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老奶奶廟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櫻桃溝景區內,遺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廟,當地稱老奶奶廟。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脈向東延伸地帶,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呈東高西低,區內黃土堆積發育。為中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東南距代家門村約500米,西鄰賈魯河上游九娘廟河,坐落在河旁二級階地之上。該遺址發現於2005年冬。2011年4~8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對該遺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50平方米。發現數以萬計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製品與動物骨骼及其殘片等,還有20多處用火遺蹟,以及由上述遺存構成的古人類居住活動面。 通過區域地層對比可知,埋藏在上部馬蘭黃土堆積之下河漫灘相堆積中的老奶奶廟遺址,應屬於深海氧同位素3階段,氣候較暖濕時期。加速器碳14的年代測定數據均為距今40000年前後(未校正),校正後的實際年齡應該更早。這些情況顯示老奶奶廟遺址正處於現代人類及其行為出現與發展的關鍵時段。而在老奶奶廟遺址新發現的數量眾多的文化遺物,尤其是以灰燼堆積為中心的活動面遺蹟的發現,則填補了過去中原地區以及東亞大陸這一階段舊石器文化發現的空白,為認識中國境內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及其文化起源與發展等 一系列重要史前考古的關鍵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基本信息

發掘緣起

老奶奶廟舊石器遺址發現於2005年冬; 2010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行覆核時,發現遺址區破壞嚴重,經上報國家文物局同意後,兩家單位聯合對其進行了發掘。

考古發現

鄭州老奶奶廟3b活動面局部 鄭州老奶奶廟3b活動面局部

通過發掘,兩家單位共發現石製品3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12000多件、用火遺蹟20餘處。多個文化層的連續分布,顯示了古人類曾經長時間重複占用該遺址。大量的石製品、動物骨骼等遺物與多個用火遺蹟共存,清楚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居址結構複雜化的發展趨勢

1、地層堆積

遺址東側的馬蘭黃土斷崖剖面高近20米,馬蘭黃土之上還迭壓著新石器至歷史時期的文化層。但在發掘區內,由於雨水沖刷與當地村民取土的破壞,大部分馬蘭黃土以上的堆積已不存在,已接近舊石器文化層。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殘餘堆積。發掘區中部的東剖面的地層堆積如下:

1層:表土層。

2層:擾土層,含陶片、漢磚,以及動物化石與打制石器等。

3層:黃褐至灰褐色黏質粉,砂舊石器文化層,可進一步劃分為6個亞層:

A層:黃褐色黏質粉砂,含少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B層:灰褐色黏質粉砂,石製品和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並有多處灰堆遺蹟。

C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等遺物,有零星用火遺蹟。

D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石製品、動物化石及用火遺蹟。

E層:灰褐色黏質粉砂,石製品和動物化石較豐富,也有用火遺蹟。

F層:灰褐色黏質粉砂,含數量眾多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亦發現數量較多且面積較大的用火遺蹟。

4層以下的試掘面積很小,平面布局情況尚不清楚。從剖面觀察可見,該層為灰褐色、灰黃色至黃褐色粉砂,局部有較清楚的水平層理。亦可分為多個亞層。除最下層為較純淨、水平層理明顯的灰黃色粉砂外,其餘6個亞層均含有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遺存。

老奶奶廟主要文化層的加速器碳14的年代測定結果為距今40000年前後(未校正),結合附近遺址光釋光測年數據來看,該遺址碳14測定結果校正後的實際年齡應早於距今45000年。

2、主要發現

老奶奶廟遺址的主要發現是以灰燼堆積為中心的居住遺蹟,以及數量眾多的石製品與動物化石遺存。

(1)用火與居住遺蹟

遺址地層堆積與遺物分布特點顯示,除表土層與2層的較晚階段堆積外,3、4層皆為舊石器時代遺存。多個文化層連續分布,顯示古人類曾經較長時間重複占用該遺址。在本年度發掘揭露的區域內,除3A層的遺物相對較少,其他各層均有用火遺蹟與石製品與動物骨骼及其碎片構成的居住遺蹟。尤為引人矚目的是3B與3F層的發現,大量的石製品、動物骨骼等遺物與多個用火遺蹟共存,清楚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居址結構複雜化的發展趨勢。

其中3B層共發現用火遺蹟10處。這些灰燼主要分布於發掘區的中部和中南部區域,面積上有大有小。較大者如H9分布範圍南北長約20厘米,東西長約30厘米,最厚處厚約3厘米,剖面觀察則呈淺鍋底狀。周圍發現大量動物骨骼碎片與石製品等遺物。另外在發掘區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區域,也有大量動物骨骼殘片與石製品與炭屑等遺物密集分布現象,是當時人類一個集中居住活動留下的活動面遺蹟。

另一處比較清楚的活動面遺蹟保留在3F層。其原始地面呈北高北低的緩坡狀分布。遺蹟、遺物非常豐富,共發現灰燼堆積6處,面積分布均較大。如分布在發掘區西南部的灰燼堆積平面形狀呈近橢圓形,其分布範圍南北最長處長約126厘米,東西最寬處寬約100厘米,從剖面上觀察,其剖面最厚處可見厚度約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塊狀物質。灰燼周圍散布著較多的動物骨骼碎片與石製品等遺物。發掘區中部發現的灰燼堆積,平面形狀亦近圓形,直徑約160厘米。灰燼內包含大量炭屑,其周圍也散布著大量密集分布的文化遺物。在中北部區域還有另外幾處面積稍小灰燼堆積。灰燼堆積亦周邊分布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及石製品等。在離灰堆稍遠處,還可見到明顯石器加工區,有數量較多、屬於同一原料來源的石核、石片及斷塊與碎屑等生產石器的副產品。

(2)石器工業

老奶奶廟遺址出土邊刮器 老奶奶廟遺址出土邊刮器

老奶奶廟遺址所發現的石製品有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及各類工具等。石製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使用。在石英砂岩製品中,石片與石核的數量較多。石核多為多台面石核,均為簡單剝片技術的產品,尚不見預製石核的跡象。石英原料則體積較小,亦採用錘擊技術或砸擊技術直接剝取石片。經過仔細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數量不多,可見到的類型有邊刮器、尖狀器等。形體多較細小。

(3)動物化石與骨製品

動物骨骼數以萬計,包括數量較多的較完整的下頜骨、肢骨、牙齒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其中下頜骨與牙齒等來自食草類動物頭骨的骨骼比例要遠遠高於其他部位。多數動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較深。可鑑定種類主要是馬、牛、鹿、羊與豬等。還有數量較多的鴕鳥蛋皮碎片。動物骨骼上完全不見食肉類或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顯示大量骨骼在遺址上出現完全是人類狩獵與消費獵物活動的結果。另一引人矚目的現象是其中較多骨片的大小比較相近,很多骨片長度集中在10cm上下,剛好方便手握使用。有些殘片上有比較清楚的打擊修理痕跡。個別還可見到明確的使用磨痕。這些跡象顯示,該遺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製品以外,還大量使用骨質工具。

(4)賈魯河上游其它發現

在老奶奶廟遺址附近,沿賈魯河上游近10公里長的範圍內,還分布著20餘處舊石器地點。這些地點也埋藏在馬蘭黃土上部堆積之下的河漫灘相堆積或與其同期異相的紅褐色古土壤層中,其時代也當與老奶奶廟遺址相當,只是多數地點的堆積較薄,文化遺存也較少,應只是臨時活動的場所。從分布位置、地層堆積與文化遺存的保存等情況看,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這個遺址群的中心,當是一處中心營地(或稱基本營地),並與前述臨時活動地點共同構成一個遺址群。

重要意義

1、老奶奶廟遺址出土的大量石製品、動物骨骼遺存與豐富的火塘等活動面遺蹟,具備典型的中心營地特徵,這一新發現在空間上將嵩山東南麓數百處舊石器地點連線起來,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區3-5萬年前的棲居形態;

2、該遺址所發現的石片石器文化在時代方面,亦具有鮮明的承前啟後特點,將中原地區更早的舊石器文化與其後發展起來的石葉與細石器文化完整地銜接起來,非常清楚地確立了該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譜系;

3、老奶奶廟遺址及嵩山東南麓新發現的複雜居址結構、象頭與石堆遺蹟等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遺存是國內和東亞地區同時期首次發現,填補了這一時期舊石器考古學空白;

4、老奶奶廟遺址所發現的連續多個文化層以及嵩山東南麓數量眾多的遺址群,完整地再現了距今3-5萬年前嵩山東麓古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使我們能夠從巨觀上觀察、研究並對嵩山東南麓古人類文化面貌進行整體認識;

5、上述資料清楚地展示了中國境內更新世人類發展的連續性特點,與西方學界關於東亞地區的古人類滅絕的認識並不符合。這些新證據對於深入探討當前世界史前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與發展的問題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