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可夫(1903~1961)

沙可夫(1903~1961)

正文

沙可夫(1903~1961)中國藝術教育家、劇作家。原名陳維敏,號有圭、克夫、微明等。1903年10月2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一個封建世家。1926年去法國學習音樂。1927年受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到上海,被捕入獄,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1932年到中央蘇區,任中央蘇維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中央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主編,中華蘇維埃大學副校長。1934年參加長征。1937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1939年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院長。1948年任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文化部辦公廳主任。1953年任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61年9月1日逝世。
沙可夫在中央蘇區時起,就是革命藝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延安籌建魯藝時,對辦學方針、教學計畫、組織創作和演出活動等,都卓有貢獻。50年代,為建設正規化的戲劇教育,為培養專門戲劇人才開拓了道路。

沙可夫(1903~1961)沙可夫(1903~1961)
沙可夫創作的劇本有:《明天》(1928)、《北寧鐵路的退兵》(1932)、《三八紀念》、《我──紅軍》、《我們自己的事》(1933)、《武裝起來》(1934)、《廣州暴動》、《血祭上海》(1937)、《誰的罪惡》、《團圓》(1938)等。《我──紅軍》是集體討論,由沙可夫執筆創作的多幕劇。《團圓》以“七七”事變為背景,通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精神。
沙可夫的譯著有:А.С.普希金的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小說《埃及之夜》,М.高爾基的小說《義大利童話》,莫里哀的戲劇名著《偽善者》,以及《論莎士比亞及其遺產》、《莎士比亞的故鄉》、《杜勃洛柳蒲夫傳略》、《批評家杜勃洛柳蒲夫》、《藝術家與藝術科學》、《丹欽科與青年戲劇工作者談話》、《蘇維埃戲劇創作的道路》等理論著作。
沙可夫生前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委員、秘書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二屆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理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