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火燒驢肉

河間火燒驢肉

河間火燒驢肉是河北省河間市的一道特色小吃, 火燒為一種麵食,將其在餅鐺里烙熟後,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
河間火燒驢肉河間火燒驢肉
侯,後又設府,地處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後,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裡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於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於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自從最後兩隻龍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條、死了一條以後,就只有屠龍術流傳下來了,而驢則在千百年間,繁衍生息,讓人吃也吃不完。堪稱第一人間至味。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
據有河間獨特風味的“大火燒夾驢肉”。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後連說: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從河間路過,錯過住處在民間吃飯,主人只好把剩餅拿來夾上驢肉放在大鍋里煲熱,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美味可口。經過數代流傳才形成這樣一種形狀(還有一種是圓形的)和風味。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這也就是說大火燒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這種食品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因保護耕畜,驢不能隨便殺了,只好摻上豬肉。又獨創出用驢油與澱粉加上各種藥材熬製成的燜子,文革時期,又因割資本主義尾巴。河間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就全部停了下來。
改革開放以後,各村鎮尤其是河間米各莊一帶的經濟比較開放。火燒驢肉就又活躍了起來,新一代的麵點師,集老一代的經驗把“大火燒夾驢肉”這一傳統食品發揚光大,很快的推向了長江以北各地,並且深得各地美食家的好評。
河間驢肉火燒和保定的驢肉火燒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論做法、外觀以及口味都有巨大的不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火燒:從外形來講,保定的火燒是圓形的,河間火燒是長方形的。兩地火燒外形的差異緣於做法不同,保定的火燒是面上抹油後揉成小圓球像小饅頭一樣,用一圓木一壓再烙,此圓木中間略細,上面手握的一頭略小,下邊壓面的一頭略大,好像一枚大個木頭公章,用它一壓一晃,所以火燒是圓的;河間的火燒是面上抹油後抻成長方形片兒,然後左右向中間折兩次,用麵杖擀薄再烙,所以是方的。
2.驢肉:驢肉的區別是這兩種食品的最大區別,同時也是本質的區別。首先,從原料上來說,保定驢肉火燒選用的是太行驢,河間的火燒驢肉選用的是渤海驢,相比而言,太行驢要比渤海驢更好吃些;其次,從做法上講,保定的驢肉為滷製,河間的驢肉為醬制,這一點決定了兩種食品口味上的巨大差異;最後,在將驢肉夾進火燒的時候,保定的驢肉是熱騰騰的,帶有老汤滷汁的淳厚,且一般不會在火燒中夾菜,以免淡化驢肉特有的鮮美。河間的驢肉因為是醬制,所以在加進火燒的時候是涼的,就像我們吃醬牛肉的時候一般都吃涼的一樣,而且一般會在火燒裡面夾上青椒等一些輔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