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率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逐步建立有別於普通教育的,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選拔與評價的標準和制度。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出版等大眾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貢獻,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使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認真總結和推廣近年來各地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辦學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的經驗,推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一、現狀與形勢

(一)主要成績和問題。“十五”期間.我省職業教育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1.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2005年,全省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886所,當年招生40萬人,在校生91.6萬人;獨立設定的高等職業學校57所,當年招生16萬,在校生41.3萬人;有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58所,民辦高等職業院校12所,招生數占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總數的比例分別達到17.6和13%鄉鎮成人學校辦學面達到90%,村技校辦學面達80%;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947個,年培訓量1641萬人次。已經形成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公辦、民辦並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
2.辦學基礎能力逐步增強。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的校舍、實訓設施、圖書資料等辦學基礎條件均得到改善。縣級職教中心校均在校生2154人,占地面積142畝、校舍建築2.74萬平方米、圖書3.73萬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2670元,均比“九五”時期有較大幅度提高。專業建設取得新進展。基本形成了覆蓋一、二、三產業,門類比較齊全、結構較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高等職業院校中有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和精品專業20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13個;中等職業學校已建成省級特色專業60個,建成了一批設備先進、產教結合的實訓基地,教師隊伍的基礎素質明顯提高。“十五”期間,依託7個省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培訓教師1.2萬人次。2005年,全省高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達到17%;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學歷合格率達到77.5%;高等、中等職業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分別達到60%和35%。
3.辦學模式日益多樣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開展了校企合作、連鎖辦學和集團化辦學等辦學模式改革實驗,在高等職業院校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在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建立了行業、企業多方參與的辦學指導委員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推行產教結合、雙證書制度和訂單培養,推進了學校教育與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的結合;通過發展遠程教育、推行以學分制為基礎的彈性學習制度.有效擴大了職業教育的受益範圍,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4.辦學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十五”期間,我省職業教育的整體辦學實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有1所高職通過國家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評估,103所中等職業學校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31所中等職業學校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五年來,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向社會輸送了140多萬名畢業生,累計培訓城鄉勞動者2000多萬人次,有效地促進了全省勞動力知識和技能結構的改善,為科教興冀、建設現代化河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機遇和挑戰。
今後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十一五”期間,我省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將做大做強鋼鐵、裝備製造和石油化工業.改造提升食品、醫藥、建材建築、紡織服裝業。特別是曹妃甸精品鋼鐵基地、山海關百萬噸造船基地、石家莊紡織工業園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和現代通訊製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實施,都對技能型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省生產第一線技能型人才緊缺和勞動者素質偏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全省企業職工中,技術工人僅占工人總數的一半,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4.5%,高級工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19.86%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2.促進社會就業,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加強職業教育。河北是一個農業大省,城市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個百分點。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河北的關鍵。“十一五”期間,我省城鎮將新增就業人口205萬人以上.農村將有255萬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不僅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還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下大力提高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創業能力。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大批農村基礎設施需要建設和改造,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區域布局將進一步最佳化和調整,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節水灌溉、農村電網改造等多個重點工程相繼實施.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技術的實用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這些都需要加強職業教育。面目前我省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lO年,農村不足9年,整體文化水平較低,缺乏職業技能。在抓好“普九”鞏固提高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使廣大農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已成為我省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
3.完善我省的現代教育體系,必然要求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我省人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結構不夠完善,職業教育發展滯後,相對薄弱。而社會對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特別是高技能人才,近年始終供不應求。目前,必須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二、發展原則與目標

(一)發展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十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推動職業教育深化改革、擴大規模、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增強活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的緊密結合。下大力加快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突出抓好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要遵循以下原則:
1.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
2.必須滿足城鄉居民對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為他們就業、創業和成才創造條件。堅持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和人民性,根據不同人群對職業教育的不同需要確定培養目標,調整專業結構,深化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職業指導,適應全民終身學習的需要。
3.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實行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職業教育的多元辦學格局。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加強機制創新,從計畫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
4.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必須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的緊密聯繫,廣泛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形成與發展。
(二)發展目標。
1.不斷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到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50萬人左右,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一半以上;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30萬人,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大體相當;全省城鄉新增勞動力普遍得到職業技術培訓。
2.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到2010年,全省1/3以上的職業院校達到省級重點職業院校辦學標準,其中2~3所高等職業學校和40所左右的中職學校成為國家級示範性職業院校。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
3.不斷提高職業教育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我省十大主導產業領域急需的套用性專業。到2010年,全省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專業設定全面涵蓋我省所有產業,為我省特色產業、主導產業服務的專業得到明顯加強。“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80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220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促進255萬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4.不斷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十一五”期間,基礎條件普遍得到改善。在全省建立10個區域性綜合實訓基地、150個專業性實訓基地,力爭30個項目進入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全省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普遍得到培訓,教學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5.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合理規劃布局、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每個設區市要重點建設1所職業技術學院,若干所起示範作用的中等職業學校,每個縣(市)都要繼續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建設,並與鄉(鎮)成人學校、村業餘學校形成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網路,社區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服務。企業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培訓制度。要在全省形成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努力滿足城鄉居民對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四大工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1.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服務。結合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我省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合作,以裝備製造、建材建築、石油化工、製藥技術、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為重點,培養40萬高技能人才、100萬中級技術人才、300萬初級技術人才。
2.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結合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以我省及周邊地區當前用工量大的製造、建築、餐飲、酒店、家政等為重點,大力開展訂單培訓,推動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五年內,全省要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55萬人。
3.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繼續強化農村“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充分發揮農村各類職業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及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把農業技術推廣、科技開發、扶貧開發和教育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繼續實施l村1名大學生培養計畫,加快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養。五年內,為每個村培養2~5名中級實用人才,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達到每年600萬人次。
4.實施企業職工教育與再就業培訓工程,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要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在企業中建立工學結合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面向在職職工開展普遍的、持續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成人教育機構和社區教育中心,要面向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
(二)推進“五項計畫”.增強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
1.師資隊伍建設計畫。各級財政要繼續支持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要依託省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開展以骨幹教師為重點的培養培訓工作,重點培養100名職業教育名師、500名專業帶頭人和4000名“雙師型”骨幹教師。要完善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職業院校中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可按照相應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的規定,申請評定第二個專業技術資格,也可根據有關規定申請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力爭到2010年,使60%以上的專業課教師具有三級(高級工)以上、實習指導教師達到二級(技師)以上相關工種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2.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打破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快高等職業院校、國家和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實訓基地建設,重點支持150個裝備水平較高、資源共享,具有教育、培訓、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術服務等多種功能的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要依託職業院校和企業,圍繞我省十大主導產業,在現代農業、醫藥化工、數控技術套用、計算機套用與軟體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電工、機械加工製造、建築、護理、現代物流等專業領域建設10個裝備水平較高、資源共享的區域性綜合實訓基地。
3.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計畫。切實加強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在整合資源、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的基礎上,重點辦好10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1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和15所示範性技工學枝、6所示範性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按照定位準確、模式先進、條件配套、特色鮮明、就業優勢明顯的要求,大力提升這些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進他們在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中起到示範作用,帶動全省職業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4.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每個縣(市)都要辦好一所職教中心。要進一步整合縣域職教資源,完善職教中心的辦學功能,使其成為當地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目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加強對職教中心的分類指導。每個設區市要重點抓好幾所綜合型、多功能、大規模、高水平的職教中心,聯合或帶動數所職教中心共同發展,形成專業合理、能夠覆蓋一、二、三產業、跨縣招生的職業教育集團。省遴選一批辦學基礎設施好、效益高、管理規範的職教中心,納入百所示範性職業學校建設計畫,重點予以支持。
5.規範化鄉鎮成人學校建設計畫。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辦好鄉鎮成人學校和村文化技術學枝,使之成為農科教結合的重要載體。全省重點辦好1000所功能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人員精幹、管理科學的規範化鄉鎮成人學校或社區學習中心。
(三)深化“六項改革”,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
1.更新辦學理念。要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要求,推動職業教育從計畫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巨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要堅持以育人為本,切實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的德育工作,突出抓好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與勞動就業的緊密結合,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枝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最後一年要到企業頂崗實習,高中後接受1~1.5年中等職業學枝學歷教育的學生要保證3~6個月的頂崗實習時間,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到企業實習時間不少於半年。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實習期間,企業要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合理報酬。連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在部分職業院校中開展學生通過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推廣。
3.改革專業和課程結構。要按照區域產業結構、勞動力流向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定標準,合理調整專業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探索和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健全職業學歷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培訓相溝通的課程標準。省啟動以培養緊缺人才為主的職業院校示範性專業和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重點建設100個示範性專業、1OOO門精品課程。
4.改革公辦職業院校辦學體制。公辦職業學校要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和境外資金,探索以公有制為主導、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辦學體制,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和依託專業發展校辦產業,走前校後廠(場)、校企合一的辦學路子。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支持辦學水平高、效益好的職業學枝對薄弱職業學校進行兼併、重組。鼓勵職業院校以區域為依託.以專業為紐帶,與行業企業組織、科研機構組成多種形式的集團型職業教育聯合體,統一進行招生、教學和業務指導。積極開展城鄉職業學校對口支援工作,鼓勵城鄉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合作培養。要發揮公辦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
5.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倒,把民辦職業教育納入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努力構建“政府支持、社會參與、依法辦學、規範管理”的有效機制,形成公辦與民辦職業教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和學生待遇等方面對民辦職業學校與公辦學校要一視同仁。各級政府對辦學投資大、規模大、辦學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民辦職業院校應給予獎助。到2010年,全省建成一批辦學規模大、辦學條件好、特色鮮明、社會信譽度高的民辦職業院校,民辦職業院校招生占全省高等、中等職業院校招生數的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
6.改革職業院校運行機制。進一步落實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確立學校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實體地位,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要繼續完善校長選拔和任用制度,中等職業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和聘任制,高等職業院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任期制。要按照治事用人相結合,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落實校長在學校人事聘用、財務經費支配和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職權。要全面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健全職業院校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機制。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領導。
1.強化政府統籌,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把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確保本地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
2.完善聯席會議制度。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都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並強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的協調作用,加強部門合作,明確責任分工,研究解塊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問題。
3.加強考核督導。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把職業教育工作納入目標管理,作為對主要領導幹部進行職業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職業教育工作定期巡視檢查制度,把職業教育督導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客,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評估檢查。實行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年度通報制度,接受人大、政協的檢查指導和全社會的監督。
(二)加大投入。
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應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逐步提高職業教育經費在財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應不低於同級普通學校。省制定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標準,各類職業教育機構舉辦者應按標準足額撥付辦學經費。省本級財政“十一五”期間將逐年增加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支持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訓和資助貧困生等。縣(市、區)政府應按照每人每年l元的標準安排成人教育費用,統籌用於鄉鎮成人學校(杜區教育中心)建設和培訓。
2.多渠道籌措經費。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乾30%。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 5%提取”的規定,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主要用於企業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對通過政府部門或非盈利組織向職業教育的資助和捐贈,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並根據捐贈數額分別由省、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予以公開表彰。職業學校的學費收入,要全額用於學校發展。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可經當地物價部門批准,執行學分收費標準。
3.加強經費管理。各級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多渠道籌措的職業教育經費,主要用於中等職業教育。要嚴格執行規定的學費標準,堅決杜絕亂收費,杜絕以任何理由截留、擠占、挪用職業學校學生學費和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中央和省財政支持的中等職業教育各有關項目都要與各地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統籌安排。
4.建立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各級財政應安排專項資金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人家庭學生,要通過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家庭學生和選學農業及地礦等艱苦行業職業教育的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和生活費補貼。中等職業學校要從學費收入中安排不低乾3%的比例用於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資助,按國家有關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執行。
(三)營造環境。
1.強化企業參與。企業必須依法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要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素質,繼續辦好已有職業學校,建立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培訓的制度。境內大型企業必須確定一所職業院校作為校企合作的夥伴。鼓勵大中型企業利用現有資源,建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有償服務,鼓勵企業在職業院校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和實驗中心。對支付職業院校實習學生的報酬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
2.嚴格就業準入。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規定.從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在受理用工登記等備案手續時,要查驗相關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推進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工作,鼓勵在職業院校設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或職業資格考試機構。
3.建立激勵機制。大力表彰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與先進個人。開展“燕趙技能大獎”、“河北省技術能手”等各種職業技能競賽和評選活動,對優勝者給予表彰獎勵。實行優秀技能人才特殊獎勵政策和激勵辦法,逐步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特遇和經濟收入。對生產一線和服務崗位工人取得的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技益的各種技術革新成果予以重獎。
4.完善服務體系。勞動保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各行業協會要認真開展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參與校企合作辦學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以及課程開發、教育教學評估和畢業生就業指導等工作。省建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平台,實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情況統計報告和定期公示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科研、教研和信息服務工作。
5.加強宣傳引導。要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率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逐步建立有別於普通教育的,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選拔與評價的標準和制度。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出版等大眾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貢獻,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使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認真總結和推廣近年來各地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辦學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的經驗,推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