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一中

1923年,邑紳官鳳棠、勸學所所長羅克涵、教育會會長翁能輝等人一起倡議邀集當時士紳、學者磋商,擬定由士紳發起向城鄉殷商富戶募捐建校修繕經費,呈請縣政府按月計畫撥常用經費,組織籌劃創辦沙縣縣立初級中學,解決當時沙縣國小畢業生升學的困難。

簡介

經縣長郭錦英報請省教育司 核准,1923年8月,成立了沙縣縣立初級中學,招收了第一批初一學生,委任林榮晉(清貢生、省議員)為校長。 校址設在文廟明倫堂(現沙一中禮堂處)及五代祠魁星閣。1930年第五屆學生畢業後,學校停辦。第二屆到第五屆 共畢業29人(首屆畢業生名單暫缺)。

歷史

1943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抗戰建國需要人才,省政府下令“從三十二年起,各縣普遍設立一所初級中學”。沙縣國民政府委託縣參議長楊高堂、教育科科長康幼亮、國小校長茅樂燦等人組織復辦沙縣初級中學,特聘省立沙縣師範校長嚴格為助理。經過三個月的籌備,遂告就緒。7月省教育廳委任陳開瑀為校長,陳因故未到任,縣府改委嚴格兼任沙縣縣立初級中學校長,正式啟用“福建省沙縣縣立初級中學” 鈐記。8月,浙江青田人劉勃奉省教育廳令到校主持校政。當年招收三個班學生166人,聘任教師8人,於9月1日正式開學。校舍借用汀州會館(現城一國小校門口對面的城關糧站)。1947年2月,改定陳了齋祠堂(現城一國小內,祠堂還在)為新校址,並充實了設備。1949年5月校舍失火,一燒無餘。1943年復辦到1949年6月,國中畢業生四屆,共104人。解放時,在校學生104人,男生82人,女生22人。1949年6月20日,沙縣解放,楊應禎校長棄職潛逃。同年10月,沙縣人民政府派委員接收學校,委任林品三為校長,全校師生克服困難,重建校舍。1951年7月,改校名為“福建省沙縣初級中學”,9月,學校遷至文廟路現址。
建國後,學校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1952年秋,人民政府派黨員校長曾德聰主持校務,學校逐步走向正軌。1956年秋,學校創辦了高中部,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58年更名為“福建省沙縣第一中學”。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教師蒙受打擊,學校幾乎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重新煥發青春,展現新風采。1980年被定為省重點中學。1996年元月,被省教委確認為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1998年秋沙縣城區初高中分設,沙一中辦成高級中學。1991年以來,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三明市文明單位。1994年2月,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2002年學校又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2000年、2002年學校兩度被評為省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八十年來,學校培養出了兩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昔日莘莘學子,如今遍布五湖四海。有的身居要職,為民造福;有的獻身學術,成為專家學者;有的投身企業,成了致富帶頭人;有的出國發展,創造出驕人業績;有的登上體壇,為國爭光;有的成為共和國衛士……,他們中間有黃可英、張廷發、黃邦彥、朱鶴健、許江、黃文紅等人,是沙縣一中的驕傲,是後學者的楷模。
十多年來,學校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力度,投入近三千萬元,興建了辦公樓、科技樓、教職工宿舍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重建了教學樓、校門和田徑場。學校現占地面積47畝,建築面積18294平方米。1997年夏,發現原教學大樓是危房,縣委、縣政府決定投入300萬元在原址重建教學大樓。該樓於1998年5月竣工並投入使用。2000年6月,學校拆遷興國寺背後民宅近4000平方米,興建科技樓。科技樓主體六層,集實驗室、電腦室、音樂室、美術室和圖書館於一體,是我校實施現代技術教育的主要場所。校圖書館藏書5萬元 多冊,1996年8月,省教委授予“福建省中國小省級達標圖書館”。2000年12月,省檔案局授予 “省一級檔案管理單位”。
沙縣一中現有教職工165人,其中高級教師23人,一級教師63人。30個教學班, 學生1800多人。近年來學校開展“樹品牌,創一流”和“強師德,鑄師魂,樹形象”活動,不斷最佳化教育管理,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樹立“一切為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教育 理念,讓每個學生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2001年高考本科上線207人, 首次突破兩百大關。2003年高考本科上線397人,其中重點院校上線122人,首次突破百人大關。五年來近百名 學生在全國和省級各類競賽中獲獎,校男女籃球隊在省市各種比賽中近二十次獲得前三名。現在,在縣委、縣 政府領導下,全校師生髮揚艱苦奮鬥和不甘人後的精神,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向著早日實現省一級達標校, 把沙縣一中辦成省內名校的目標闊步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