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鹿泉龍泉寺

河北鹿泉龍泉寺

基座高1.11米,分三層,下為八角八面石座,中間為圓鼓形石柱,上為仰蓮座。 基座三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盤,中為圓鼓形石柱,上為仰蓮座。 幢頂分三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盤,刻有獅首、佛像人物浮雕垂幔,中為六角柱石,上為仰蓮座。

簡介

龍泉寺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龍泉漢北岸台地上,東距石家莊14公里。龍泉寺歷史悠久。據《鹿泉
市志》記載,龍泉寺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距今已 有800多年歷史。金大定二年(一一六二年)重修,敕封龍泉寺。該寺雖然規模不大,但據寺內碑文所載,它「東接翠屏,西連五寨,南披封龍,北帶滹沱,其間基址動作規模氣象,稱石邑首騰之區」。歷史上金、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和續建,是石家莊市附近現存的古寺之一。龍泉寺鼎盛時期,曾有僧眾百餘名,寺田二十公頃,四方香客絡繹不絕。因多種原因,寺院建築多遭毀壞,歷史上大修過六次。一九四九年後,為了發展旅遊事業,有關部門撥款整修,如今寺院面貌一新,已正式對遊人開放。

歷史

淨琛開山
龍泉寺歷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可靠資料記載,龍泉寺始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坐落於當時的四平山上,為臨濟宗高僧淨琛老和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寺院重修擴建,初具規模,當時稱作龍泉山院。公元1291年,住持僧淨琛和尚申報朝廷請旨後,被賜名“龍泉院”,並依此正名為龍泉寺,四平山也因此更名為龍泉山,當年聖旨的石刻,至今仍然存於寺內上院大雄寶殿外的石壁上。之後,元明清歷代寺院都經過修整和續建。現在元大德四年、明正德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年、清鹹豐七年等修建碑文都經歷時代的變遷,仍然屹立於寺院之內,有資可考,有鑒可證。
據現存碑文記載,寺院鼎盛時期,曾有僧眾百餘人,山場20公頃,良田300多畝。僧人們農禪並重,自己動手、開荒種地,以寺養寺。他們曾用過的石碾、石磨、石臼至今尚存於寺中。明嘉靖八年(公元1530年)的金剛台,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90年)的香爐至今仍在使用。
歷代文人墨客均有詩句描述龍泉寺的風景和佳境。金代的詩人元好問曾有“登高都說龍山好,從此龍泉是聖境”的佳句。在嘉靖年間的獲鹿縣誌中,也有“浮雲笑人生,空山移我情”的敘述記載。
古寺衰落
有著千年歷史的龍泉古剎,雖有元、明、清歷代六次大修和擴建,寺院曾興旺當時,然近代以來,尤其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國運衰敗,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寺院香火逐漸衰落,寺院建築也幾經天災人禍和戰亂等多種原因,而造遭毀滅,到建國前,寺院已是人去寺空,一片廢墟。文革期間,寺院又遭到人為破壞,古寺僅餘兩殿的房頂被掀掉,梁椽被拆走,佛像被推倒,龍井被填平。此後,寺內荒草叢生,滿目瘡痍。只有那一汪泉水仍是涌流不絕,涓涓低吟,仿佛在傾訴著古寺的滄桑…
1978年的十一界三種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龍泉寺也迎來了復興的機遇。1985年在石家莊市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龍泉寺得到恢復重建的許可令,但由於底子太薄,到1995年,古寺並無僧眾進住和管理,龍泉寺的古蹟文物和龍泉水祛病養生等自然景觀的價值也沒有得到大力的開發。寺內大殿毀壞破落、透風漏雨、佛像灰塵厚積,寺外山路坑坑窪窪、崎嶇難走、滿山光禿、荒涼一片。
常開振興——歷盡艱辛不怕難,常開宣法興龍泉
1995年春天,現任住持上常下開法師,受地方政府邀請,住持龍泉寺。當時漫山荒野,雜草叢生,山道亂石成堆,寺院破屋碎瓦,一無所有。然而,悲心宏願的大德尼師常開法師,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帶領眾佛子不畏種種艱難險阻和艱辛困苦,堅韌無畏地挑起了復興龍泉古寺的重擔。
每天凌晨4點鐘開始,從點香燈、誦經、唱贊、禮佛拜佛,到下午的晚課,佛陀教育的莊嚴儀軌和佛事功課,法師從未間斷,也無絲毫懈怠。而對重建道場的重體力繁勞事物,從搬磚填瓦,泥漿粉刷、整理大殿、內外環境的修整,法師以單薄的比丘尼之身也從未退縮過,此外,還要進行農務勞作來自養,黑夜就宿住在潮濕陰冷灌鳳漏雨的小屋中,但法師仍能精進不懈地收攝六根、禪淨一如,專心用功、深契實相念佛。給眾佛子做出了為佛道將此身心奉塵剎的榜樣。
對於建設過程中的種種艱難困苦,對此,法師總是淡然處之,說偈言:“長一聲嘆,風雲驟起捲去陰霾顯清淨;萬古晨鐘,重振四平還我妙性悟真空。”
一步步,龍泉古寺真正踏上了振興之路,到2012年,一座恢宏、大氣,清淨、莊嚴的巍巍古寺展現在世人面前,交通方便、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環境幽雅,山綠水清、自然景色優美而秀麗,為鹿泉八景之首;寺內山路潔淨暢通、殿堂林立、廟宇莊嚴,道場清淨,形成了殿、廟、亭、塔遙相呼應,井、泉、池、碑古樸奇特,古今建築相互交融,合璧生輝。整個古寺由山門、吉祥路、接引院(下院)、方丈院(上院)組成。上、下兩院香菸繚繞,佛音共響,成為了國內特有的山寺叢林勝景,既是佛門古剎聖地,也是風景優美的人文勝地。這座佛教古剎煥發出了她特有的新的璀璨光芒!

特色

龍泉寺東接翠屏,西連五寨,南接封龍,北臨滹沱。金、元、明、清都曾修葺續建,形成了寺、殿、廟、亭遙相呼應,井、泉、池、碑完整奇特的古建築群。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題詠甚多,金著名詩人元好問曾有“登高都說龍山好,以此龍泉是勝游”之佳句。
景區內峰巒層疊,丘壑起伏,縱橫綿延,林果樹木參差披秀,野花芳草覆蓋山川,到處風景如畫,四季景色宜人。建有鴛鴦亭、響碑亭等建築,這裡還有經幢等省級文物
龍泉寺寺院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方丈院)古樸典雅的大雄寶殿前池水清澈見底,魚兒輕盈暢遊;造型奇特的龍王堂頂樑柱上雕塑的五條彩龍,倒映在龍池中,波光粼粼,翩翩起舞;龍王堂後面山坡石壁上伸出“龍頭”,清純的泉水從龍口源源流出。
下院(又稱接引院)建有接引殿、大雄寶殿,還有祖師殿、伽藍殿、藥師殿、法華塔、報恩塔、九龍壁、五觀堂、東西配樓等組成,整個建築宏偉壯觀。
今日龍泉古寺,交通方便、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環境幽雅,山綠水清、自然景色優美而秀麗,為鹿泉八景之首;寺內山路潔淨暢通、殿堂林立、廟宇莊嚴,道場清淨,形成了殿、廟、亭、塔遙相呼應,井、泉、池、碑古樸奇特,古今建築相互交融,合璧生輝。

建築

龍泉寺位於龍泉山中,山勢呈南北走向,脊脈東側有一圈椅狀的山坳,形成了「山里寺」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建築群中的景點或景物有山門、大雄寶殿、龍井、龍爪槐和龍王堂等。山門又稱「天王閣」,內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門東、西側有鐘鼓樓。由山門向北過橋,即到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亦稱「世尊殿」,殿內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塑像,東西兩側為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背面牆壁上有一尊觀音像,觀音頭戴寶冠,身披纓絡,足踩寶蓮,神態雅靜,體姿莊嚴。
過大雄寶殿,即到寺院後院。院中有一眼約二米深的小井,井口直徑○.五米左右。地面至井水面約一米,井水清澈見底,洪澇之年滿而不溢,乾旱之年盈而不涸,數百年來,不枯不竭,遂稱「龍井」。昔日寺院百名僧人生活用水,皆用此井,時逢廟會,可供上千人飲用。夏季,井水清爽甘冽,飲之沁人肺腑;冬季,井水溫暖甘暖,飲之不覺齒寒;平時常飲,回味綿長,心舒氣順。據碑文所載,龍井水「冬夏異色,其味甘冽,可以療疾」。據有關部門化驗,龍井水含有十六種元素,其中有防癌抗癌的微量元素硒等。飲龍井水對腸胃也大有裨益。
從龍泉寺西登山,途中有一巨石傲然矗立,猶如斧劈刀削,形如巨錐,人稱「海錐石」。據傳,從前寺中僧人站在海錐石上,吹起螺號,可向正定城內隆興寺報警。

景觀

龍井西側有一棵奇特古槐,它老態龍鍾,樹幹彎曲,樹皮斑紋似魚鱗、像龍繞、但枝條虬動、綠葉婆娑,故名「龍爪槐」。相傳很久以前,古槐樹高十丈,樹幹十圍,後為蛇精所附,常傷人畜。青龍聞之,怒不可遏,興雲播雨,雷劈古槐,斃蛇而去。後樹復甦遂成龍爪之形。其實龍爪槐是中國槐的個品一種,因其形態奇特,人們遂以神話,來弘揚正義,懲治邪惡,以示一種美好願望。
龍泉寺西北角有「龍王堂」,殿堂內有龍母、四海龍王、雷公、雷母和風婆娘娘等朔像。神案前殿中央有一個六角形水池,名曰「龍池」。池水清澈見底,上有紅、黃、藍、白、黑五條雕塑彩龍附於樑上,府觀龍池,五條倒影,張牙舞爪,若飛若動,光怪陸離,堪稱奇觀。龍池之水源於堂後龍泉,泉水從岩壁裂隙中湧出,通過石雕龍頭注入暗道,引進殿內龍池。據說,若夜宿龍泉寺院,夜深人靜之時能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如出戶觀看,卻是滿天星斗,不見雨滴。如尋聲追索,原來是龍泉飛吐之音。「更有龍池施夜雨」成為鹿邑(獵鹿)八景之一。
龍泉寺的龍井、龍爪槐、龍池、龍泉景觀,皆冠以「龍」字,而龍又與這裡水質優良的泉水有關,龍泉由此得名。古人在此建寺,香火因此而更加興盛。

文物古蹟

在龍泉寺東南溝谷台地上,遺留有金代墓·壽塔五座。石幢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高2.7米。下面基座由八角八面石雕仰蓮座和鼓形石墩構成,幢身分八棱石柱,上刻幢文,有的還能辯認。有確切紀年的是“泰和元年”(1201年)幢,有確切名稱的為“進公壽塔之銘”幢。
“泰和元年”經幢,青石質,分六層,高2.7米。基座高1.11米,分三層,下為八角八面石座,中間為圓鼓形石柱,上為仰蓮座。幢身高1.11米,為八稜柱開,字跡模糊不清,僅“泰和元年十月”刻字尚可辨識。幢頂高48厘米,分兩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盤,獅首、佛像人物浮雕垂幔,上為圓形仰蓮柱石。
“進公壽塔之銘”,青石質,六層,通高2.63米。基高1.18米,下為二層六角六面體石盤,中為八稜柱石,上為仰蓮石座。幢身高1.07米,為八稜柱形,正面陰刻“進公壽塔之銘”,其它六面刻有“大金獲鹿韓莊龍池山龍泉院……”等401字和四言頌詩160字。頂高38厘米,呈八角面體傘形。
“琛公和尚之塔一”,青石質,分八層,基座三層,一層為八角石座,二層為六角石柱,三層為仰蓮石座。塔身為三層,上下兩根八稜柱石,中間隔八角八面體獸首、佛像人物浮雕垂幔,下層石柱正面刻有“琛公和尚之塔”銘文,其它文字不清,只有“大定十六年五月六日立”字型隱約可辨。頂分二層,下為八角八面體傘形石,上層為仰蓮石帽。
“琛公和尚之塔二”,青石質,分六層,基座三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座,中間為圓鼓形石柱,上為仰蓮座。幢身為八稜柱形,字跡模糊不清。
另一經幢,字跡不可辨認,分七層。基座三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盤,中為圓鼓形石柱,上為仰蓮座。幢身為八稜柱形。幢頂分三層,下為八角八面體石盤,刻有獅首、佛像人物浮雕垂幔,中為六角柱石,上為仰蓮座。
五座石幢造型各異,設計奇巧,布局合理,雕刻精細,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法師

龍泉寺方丈——上常下開尼和尚,原名雅雲,俗姓戴。四川成都人。生於一九四二年八月,自幼寄養於寺
院,深受出家人的薰陶。一九八一年開始潛心研究佛法經論。先後得到四川高僧上普下雲、上佛下智、上聖下能、上寬下仁等老法師的悉心教誨與指導。一九九〇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深造四年。一九九四年在北京廣濟寺禮拜上淨下慧恩師,並於同年六月在趙縣柏林禪寺剃度出家。一九九五年三月初八住河北鹿泉龍泉寺,同年七月於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
法師以弘法為家務,建寺安僧為己任。自出家到現在,一向仰仗三寶的功德力、一切清淨善業力及依於他力和自所發出的大願力,於幾十年中歷經許多省市,凡所經過處為有緣眾生宣講大乘經典約計二十餘部。同時在河北省鹿泉市上莊鎮界內,復修了一座破舊不堪、幾於頹毀的小廟,此廟現已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莊嚴道場——龍泉古寺。
二〇〇七年四月初六,嗣上有下明法師法脈,為臨濟宗第四十六代傳人,法號寂證慧空。二〇〇七年十月初六,嗣上淨下慧法師法脈,為曹洞宗第四十九代傳人,法號騰泉常開。
法師於二〇一一年農曆八月初十升座為龍泉寺方丈,現任鹿泉市政協委員,河北省佛協副秘書長,鹿泉市佛教協會會長。

寺址

河北省鹿泉市上莊鎮韓莊村

乘車路線

1、乘旅遊7路,終點即到龍泉寺。
途經站點:龍泉寺 → 韓莊 → 磷肥廠 → 小車行 → 小宋樓 → 龍泉花園 → 南莊 → 大車行 → 旺貝特服飾 → 台頭(雙鳳山) → 台頭北口 → 苑東街南口 → 龍崗西區 → 君曉家園 → 西二環槐安路口 → 順美華庭 → 省林業局 → 誼聯街南口 → 審計廳(婦幼保健院) → 華石賓館 → 工農路民心河 → 草場街國小 → 民心廣場 → 省三院 → 省建行 → 自強路東口
2、西王乘304路,終點即為龍泉寺。
途經站點:龍泉寺站-韓莊站-磷肥廠站-小車行站-莊窠站-小宋樓站-龍泉花園站-南莊站-大車行站-槐安路南站-上莊鎮中學站-上莊站-上莊鎮政府站-三五一四廠站-電纜廠站-華柴站-張營站-西王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