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勒竹

油勒竹

油勒竹(B.lapidea McClure) 別名:馬蹄竹、橄欖竹、石竹、標竹、爛眼竹(廣東)、蠻竹(四川),稈高8-10m,徑7-10㎝。頂端勁直,基部節空甚小且表面具淡綠色條紋和紫斑,節上常有氣根並環生灰白色或淡棕色毯毛;節間長20-30㎝,無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竿高9-17米,通直,直徑5-10厘米,枝下高5-9米;節間圓柱形,長50-77厘米,具分枝的節間一側下半部扁平,初為綠色被白粉,在節下方尤甚,無毛,具豬皮狀微小凹紋,老竿綠黃色,無白粉亦無毛;籜環略隆起,甚窄細,無毛或具黃褐色剛毛;竿環隆起而具脊;節內長1厘米,被白粉。籜鞘革質,脫落性,三角形,先端狹窄,寬僅2-4厘米許,背面初為金黃色至淡紅棕色,全部被有白粉與向下的紫褐色螫人刺毛,邊緣上半部生紫褐色纖毛,下半部近無毛;籜耳發達,卵狀至橢圓狀,有皺褶、長11毫米,寬7-8毫米,外面被褐色粗毛,邊緣具褐棕色長為5-10毫米之直立縫毛;籜舌高3-5毫米,寬2-4厘米,中部有尖峰狀突起,背面被褐色粗糙毛茸,先端邊緣生有長為2-3毫米之褐色纖毛;籜片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3-6厘米,綠色,無白粉,直立或外翻,先端漸尖,邊緣生褐色倒生刺毛,兩面無毛而有縱脈。竿每節分3枝,彼此近同粗,斜舉。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長4.5厘米,光滑無毛;葉耳與鞘口繸毛具缺;葉舌高2毫米,卵狀,近全緣;葉片披針形,長8-13厘米,寬14-20毫米,基部鈍圓,先端漸尖,並有銳尖頭,上表面無毛,下表面淡綠色,基部具細柔毛,兩邊緣均有鋸齒,次脈5或6對,小橫脈可見。末級花枝側生,長8-9厘米,共具假小穗2或3枚;假小穗長5-6厘米,含7-9朵小花,小穗柄長3-10毫米;穎1或2片,長7-12毫米,7-9脈;外稃長13毫米,11-13脈,無毛;內稃與其外稃近等長,脊上和先端生纖毛,脊間具5脈,脊外至邊緣各有3脈;鱗被3,長3-4毫米,邊緣生小纖毛或幾無毛;雄蕊6,花柱通常長6-7毫米;子房長0.5-1毫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3。

,稈高8-10m,徑7-10㎝。頂端勁直,基部節空甚小且表面具淡綠色條紋和紫斑,節上常有氣根並環生灰白色或淡棕色毯毛;節間長20-30㎝,無毛。基部各節次生枝和側枝常退化為軟或硬的刺。稈籜早落,籜鞘厚革質,無毛,新鮮時有光澤,欖綠色產紫色或淡綠色條紋,兩側較對稱成梯形,頂端截平;籜耳寬大 具波裝皺褶,邊緣密生短剛毛,兩耳不等大,大耳稍下延;籜舌高4-5mm;籜葉直立,廣卵形至卵形,頂端突尖。葉片細長披針形,長8-23㎝,寬1-2㎝,無毛。筍期7-9月。

分布範圍

原產福建,在建甌、將樂、周寧等縣均有分布。早年引入浙江龍泉,後在舟山、杭州、台州、溫州、安吉均有栽培。

主要價值

竹材堅韌,少受蟲蛀,可作農舍的梁、柱可撐篙、扛挑和竹釘用,為優良材用竹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