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與海若

河:指黃河,大河。 >36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1>;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2>。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3>。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鏇其面目<4>,望洋向若而嘆曰<5>:“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6>。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8>,我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9>,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0>。”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11>;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2>;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13>。今爾出於崖涘<14>,觀於大海,乃知爾醜,而將可與語大理矣<15>。

注釋

<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秋水:秋汛。 時至:隨著時令而至。 河:指黃河,大河。
<2>“涇流” 河流寬度。 涘(sì音俟):岸(籠統而言)。 渚(zhǔ音諸):河岸洲灘,又作水中小洲。 間(jiàn音箭):間隔。 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間隔兩岸洲灘懸崖相望,分不清牛馬。
<3>“自喜”:沾沾自喜。 “以天下之美盡在己”:以為天下之壯美,盡在自己這裡。
<4>“始鏇其面目”── 始:適才,才開始。 鏇:掉轉。
<5>“望洋”── 洋,《龍龕手鑒》註:“水流盛大貌。” 《字彙》註:“瀾也。” 《正字通》註:“海中狂瀾也。莊子:河伯望洋向若而嘆。”《匯音寶鑑》註:“盛大瀾也。”當代典註:海洋,一望無際之海。這裡指浩瀚的北海。又【山海經】:“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有些書籍中,把“望洋”注釋為“仰視狀”,將其“洋”解釋為“仰”,我不知其所云也。 向若:向著海若,即向著海神。
<6>“野語”:俗語。 道:其實此“道”非指普通道理之“道”,但可以權且解釋為“道理”。百:以虛量數詞解釋成“許多”,並不確切,還以解釋為“上百個”為妥。“以為莫己若”:以為無人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謂也”:“就是在說我啊”的意思。
<7>“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且夫”:引導助詞,可譯為:而且、又。 “嘗”:曾。“嘗聞”:常聽說。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少……而輕……,並列關係。這是古人常用的形容詞倒置的動賓結構語句,即:以為……少,以為……輕。 者:這樣的人。 本句:“我又曾聽說有覺得孔子見識不多而伯夷之義不足道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8>“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難窮:難以窮盡。 本句:今天我看到了你的浩瀚無際。
<9>“我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殆:危險,禍患,災難。 本句:我若不來到你的門下可就壞了。
<10>“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深明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理。 本句:我將長時間為見識深廣的人所嗤笑。 此句自慚於之前的“以天下之美盡在己”。
<1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 語于海:談及海。 者:語氣助詞,有“這件事”之意。 拘:局限。 虛:同“墟”,指場所、處所、區域。 本句:對於井中之蛙不能談及大海,因其受到處所的拘束。
<12>“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篤(dù音杜):固守,恪守。 時:季節。 本句:對於夏天昆蟲不能談及冰雪,因其受到季節的禁錮。
<13>“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曲士:唱曲之人。 道:深奧的哲理。 教:所學。 本句:對於鄉曲之士不能談及大道之理,因其受到所學的局限。
<14>“今爾出於崖涘”── 崖涘:懸崖、河岸。 本句:今天你從懸崖河岸之間走出來。
<15>“觀於大海,乃知爾醜,而將可與語大理矣”── 乃知:方知。 醜:這裡意指淺陋。 本句:遊覽於大海,方懂得你自己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及大道之理了。

譯文

秋天的雨水應時而來,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灌注到了黃河,徑直流暢的水流加寬,兩岸與河中沙洲只見,連牛馬都分不清。於是河神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認為天下的壯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望去,看不見水的盡頭,於是合身改變自己先前洋洋得意的臉色,抬頭仰視著,海神嘆息著說:“俗語說,‘聽了上百條的道理,認為天下誰都不如自己’,說的就是我啊!而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學問少而且看輕伯夷的義行,起初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到您這難以窮盡的樣子,我要是不到您這裡來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懂的大道理的人恥笑。”

作品選自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