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庫閥門

油庫閥門

本書?針對油庫閥門操作使用、維護檢修中存在問題,總結閥門使用管理經驗編寫而成,主要內容包括閥門選用原則、操作使用、維護管理、常見故障、墊片和填料的拆卸與安裝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經驗方法,適用於油庫閥門操作使用和維護檢修者,以及設備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供油庫工程設計和相關院校師生參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石化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叢書名: 油庫設備設施實用技術叢書
平裝: 173頁
開本: 32開
ISBN: 9787802291959
條形碼: 978780229195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3 x 14 x 0.8 cm ; 159 g
ASIN: B0011CT2K0

目錄

第一章 閥門概述
第一節 閥門使用範圍
第二節 閥門分類
第三節 閥門的基本參數和選用
第二章 油庫常用閥門
第一節 閘閥
第二節 截止閥
第三節 旋塞閥
第四節 球閥
第五節 蝶閥
第六節 止回閥
第七節 安全閥
第八節 減壓閥
第九節 節流閥
第十節 油罐專用閥門
第三章 閥門技術要求
第一節 閥門完好標準和檢修項目
第二節 閥門檢修的技術要求
第四章 閥門使用與操作
第一節 手動閥門使用與操作
第二節 他動閥門使用與操作
第三節 自動閥門的使用與操作
第四節 閥門操作中注意事項
第五章 閥門維護與管理
第一節 閥門維護
第二節 閥門管理
第六章 閥門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
第一節 閥門通用件常見故障及其預防
第二節 他動閥門常見故障及其預防
第三節 自動閥門常見故障及其預防
第七章 閥門安裝與拆卸
第一節 閥門安裝
第二節 墊片的密封原理
第三節 墊片安裝與拆卸
第八章 填料安裝與拆卸
第一節 填料密封的原理與壓緊力
第二節 填料安裝和拆卸工具
第三節 填料拆卸與安裝
第九章 閥門修理
第一節 驅動裝置修理
第二節 支架修理
第三節 閥桿修理
第四節 閥門體和閥門蓋的修補
第五節 靜密封面的修理
第十章 閥門檢修後性能檢驗
第一節 閥門檢修質量要求
第二節 閥門性能檢驗
第三節 閥門整理與移交

油庫閥門的常見故障及防治

1.閥體和閥蓋的常見故障是什麼?這些故障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來避免這些故障?
閥體和閥蓋的常見故障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破損;二是出現砂眼;三是發生老化或腐蝕破壞。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方面。
①閥體和閥蓋產生破損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設計不良,如安全係數小、結構不合理,內應力集中;或者是由於製造質量差,如厚薄不均、材質不勻;或者是由於焊接質量差,如焊縫過脆,內應力過大等;或者由於安裝不當,位置偏斜扭曲;或者由於閥門選用不當,與工況不相適應;或者由於水擊壓力過高;或者由於維護不周,冬季保溫不好被凍裂;或者由於受強大外力破壞
②砂眼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製造質量差所致。
③腐蝕或老化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製造質量差,或者由於防腐及維護不力,更換維修不及時所致。
針對這些故障,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
①破壞的防治措施有:應按國家標準設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工藝進行加工製造,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焊接時應嚴格按焊接工藝和操作規程施焊,並應認真檢查和探傷;安裝時應使閥門受力均勻,防止法蘭有錯口和張口現象;選用閥門應按實際工況正確選擇;管路系統應設防止水擊超壓措施;加強閥門維護,冬季做好保溫措施;超過使用期限的閥門應有防振措施,操作應平穩,一旦發現疲勞缺陷應及時更換。
②砂眼的預防措施有:閥門製造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加工工藝和操作規程辦事,建立完善的質保體系,出廠前應認真做強度試驗。
③腐蝕老化的預防措施有:提高製造質量,根除製造缺陷;加強防腐措施;增強閥門維護,及時維修或更換。
相應地,對這些常見故障也可以採取如下的治理方法:閥體和閥蓋發生破損、砂眼、腐蝕老化故障時,應停車卸壓修理;按科學堵漏方法進行堵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復或更換破損件或更換閥門。
2.填料的常見故障是什麼?這些故障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來避免這些故障?
填料的常見故障主要有:施加在填料上的預緊力過小、緊固件失靈、閥桿密封面損壞和填料失效四種。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①填料上的預緊力過小有以下幾種原因:填料不足,或因裝填數量不足,或因磨損、老化和裝填不當;或因無預緊間隙;或因壓套歪斜、直徑偏大壓在填料函上;或因螺紋亂扣、鏽蝕、混入雜質,使螺紋擰緊時受阻。
②緊固件失靈的原因是:製造質量差,如壓蓋、壓套螺母、螺栓、耳子等零件產生斷裂;或由於振動使之鬆弛;或由於腐蝕損壞;或由於操作不當,如用力不均勻,用力過猛過大,損壞了緊固件;或由於維修不力。
③閥桿密封面損壞的原因有:製造缺陷所致,如硬度過低,存有裂紋、剝落、閥桿不圓、閥桿彎曲不直;或因閥桿受到腐蝕,密封面出現凹坑、剝落現象;或因安裝不正,使閥桿過早損壞;或因維修不及時。
④填料失靈的原因有:選材不當,所用填料與工況不適應;組裝不正確,如填料搭配不當、安裝不正、搭頭不合、上緊下松,甚至缺少墊料;系統操作不穩,溫度和壓力波動大,造成填料泄漏;填料老化、磨損、波紋管破損而失效;填料質量差,如填料鬆散、有毛頭、乾涸、斷頭、雜質等缺陷。
針對這些故障,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
①預緊力過小的預防措施:按規定填裝足量的填料,更換過期填料,正確裝配填料,防止上緊下松和多圈纏繞現象;壓套壓人填料函的深度應為其高度的1/4—1/3,並且壓套螺母和壓蓋螺栓的螺紋應有相應的預緊高度;裝填料前,將壓套放人填料函內檢查其配合間隙是否符合要求,裝配時應正確防止壓套偏斜,防止填料露在外面,並檢查壓套端面是否壓到填料函內;經常檢查和清掃螺栓、螺母,擰緊螺栓螺母時,應塗敷少許石墨粉或防鏽劑。
②防止緊固件失靈的措施有:提高製造質量;做好設備和管道的防振工作,加強巡迴檢查和日常維護保養工作;緊固零件時應對稱均勻,緊固或鬆動前應仔細檢查,塗以一定除銹劑或少許石墨粉;按時維修,對不符合技術要求的緊固件應及時更換。
③防止閥桿密封面損壞的措施:提高閥桿製造質量;加強閥桿防腐措施;安裝時應使閥桿與其螺母、壓蓋、填料函同心;裝置管道檢修時,對閥桿進行修理或更換。
④防止填料失效的措施有:按工況正確選用填料;按技術要求組裝填料,應事先預製填料,一圈一圈錯開搭分別壓緊,防止多層纏繞、一次壓緊等現象,操作時應平穩,防止系統溫度壓力過大波動;按要求更換填料;使用時應認真檢查填料的品種、規格、型號、廠家、出廠時間和質地好壞,不符合要求的不能使用。
相應地,對這些常見故障也可以採取如下的治理方法。
①預緊力過小時的治理方法是:關閉閥門或啟用密封后,修理好零件,添加填料,調整預緊力和預緊間隙;若閥門不能關閉時,上密封失效的情況下可採用閥門的機械堵漏法或粘接堵漏法或注劑堵漏法進行堵漏;當壓套擱淺時,應找出擱淺原因,對症下藥,若因壓套毛刺或直徑過大引起,套用銼力修整至正常為止;若因螺紋抗進,可用除銹劑或煤油清洗乾淨,然後用什錦銼修整螺紋至其鬆緊適當為止。
②緊固件失靈的治理方法是:關閉閥門後,確認填料不會因內壓往外移動時,按正常方法修復緊固件;若閥門不能關閉時,可以用改換密封法或帶壓粘接(注劑)修復緊固件;若為一般緊固件鬆動和損壞,可直接修理和擰緊緊固件即可。
③閥桿密封面損壞的治理方法是:若為輕微損壞可用拋光法消除;若密封面損壞至泄漏,需關閉閥門或啟用上密封后,進行研磨或局部鍍層修復;若密封面損壞難以修復時,可用帶壓更換閥門法給予解決。
④填料失靈的治理方法是:關閉閥門或啟用上密封后,更換填料或用適當的閥門堵漏方法進行堵漏,或用其他方法更換填料或者更換閥門。
3.墊片的常見故障是什麼?這些故障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來避免這些故障?
墊片的常見故障有預緊力不夠、緊固件失靈、靜密封面缺陷、法蘭損壞、墊片失效等五種。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1)產生預緊力不夠的原因 凹面深度大於凸面高度;墊片太薄;無預緊間隙或預緊間隙太小,無法壓緊墊片;螺紋因鏽蝕,或混入雜質,或規格不一,使螺紋擰緊時受阻或者鬆緊不一,疑是壓緊,實為未壓緊;法蘭擱淺,沒有壓緊墊片;法蘭歪斜。
(2)發生緊固件失靈的原因 製造質量差,緊固件有裂紋、滑絲等缺陷;因振動而鬆弛;或因腐蝕損壞;或因用力不當;或因維護不及時,未及時更換。
(3)產生靜密封面缺陷的原因 製造缺陷存有氣孔、夾渣、裂紋、凹坑、表面不平;或因腐蝕損壞;或因受外力衝撞壓傷。
(4)法蘭損壞的原因 製造質量差,存有裂紋、氣孔、厚度不夠等缺陷;或因緊固力過大所致;或因裝配不正所致。
(5)墊片失效的原因 墊片質量差,如老化、不平、脫皮、粗糙;或因選用不當與工況不符;或因安裝不正,如裝偏、壓傷、墊片過大或過小;或因操作不力,溫度和壓力波動過大,水擊壓力超限;或因墊片老化損壞所致。
針對這些故障,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
(1)預防預緊力不夠的措施 墊片安裝前應檢查凸凹面尺寸,若凹面深度大於凸面高度,應修復到規定尺寸,一般凹面深度等於凸面高度,按公稱壓力和通徑選用墊片的厚度;安裝墊片後,法蘭間或壓緊螺母的螺紋應有一定預緊間隙,以備使用時進一步壓緊墊片;經常檢查和清掃螺栓、螺母;安裝時注意螺栓螺母規格型號一致性;擰緊螺栓螺母時,應塗敷少許石墨或除銹劑;安裝墊片前,應認真檢查法蘭靜密封面各部尺寸並事先將兩法蘭裝合一下,然後正式安裝,若發現兩法蘭間隙過大,應檢查是否擱淺;安裝應正確,要防止墊片裝偏,法蘭局部擱淺;擰緊螺栓時應對稱輪流均勻,法蘭間隙一致。
(2)防止靜密封面出現缺陷的措施 提高產品鑄造和金屬加工質量,嚴格驗收制度,做好試壓工作;搞好防腐工作,防止墊片和介質對靜密封面的腐蝕;選用的墊片硬度應低於靜密封面硬度,安裝墊片時防止異物壓傷靜密封面。
(3)預防法蘭損壞的措施 提高製造質量,嚴把產品的強度試驗關;用力應均勻一致,切忌用力過猛過大,特別是鑄鐵和非金屬閥門;閥門組裝及閥門安裝在設備或管道上時應正確,防止裝偏強扭等現象。
(4)預防墊片失效的措施 嚴格按技術要求檢驗墊片質量,不用過期和不合格的墊片;按照工況條件選用墊片,充分考慮溫度與壓力間的制約關係;嚴格按規定製作墊片,裝好墊片,並試壓合格;操作應平穩,防止溫度壓力的波動,操作閥門和其他設備應防止水擊的產生,應有防水擊設施;按時更換墊片。墊片初漏應及時處理,以防墊片沖壞;金屬墊片重用時,應進行退火和修復後使用;非金屬墊片禁止重複使用。相應地,對這些常見故障也可以採取如下的治理方法。
(1)預緊力不夠的治理方法 清除螺紋上污物,用煤油、石墨、除銹劑減少螺紋處阻力,然後從泄漏處慢慢地擰緊螺栓,對稱、均勻、逐步向兩邊螺栓擰緊,至墊片不泄漏;採用焊接、強壓膠等方法堵漏;採用適當的方法更換墊片或修復法蘭。
(2)緊固件失靈的治理方法 卸壓停車更換緊固件;用G形工具卡住失靈的緊固件處,然後更換緊固件;鬆動的凝固件若完好時,可按正確的擰緊方法擰緊緊固件;採用適當的方法堵漏。
(3)靜密封面缺陷的治理方法 卸壓停車修理靜密封面;向靜密封面內注膠堵漏;採用合適的堵漏方法堵漏或更換閥門。
(4)法蘭損壞的治理方法 卸壓停車更換閥門;或採用帶壓粘接堵漏或注劑堵漏法進行修復。
(5)墊片失效的治理方法 採用適當方法更換墊片;或向失效墊片內側注入堵漏膠;或採用適當方法更換閥門。
4.密封面的常見故障是什麼?這些故障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來避免這些故障?
密封面的常見故障有密封面不密合、損壞、混入異物、鬆脫、啟閉件脫離、泄漏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發生密封面損壞的主要原因 密封面不平或者角度不對、不圓、不能形成密合線;密封面材質不當或未按工況選用閥門,使用中產生腐蝕、沖蝕、磨損等;密封面加工時質量差,如堆焊和熱處理時沒按操作規程辦事,造成硬度低、易磨損,或因合金元素燒損而被腐蝕,或因內應力過大而產生裂紋;進行表面處理時產生剝落或因研磨過量,失去原有性能;或因將截斷閥作調節閥、減壓閥使用,密封面被沖蝕;操作中關閉件已達到全關閉位置,仍繼續施加大力關閉,密封面遭到破壞、擠壓變形。
(2)密封面混入異物的主要原因 不常開啟或不常關閉的密封面上易沾積異物;或因設備和管道有銹垢、焊渣等卡在密封面上;或因介質有硬粒物嵌在密封面上。
(3)密封圈鬆脫的主要原因 密封面碾壓不嚴;或因密封面焊接不良;或因密封圈連線螺紋、螺釘、壓圈等緊固件鬆動或脫落;或因密封面與閥體連線面不密合或被腐蝕等。
(4)啟閉件脫落的原因 由於操作不良,啟閉件超過上、下死點還繼續開關,造成連線處損壞斷裂;或者由於關閉件與閥桿連線形式選用不當,易腐蝕、磨損而脫落。
(5)系統造成密封面泄漏的原因 由於水擊壓力超限,將密封面損壞;或由於系統內溫度和壓力波動過大,導緻密封面泄漏;或由於設備管道振動,造成關閉件鬆動而發生泄漏。
(6)密封面不密合的原因 由於閥桿與關閉件連線處不正、磨損或懸空;或由於閥桿彎曲或裝配不正,使關閉件歪斜或不逢中;或由於密封面關閉不嚴或關閉後冷縮出現細縫,進而產生沖蝕;或由於密封面加工預留量過小,或因磨損產生掉線現象而產生密封面不密合。
針對這些故障,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
(1)防止密封面損壞的措施 密封面加工和研磨的方法應正確,應進行著色檢查,合格後方可組裝;嚴格按工況條件選用閥門或更換密封面。成批產品應做密封面耐蝕、耐磨、耐擦傷等試驗;堆焊和熱處理應符合規程、規範,應有嚴格的質量檢驗制度;密封面表面淬火、滲氮、滲硼、鍍鉻等工藝,應嚴格按其規程和規範的技術要求進行。修理時,密封面滲透層切削量不超過1/3為宜;作切斷用的閥門,不允許作節流閥、減壓閥使用,其關閉件應處在全開或全關位置。若需調節介質流量和壓力時,應單獨設定節流閥和減壓閥;關閉力應適中,閥門關嚴後,立即停止關閉閥門。
(2)防止密封面混入異物的措施 在允許情況下,經常關閉或開啟閥門留一細縫,反覆幾次,沖刷掉密封面上的沾積異物;閥門前應設定排污、過濾等保護裝置,定期打開上述保護裝置和閥底堵頭,排除異物。
(3)防止密封圈鬆脫的措施 最好在輾壓面上塗一層適於工況的膠黏劑,嚴格遵守試壓制度;嚴格執行堆焊和焊接的規程、規範;認真檢查堆焊和焊接質量,做好試壓工作;密封圈連線螺紋及其緊固件應與密封圈配合牢固。最好在連線處塗一層適於工況的膠黏劑,提高連線強度。做好試壓工作;密封面靠螺紋和緊固件擰緊的結構,密封面與閥體組裝前,應檢查連線面質量,著色檢查合格後方可組裝。
(4)防止啟閉件脫落的措施 遵守操作規程,操作閥門用力恰當,不允許使用長桿扳手。閥門全開或全關後,應倒轉少許,防止以後誤操作;連線處製造質量符合要求,裝配正確、牢固,螺紋連線應有止退件;關閉件與閥桿連線結構形式應根據工況條件和實際經驗選用,使用前應對其進行解體檢查。
(5)防止系統造成密封面泄漏的措施 系統應有防止水擊裝置。操作閥門和泵時應平穩,防止產生水擊現象;系統操作平穩協調,設定防止溫度和壓力波動的設施以及監視系統;設定減振裝置,消除振動源。加強巡迴檢查,發現和糾正閥門關閉不嚴故障。
(6)防止密封面不密合的措施 閥桿與關閉件連線處符合設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應修整。關閉件關閉時,頂心不懸空並有一定調向作用:在新閥門驗收中和舊閥門修理中,應認真檢查閥桿彎曲度,並使閥桿、閥桿螺母、關閉件、閥座等件在一條公共軸線上;閥門啟閉應有標記並藉助儀表和經驗檢查是否關嚴,高溫閥門關閉後因冷卻會出現細縫,應在關閉後間隔一定時間再關閉一次;新的密封面應留有充分預留量。組裝閥門前,應進行測量和著色檢查預留量,若不合要求應修整或更換。相應地,對這些常見故障也可以採取如下的治理方法。
(1)密封面損壞的治理方法 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常閉式閥門密封面泄漏後,可先用開孔機開孔,後採用帶壓注劑堵漏法堵漏;或採用密封鑽孔封堵技術,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改換密封法等方法,解決密封面不密合而泄漏的問題。
(2)密封面混入異物的治理方法 反覆開大或開小閥門,使介質沖洗密封面,將異物沖刷掉;或停車卸壓後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封堵技術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更換密封的方法加以解決。
(3)密封圈鬆脫的治理方法 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若為常閉閥門可採用開孔注膠堵漏方法,或用滲膠法治理;或者採用封堵技術改變密封以消除密封圈鬆脫故障。
(4)啟閉件脫落的治理方法 若為常開式閥門可開大閥門開啟度,讓介質沖開關閉件;若為常閉式閥門可關死閥門,讓閥桿壓緊關閉件達到關閉目的,這過程有時需反覆幾次才奏效;或者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倒立法和頂桿法開啟閥門;或採用封堵技術改換密封加以解決。
(5)系統造成密封泄漏的治理方法 適當施加關閉力解決系統造成的密封面泄漏;或者停車卸壓後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若為常閉式閥門泄漏可採用注劑堵漏法進行堵漏;或者採用封堵技術改換密封或更換閥門。
(6)密封面不密合的治理方法 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常閉式閥門密封面泄漏後,可先用開孔機開孔,後採用帶壓注劑法堵漏;或採用封堵技術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改換密封法等方法,解決密封面不密合而泄漏的問題。
5.驅動裝置的常見故障是什麼?這些故障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來避免這些故障?
驅動裝置的常見故障有閥桿操作不靈活、手輪手柄扳手損壞、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受阻、氣動和液動裝置失效、電動裝置不靈失效、電磁傳動失靈等。
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產生閥桿操作不靈的原因 由於閥桿與它相配合件加工精度低、配合間隙過小,光潔度差;或者由於閥桿、閥桿螺母、支架、壓蓋、填料等件裝配不正,軸線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或由於填料壓得過緊,抱死閥桿;或因閥桿彎曲;或因梯形螺紋處不清潔,積滿了髒物和磨粒,潤滑條件差;或因閥桿螺母鬆脫,梯形螺紋滑絲;或因轉動的閥桿螺母與支架滑動部位,潤滑條件差,中間混入磨粒、使其磨損咬死,或因長時間不用而銹死;或因操作不良,使閥桿有關部位變形、磨損和損壞;或因閥桿與傳動部位連線處鬆脫或損壞;或因閥桿被頂死或關閉件被卡死。
(2)手輪手柄扳手損壞的原因 由於操作時使用長槓桿、管鉗或使用撞擊工具使手輪、手柄和扳手損壞;或由於其緊固件鬆脫;或由於其與閥桿連線件,如方孔、鍵槽或螺紋磨損,不能傳遞扭矩。
(3)齒輪、蝸桿傳動受阻的原因 由於其裝置組成零件的加工精度低,表面粗糙;或由於傳動裝置裝配不正;或由於軸與軸套間隙小,潤滑性差,被磨損或咬死;或由於齒輪、蝸輪蝸桿不清潔,有異物卡死,有斷齒;或由於定位螺釘,緊圈鬆脫,鍵銷損壞;或由於操作不當。
(4)氣動液動裝置失靈的原因 由於缸體和缸蓋損壞,或有砂眼等缺陷,引起外漏使缸內壓力過低;或由於密封件老化損壞,引起內漏,使活塞產生爬行;或由於活塞桿彎曲、磨損,使開閉力增大;或由於裝置上的墊片和填料處泄漏;或由於缸內混入異物,使活塞運動受阻;或由於缸體內壁磨損,鍍層脫落,內漏增大,活塞阻力變大;或由於活塞桿與活塞連線處磨損、鬆動,發生內漏,使活塞容易卡阻;或由於零件質量差,裝配不正;或常閉式缸內彈簧鬆弛、失效,引起活塞桿運動不靈,關閉件無法復位;或因缸內介質壓力波動過大或壓力過低;或因遙控信號失靈;或因填料壓得過緊,抱死閥桿;或因關閉件卡死在閥體中。
(5)電動裝置傳動失效的原因 由於機械故障,如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失效;或由於閥門自身磨損、腐蝕、異物卡住關閉件、填料壓得太緊等引起過轉矩;或由於電動機有故障,如電壓低、過載、接觸不良、缺相、絕緣不良等;或由於行程開關整定不正確,或行程開關失靈而使閥門打不開;或由於信號失靈無法遙控;或手動與電動轉換機構不靈所致。
(6)電磁傳動失靈的原因 由於線圈過載或絕緣不良而燒壞;或由於電線脫落或接觸不良;或由於電磁動作有異聲;或由於介質浸入磁線圈內所致。
針對這些故障,可以採取以下的預防措施。
(1)防止閥桿操作不靈的措施 提高閥桿及其配合件的製造和修理質量;應按要求裝配,做到間隙一致、保持同心、旋轉靈活;或適當放鬆填料;或對閥桿進行矯正,若不能矯正應更換時,做到關閉力適當,不能過大;對閥桿及其螺母應經常清洗,加注潤滑油;對於鬆脫的螺母應及時修復或更換;應定期保養,發現有磨損咬死現象應及時修理;應正確操作,施加的關閉力應適當。
(2)防止手輪、手柄、扳手損壞的措施 首先應正確操作,不得使用長槓桿和撞擊工具;或將手輪等材料改為鑄鋼;定期檢查、修理,使手輪、手柄、扳手與閥桿連線牢固,將一般墊圈改為彈性墊圈;提高手輪、手柄、扳手的加工質量,發現有鬆動現象時應及時修理。
(3)防止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受阻的措施 提高零件加工質量;按技術要求裝配,做到間隙一致、轉動靈活;軸與軸套的間隙要適當,油路要暢通,定期加油、定期清洗;塵多的環境下應有防塵罩;齒輪、蝸輪、蝸桿以及軸上的緊固件應齊全並緊固;操作應正確,發現有卡阻現象應及時查找原因,不可硬性操作。
(4)防止氣動和滾動裝置動作不靈和失效的措施 缸體、罐蓋正式使用前應按規定試壓,合格後方可使用;密封件應定期檢查、更換;活塞桿在安裝前與其他零件都應認真檢查,定期檢修;墊片和填料應正確選用和安裝,並定期更換;介質人缸前應經過過濾,並定期清洗缸體等零件;缸體質量應符合要求,定期檢修;連線處應牢固,應有防松件,並定期檢查;零件加工質量應合要求,裝配應正確,使缸體、活塞、活塞桿、閥門填料在同一軸線上;介質壓力應合要求,並平穩操作;氣動和液動信號系統應完好,注意定期調整、檢修;填料的鬆緊應適當;對於楔式閘閥不應關得過死,至少半個月開關操作一次。
(5)防止電動裝置失靈的措施 參照“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受阻的預防措施”,同時要注意做到閥門裝配正確,填料鬆緊適當,閥前應設過濾器,並定期清洗、加油、定期維修;對於電動機應定期檢修,電機應有過載保護和防潮、接地裝置;行程開關使用前應認真調整;信號系統應定期檢查;手動與電動轉換機構應定期檢修,調試準確無誤後再使用。
(6)防止電磁傳動失靈的措施 對線圈應定期檢查和更換;對電線應定期檢查,其接頭應牢固;電磁傳動內部構件裝配應正確、牢固、接觸良好;對傳動部分與閥門部分的密封應良好。
相應地,對這些常見故障也可以採取如下的治理方法。
(1)閥桿操作不靈的治理方法 針對產生故障原因可分別採取以下方法加以排除:停車卸壓後或用封堵技術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用研磨膏研磨梯形螺紋,或關閉閥門修理閥桿配合件;或在閥門開啟狀態下,調整支架、壓蓋、閥桿螺母或填料位置,使之處於同一軸線上;或適當鬆弛壓蓋預緊力,直至閥桿操作靈活。若引起填料泄漏,說明填料損壞或老化,應更換之;若閥桿彎曲應停車卸壓後修理,或用封堵法進行修理或更換閥門;若閥桿與閥桿螺母上的梯形螺紋有問題,應清洗梯形螺紋上的髒物、灰塵,塗以潤滑脂、石墨粉、二硫化鉬等潤滑劑。
若因閥桿螺母鬆脫所致,應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採用閥門堵漏方法進行堵漏後修復閥桿螺母;若因閥桿螺母與支架滑動部分有問題,可停車卸壓後修理或更換閥門;或用除銹劑清洗滑動部位後,再行潤滑,或用帶壓堵漏方法進行修復;若閥桿或傳動連線處鬆脫損壞,套用一般鉗工工藝或用粘接、焊接工藝修復;若閥桿被頂死、卡死,可藉助扳手開啟閥門或用敲打閥體法消除頂死、卡死現象。
(2)手輪、手柄、扳手損壞的治理方法 對於因磨損所致又處緊急操作時,可用活動扳手或管鉗修復,或更換之;對於其與閥桿鬆脫現象,可配齊緊固件重新緊固連線處;對於其與之相配的孔、鍵槽、螺紋磨損者,可用銼、鉚、鑲、墊、套、粘、焊等工藝修復,緊急時可用活扳手或管鉗修復。
(3)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受阻的治理方法 針對產生原因可以分別採取以下治理方法:清洗傳動裝置內的污物,用煤油或除銹劑除銹,添加潤滑劑以減少傳動阻力;拆卸傳動件進行修復或更換。對於旋轉90°關閉的閥門,避免關閉件錯動,在拆卸前應將閥桿定位。
(4)氣動、液動裝置失靈失效的治理方法 當故障是由於傳動機構本身的原因引起的情況,可採取以下方法進行治理:停車卸壓後進行修復或更換其裝置,或換閥門;若裝置外漏或介質管道外漏時,可用適當的堵漏方法給予解決;當閥門開啟時,套用卡箍卡住閥桿後擱在壓蓋上,然後修復或更換氣、液動裝置;當閥門處於關閉狀態,可用帶法蘭的卡箍卡住閥桿,利用法蘭上的4隻螺栓頂住支架底面後,對氣動、液動裝置進行修復或更換;用於球閥、蝶閥等閥門的氣動、液動裝置修理前,套用限位器卡住閥桿或齒輪;還可以將氣動、液動改為手動加以解決。若是由於介質壓力原因引起的故障,可採用改氣動、液動為手動,或者找出壓力波動大、壓力過低的原因後進行修復,或用調整操作的方法解決。若是由於信號失靈引起的故障,可採用將其改為手動,或找出信號失靈原因進行修復等方法解決。若是由於填料太緊引起,可採用適當減低壓蓋頂緊力,若填料泄漏可按填料的治理方法解決。若是由於關閉件卡死在閥中,可利用最大開啟力兼敲打閥體方法清除啟閉件卡死現象。
(5)電動裝置失靈失效的治理方法 若是因機械故障引起,可參照“齒輪、蝸輪、蝸桿傳動受阻治理方法”處理;若是因過轉矩或電機、電器信號等故障引起,可採用改電動為手動方法解決,也可找出原因後,對症下藥給以解決。若需解體裝置修復或更換電動裝置時,應按下法處理:當閥門處於開啟時,用卡箍卡住閥桿後擱在壓蓋上;當閥門處於關閉時,用帶法蘭的卡箍卡在閥桿上,利用法蘭上的4隻螺栓頂在支架底面上;若旋轉90°啟閉的球閥、蝶閥等,用限位器卡住閥桿或齒輪;或者採用停車卸壓後進行修復或更換裝置,也可更換閥門;或者採用封堵技術進行修復或更換。
(6)電磁傳動失靈的治理方法 由電工或儀表工找出原因後修理;或採用停車卸壓後修復或更換;或採用卡箍卡住閥桿,臨時解決失靈故障;或採用封堵技術或其他堵漏方法堵漏後更換閥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