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松針鏽病

松針病初產生淡綠色小斑,後產生黃褐色丘狀突起,常排成一行,這是病原鏽菌的性孢子器。 銹孢子球形,長橢圓形或近菱形,單胞,黃色,串生在春孢子囊中。 擔孢子球形,淺黃色,4~7μm,伸向葉表。

分布與危害

油松松針鏽病廣泛分布在遼寧、吉林等省人工林內,1965年,在遼寧省章古台地區8~9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內發病率競達100%,受害林木生長衰弱,松針提早枯萎脫落,主梢生長甚短,連續3年發病後常造成病樹枯死的後果。

症狀

松針病初產生淡綠色小斑,後產生黃褐色丘狀突起,常排成一行,這是病原鏽菌的性孢子器。春季在丘疹狀的性孢子器的對側,產生由黃白色變為桔黃色的皰囊,即病原菌的銹孢子囊。囊破後,散出黃色粉狀的銹孢子,最終只剩下銹孢子囊的包被,白色膜狀。待包被失去後,松針常常枯萎變黃褐色並早落,偶遇春旱時,病情雖然發展緩慢,但病樹新梢生長受阻,2~3年後病株死亡。

病原

本病是由黃檗鞘鏽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ar.)引起的,該菌是具長循環生活史的轉主寄生菌,性孢子及銹孢子階段產生在油松上,夏孢型銹孢子及冬孢子產生在黃檗葉背面。
性孢子器呈覆碗狀,生於松針表皮下,性孢子球形,甚小,成熟後常混以蜜液溢至松針表面上。
銹孢子球形,長橢圓形或近菱形,單胞,黃色,串生在春孢子囊中。表面有疣狀突起,孢子25.4~55μm×21.8~29μm,壁厚7~11μm。銹孢子囊包被系由長棱形細胞構成。
夏孢型銹孢子堆生在黃檗葉背面,呈桔黃色皰狀,孢子串生,單個球形至卵形,表面多疣,22~29μm×18.2~21.8μm。冬孢子堆也生於葉背,桔紅色有光澤皰狀。冬孢子圓柱形,頂端直徑略大且平截,頂壁厚10.8~18.2μm,萌發時冬孢子產生橫隔呈四胞,各生一長柄,其頂端生擔孢子。擔孢子球形,淺黃色,4~7μm,伸向葉表。

發生規律

病菌冬孢子於當年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成熟萌發。產生的擔孢子積留於葉面上呈白色,靠風雨分散傳播。遇油松松針時,萌發產生的芽管便由氣孔侵入並增殖。少數病松針上可見少量子器,後隨松針越冬。至第二年春,4月下旬開始生出大量的性孢子器,5月開始出現銹孢子囊。6月上旬銹孢子飛散侵染黃檗,經幾次再侵染後,形成冬孢子堆。
4~10年生油松易病且重,大樹上有時也發病但較輕。樹冠下部松針病重,向上漸輕。與黃檗混交或臨近時病重,二樹種距離超過2km時病極輕。7~8月份細雨連綿時,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擴大蔓延。生在砂丘上和土壤瘠薄地塊上的黃檗長勢不佳,易生病,病後生長更弱。

防治方法

不造二針松與黃檗的混交林,隔行混交林尤其不佳,應及早伐去黃檗。可營造兩樹種的塊狀混交林,但兩樹種的迎風邊行應植其它樹種1~5行。化學防治可選藥劑為1:1:170波爾多液,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敵銹鈉1:200倍液,粉銹寧1:800倍液,退菌特1:500倍液。每15日噴一次共1~3次。8月中、下旬向油松上噴射,6月下旬向黃檗葉上噴射,防止侵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