍾。

清查胥吏

況鍾,江西靖安人,字伯律。他辦事果斷幹練,為尚書呂震所賞識,推薦他做禮部儀制司主事,後任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帝覺得郡守一級官員稱職者不多,特別像江南蘇州這樣的府郡,經濟繁榮,財富集中,號為“雄劇之地”,對國家財賦徵收影響很大,更缺乏勤廉能幹的官員去管理,於是,決定在中央機關中選拔一些官員去充任,並讓大臣們積極薦舉。後選出各部郎中九人為知府,況鐘被首薦,擢任蘇州知府。

況鍾洞悉積弊,決定從清查衙門胥吏問題入手。他走馬上任之初,衙門裡的辦事人員就圍在況鐘身邊,要求他發文處理事務。況鍾假裝對很多事情都不清楚,問這問那,請教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吏役們見狀十分高興,以為又來了一位昏憒的知府,他們又好從中漁利了。

過了三天,況鍾召集府中的全體吏員,當場責問:“前幾天,有些事情是應該做的,你們阻止我做;有些事情是不該做的,你們強令我行。你們這些人長期舞弊弄奸,罪當死。”當即將其中幾名罪大惡極的處死,把屬僚中貪婪暴虐以及平庸之輩清除出去。全府為之大震,從此以後,吏役們再也不敢不奉公守法了。

“況青天”

況鍾在任期內,針對蘇州賦稅繁重、百姓生活艱辛、曾出現大規模逃民的現象,與巡撫周忱等多次上疏,奏請減免江南賦稅。朝廷準允,免蘇、松賦糧七十餘萬石,當地百姓對他倆深為感激。作為蘇州知府,況鍾積極配合巡撫周忱的工作,凡周忱所行的善政,況鍾無不盡力協辦。

況鍾在蘇州做了大量好事,其中最顯著的,一是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二是改善當地民風,立善、惡二簿;三是為備荒年,立濟農倉;四是為防止出納作奸,攤派不公,先後設通關勘合簿、綱運簿、館夫簿等,因為有簿記錄,一目了然,杜絕了亂攤派,革除了很多弊端。此外,在鋤豪強、植善良、為地方興利除害方面,況鍾也總是不遺餘力。

蘇州物產豐富,來蘇州織造採辦的宦官和衛所將卒常常接踵而至,稍不如意,便對百姓施暴行兇,弄得民怨載道。況鍾到任後,對這一現象極為關注,迅速採取強硬對策,使宦官和衛所將卒心存畏懼,不得不有所收斂。

況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贏得了廣泛民心,被譽為“況青天”,百姓奉之若神。況鐘有好幾次離任調遷的機會,都因蘇州人民挽留作罷。正統六年(1441),況鍾任期滿,應當遷往別處,當地官民聽說這一訊息後,兩萬餘人一起擁到巡按御史處,要求況大人再任。朝廷後來同意況鍾仍任蘇州府事,詔進正三品俸。次年冬(1443),況鍾病逝在任上,享年六十一歲。他任蘇州知府長達十三年,況鍾死後,蘇州人民十分悲痛,在府學內建祠祭祀,後又在西美巷立況公祠,永久紀念這位關心百姓疾苦的清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