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嶽廟

河北北嶽廟

河北北嶽廟,我國歷史文物,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起源於明朝時期。

五嶽中的北嶽恆山,歷史上曾有過究竟它在河北曲陽還是在山西渾源的爭執與尷尬。明朝時,這種爭執曾達到十分激烈的程度。皇帝要祭祀,一些人主張在曲陽,而另一些人則偏說在渾源。一時弄得一座赫赫北嶽竟失去了準確的祭拜地理方位。
類似於北嶽恆山的這種無奈與尷尬,在五嶽之中實在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無奈與尷尬所經歷的時間,事實上也並非始自於明朝。遍覽史書記載,較權威的說法是從隋代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怪現象。一邊是河北曲陽有廟有祭祀而無山,另一邊則是山西渾源有山而無廟也無祭祀。拿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大同知府的話講,祭祀五嶽從來就是歷代皇帝的大事,為什麼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與南嶽衡山之祭都能就山而祀,而為什麼北嶽恆山之祭在河北曲陽,而主峰卻遠在300余華里以外的塞外山西渾源呢?
在清以前的千餘年間,山西渾源一帶大多情況下常被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武力的威脅或是占領控制,根本就不在中原本土內。皇家祭祀恆山的地址,是根本不能選擇在塞外的山西渾源的,而最終的選擇即是河北省西北部恆山山脈之陽的曲陽縣。於是,北嶽恆山的祭祀之地事實上就有了兩處,那就是一在河北曲陽北嶽廟,另一則在塞外山西渾源。唐以前,雖然曾經有北魏皇帝和隋煬帝等親祀渾源恆山的一些零星記載,但到唐以後,突厥頻繁侵擾,北宋至元明,隨之而來的則又是契丹、遼金與蒙古鐵騎的長期占領,所以,絕大多數時間內,北嶽皇家祭祀一直在河北曲陽北嶽廟,在渾源對北嶽恆山的皇室祭祀,可以說已處於完全停廢的境地,只不過是渾源當地民間百姓的一些簡單祭祀而已。
明成祖建都北京後,雖然在朝廷中因北嶽恆山祭祀增生過幾次爭訟糾紛,然則北部邊防由於蒙古俺答的不時騷擾實際上一直也沒有安定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親征大同禦敵最後陷於瓦剌也先之後,釀成有名的“土木之變”即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明朝立國270餘年,其北嶽恆山之祭一直在河北曲陽北嶽廟,原因恐怕並不在朝中缺乏博雅之才或考證援引史料的浮謬之誤,而本質上應該還是一個邊防安定的問題。我們可以舉出明代一些著名文史學問大家的著述作為證明,例如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7年)的進士且後來又作過南京兵部尚書的晉籍才子喬宇,他一生性好詩文,樂于山水。其人就寫過一篇很精彩的《恆山遊記》。記曰:“其上路益險,登程三里,始至岳廟。頹楹古像,余肅顏再拜。廟之上有飛石窟,兩崖壁立,害然中虛,相傳飛於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故歷代怯升登者,就祠於曲陽,以為亦岳靈所寓也。”喬宇一生經歷過明憲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位皇帝,堪稱為明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四朝元老與當時的飽學之士,其言不會虛妄。
喬宇徐霞客的恆山遊記中都曾提到了“靈石東飛”的著名典故。原來,據說約在4000餘年前,舜帝北巡渾源恆山時,突有巨石破崖飛出,這也就是渾源恆山所謂“飛石窟”的來歷。又據說到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時,渾源恆山那塊飛石忽然又飛降於河北曲陽。所以建築規模宏大的曲陽北嶽廟中又專有一座“飛石殿”。只可惜此飛石殿在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竟被大火燒毀。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順治皇帝詔告天下,令從此年開始將北嶽恆山之祭祀由河北曲陽北嶽廟改到山西大同府渾源州進行。
公正地講,渾源恆山諸景與曲陽北嶽廟應該都是我國傳統五嶽名山文化中的無價瑰寶。回首再看往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爭執與尷尬早已成為過眼煙雲,前人的所謂疑惑事實上也業已被歷史本身所理清。
北嶽廟,坐落在河北曲陽城內西側。廟內建築精巧,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並建有碑廊、石刻館、博物館等,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而後,唐、宋、元、明、清諸代屢加修葺。北嶽廟占地長542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為17.4萬平方米。其建築格局,採用的是以中軸線為主,西廂對稱的與古典建築形式。廟內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在中軸線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飛石殿、三山門、凌霄門、御香亭、朝岳門、午門等。正殿兩側為東、西昭福門。還有碑樓等其它建築8座,散建在中軸線兩廂。
“德寧之殿”是廟內主體建築,通高30米,占地面積2009.8平方米,為宮殿式建築,雙檐高琢,以青瓦鋪頂,黃色琉璃瓦為殿脊。整個大殿建在石砌的台基之上,殿內柱子的配列採用誠柱法,梁架為中柱式;殿檐斗拱為一朵、二朵式。全殿面寬9間,進深6間,下層四周為走廊,地面均以方磚、條磚墁地。殿前有月台,四周有石欄板望柱,柱頭裝飾有石雕獅像,殿四角有螭頭。 “德寧之殿”內,東西兩壁有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畫的“天宮圖”,北山牆背後繪有巨幅彩色壁畫“北嶽恆山神出巡圖”。東西兩側壁畫各高8米,長18米,北山牆壁畫高8米,長27米,壁畫總面積為504平方米。壁畫內容:東壁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鹹寧”。西壁畫像,千姿百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飛天神”為全幅壁畫之精華,它相貌猙獰,肌肉粗健,橫桅倒戈,騰空飛奔,氣勢逼人。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曲陽鬼”。很久以來,曲陽民間就流傳著“曲陽鬼,趙州水”之說。曲陽的“飛天神”和當年趙州(趙縣)柏林寺大殿壁畫上的“水”均為唐代吳道子所畫,故有是說。
北嶽廟記憶體有碑、碣、經幢200多通,並建有碑廊、碑樓。從時代上說,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國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內容多為歷代重修北嶽廟的記載和祭祀北嶽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詩、詞、歌、賦記的觀後感。從書法藝術上講,真、草、隸、篆和行書等字型均有。
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國現存碑刻中極為寶貴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嶽恆山靈廟之碑”、“大唐北嶽祠碑”、“大唐北嶽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安天王廟之碑”、“大宋重修北嶽廟之碑”、“蘇軾詩詞碑”、“大元封加北嶽手詔碑”等,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為我們研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書法藝術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北嶽廟內建有雕刻藝術館,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作品造型優美,刀工細膩,線條清晰流暢,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石雕藝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和特點。
北嶽廟內建有博物館,建築風格為古典式四合院,共設青銅陶器、定窯瓷器、石刻造像等三個展室,展出文物精品200多件。館內門柱上均刻有書法名人題寫的楹聯。
總之,北嶽廟不僅是祭祀北嶽恆山之神的風光寶地,更是一座內涵豐厚的文化藝術殿堂。它集古建、繪畫、書法、石雕、定瓷等藝術之花於一身,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向世人展現出我們偉大祖先的勤勞、聰明和智慧。當你漫步殿堂之中,一定會使你心曠神怡,感慨萬千,體味到“真、善、美”的真諦;使你領略到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