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壩鎮

沙洲壩鎮

沙洲壩鎮隸屬於江西贛州瑞金市,1950年為沙洲鄉,1958年設沙洲壩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設鎮。位於市境西中部,距市府4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2.5萬。323國道穿越鎮境。另有公路至九堡和市區。轄沙洲壩、七堡、潔源、河坑、蓮江、杉山、群峰、梅崗、金龍、大埠、清水11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福利建材、陶瓷、軋鋼等廠及石灰場、建築公司。有909地礦局、師範學校、贛州變電站、瑞市水泥廠、精選廠、花炮廠、針織廠、園釘廠、電磁線廠、液化氣廠、畜牧良種場駐內。農業主產水稻、甘蔗、菸葉為主。兼產紅薯、大豆、油菜。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此召開第二次中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舊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沙洲壩鎮蔬菜大棚
沙洲壩鎮素有“瑞金紅色旅遊”之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生活過和戰鬥過的地方。“紅色中華”崢嶸歲月留下的革命舊址21處遍布全境,“中央臨時政府”“紅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沙洲壩鎮總面積9.24萬畝,其中衝擊小平原近3.28萬畝,平均氣溫18.9℃,年日照時數平均1838小時,年無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滿蓬勃生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熱土。2000年來,沙洲壩鎮黨委、政府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富民強鎮作為第一目標,按照“工業富鎮、三產活鎮、農業穩鎮,把沙洲壩建成瑞金西北部周邊城鎮和紅色之旅明星鄉鎮”的發展思路,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在更高的層次上定位發展,在全方位對接中闊步先行,沙洲壩鎮上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5實現生產總值4.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415元,綜合實力名列全市前沿,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年年實現新跨越。自然資源質優量豐。境內擁有繼雲南石林、廣東肇慶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喀斯特地貌分布群,石灰石儲量達8.8億噸,金屬鎂、錳礦、鐵礦品高量大,極具開採價值。境內有一地下暗流經過,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山地面積11萬畝,其中適宜采割松脂的濕地松面積達2萬畝。

歷史簡介

沙洲壩鎮紅井
沙洲壩鎮沙洲壩村是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當年毛主席親自帶領民眾在這裡挖了一口聞名遐邇的“紅井”。該村轄7個村民小組,427戶農戶,人口1385人,耕地面積742.8畝,現有黨員49名,黨小組4個。2005年村級集體純收入52.6萬元,比上年增長32%,農民人均收入4360元,比上年增長18%。沙洲壩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紮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員檢驗先進性、體現先進性的平台,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實現了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的互動互促,走出了一條欠發達村鎮建設新農村的好路子。1989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年以來連續三屆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3年被全國婦聯評為“美德在農家先進示範點”;2004年被江西省委評為全省“三培兩帶”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親臨視察,賀國強同志實地調研,對該村做好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文章作了充分肯定。賀部長在座談會上說:“瑞金市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開展‘三評促和諧活動’,實行‘好班子’公示牌制度,推出‘黨員紅本子’,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基礎建設

沙洲壩鎮歷史古井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萬餘門,移動、聯通、小靈通通信實現無縫覆蓋,網際網路、寬頻網、有線電視已進村入戶。城鎮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趨完善,沙洲壩鎮有2所國中、1所高中,市一中分部,8所國小。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做到“四個避免”一是民眾主體,避免大包大攬。沙洲壩鎮找準政府主導位置,突出指導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多次召開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工作會及調度會,激發村、組兩級新農村建設積極性,避免了“政府當演員,民眾做觀眾”的被動局面。二是因地制宜,避免不切實際。由於各村基礎不一,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沙洲壩鎮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儘量徵求民眾意見並達成共識後,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對條件好的村要求更高,功能更為完善,並為其它村做示範;對基礎相對弱的村先進行“三清、三改、一拆、一分”,有條件時再推進其他工作。三是注重規劃,避免重複建設。高處著眼,細處著手,注重村莊建設的長遠規劃,量力而行,逐步完善,避免重複建設。如連江柯達新村,規劃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以上,該村建成後,將成為瑞金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四是建管並重,避免流於形式。實施建管並重方針,建成一個,管好一個,使新農村建設常建常新,讓百姓真正體會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如潔源小區,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贛南地調隊幹部也常年駐紮在梅崗村新農村點,幫助完善設施,開展管理維護。

產業發展

沙洲壩鎮領導視察
個私經濟蓬勃發展。共引進35餘家外來投資企業,引進資金15.3億元,帶動了該鄉商業、運輸、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的發展。2005年底,沙洲壩鎮共有私營企業近百家,個體工商戶500餘戶,從業人員近萬人。水泥、石灰、石灰粉、石灰鈣化磚、標石等建材產品遠銷廣東、福建。昔日的革命聖地正逐步打造成贛南東部的建材“航母”。

農業產業強力推進。堅持科教興農戰略,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以產業化經營做活農村經濟,依託現有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行銷網路,採取規模種養的方式,初步建立起農業基地。菸葉、臍橙、養鰻為沙洲壩鎮的主導產業,葡萄、花卉、肉牛、生豬為優勢產業,基本上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了農業支柱產業並駕齊驅的新格局。

人文環境和諧優越。秉承光榮革命傳統的沙洲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務實,開明開放,惜譽如珍。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廉潔高效、優質服務、依法行政”的理念,狠抓幹部教育培訓,提高幹部總體素質,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多方並舉努力營造了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團結鼓勵的輿論環境,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進、人氣興旺的良好發展氛圍

紅井

沙洲壩鎮沙洲壩鎮紅井
它是當年黨和蘇維埃政府關心民眾生活,為人民民眾辦實事的歷史見證。當年的沙洲壩是個乾旱缺水的地方,不僅無水灌田,就連民眾喝水也非常困難。那時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沙洲壩,沙洲壩,沒有水來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來沙洲壩以後,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元太屋辦公和居住,他發現這裡的民眾喝的是池塘里的髒塘水,便把解決民眾飲水難的問題掛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衛員小吳商量著如何為民眾挖井的事。1933年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帶著小吳拿著鋤頭、鐵鍬來到池塘邊找水源,被一早起來的老表看見了,於是毛主席領頭挖井的事,立即傳遍了沙洲壩。只一會兒功夫,一大夥民眾來到了挖井現場,在主席的帶領下,沒幾天功夫,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挖好了。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親自下井底鋪沙石、墊木炭。毛主席用實際行動,為機關幹部和沙洲壩民眾樹立了榜樣,中央各機關掀起了開挖水井的熱潮。從此,沙洲壩人民結束了飲用髒塘水的歷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又捲土重來,為了阻止人民民眾對黨、對毛主席和紅軍的思念,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填掉這口井,當地民眾就同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敵人白天填井,民眾夜晚又把井挖開,就這樣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覆好幾次,沙洲壩人民終於取得了勝利。1950年,沙洲壩人民為了迎接毛主席派來的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將主席帶領軍民開挖的這口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並把這口井取名為“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十四個赤金大字,以後又將木牌改為石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