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

治學。

基本信息

詞語解析

詞目:治學
拼音:zhìxué

基本解釋

[do scholarly research;pursue one's studies] 做學問;鑽研
治學嚴謹

詳細解釋

研究學問。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 鄭君 治學,蓋用 胡適 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為驚人之具。” 馬南邨 《燕山夜話·廣陽學派》:“如果與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等人相比,那么, 劉獻廷 治學的範圍更加寬廣,目的性更加明確,更加講究實用。”

孔子的治學三境界

第一境界

,是“學而時習之”,包括讀書、練習、複習、實習,甚至包括社會實踐。這是治學的基礎,初級階段。

第二境界

,是與志同道合者講談、研討、論辯,從而加深造詣,使學問提升到高級階段。《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第一境界,就是這種“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的淺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過同“友”“朋”的講談、研討和論辯,可以互相啟發,互相促進,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迸發,於是大家的學問、思想漸漸進入新的境界。這種境界,正如《蘭亭集序》中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現代人組織各種“學會”和“研討會”,其實也是為了達到這種境界。
對這兩個境界,《論語正義》這樣解釋:“‘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學相長之意。”由此我想,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不妨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並實行的學習觀念。

最難達到的是第三境界

學問有相當造詣之後,卻也沒有受到當權者的賞識和重用,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當不了官,發不了財,評不上職稱……,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貧樂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顏淵一樣,那便是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實際上說的是才與德、治學與修身的關係。我理解,一方面,做學問者要經過“人不知”的磨練才能有所成就。想想看,孔、孟、老、莊、墨這些思想的巨人,哪個不是被當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們官高爵顯,都弄個司寇之類的職位一直做上去,中國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如果施耐庵羅貫中不是生在那個“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吳敬梓蒲松齡能科場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過著玉粒金蓴噎滿喉的貴族生活,文學史上大概也不會有六大名著。另一方面,孔子強調“人不知”時要“不慍”,也就是保持一種澹泊寧靜的心態。做學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如果在人生的不順、社會的不公面前牢騷太盛,心理太不平衡,一“慍”而棄學從政從商,或者一“慍”而消極怠惰,失去奮鬥的高標,還能在學問上有什麼成就?只有那些心靈超脫塵俗,不為繁華所誘,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人,才能在學問上達到高境界,同時也在心靈上達到高境界。程顥有詩述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種豪雄男兒,正是孔子第三境界之“君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