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布冠

沐猴布冠,注音mù hóu ér guàn,出處,《史記·卷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基本信息

沐猴而冠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處】《史記·卷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釋】沐猴:獼猴(楚人管獼猴為“沐猴”);冠:戴帽子。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近義詞】衣冠禽獸沐猴衣冠道貌岸然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指人面獸心的人。
【示 例】 《晉書·張載傳》:“豐私家之積,此~爾,尚焉足道哉!”
【典故】
1、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張晏曰:“沐猴,獼猴也。”○索隱言獼猴不任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果然,言果如人言也。項王聞之,烹說者。◇集解楚漢春秋、楊子法言云說者是蔡生,漢書雲是韓生。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兵反秦。劉邦首先攻破秦都鹹陽(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接著項羽也趕到了。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誰先進入鹹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因此很不樂意。他帶領人馬,沖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搜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裡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裡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家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來,投入鼎鑊煮死。結果,由於項羽的自傲自驕,再加上戰略失誤,最終走上窮途末路,被劉邦打敗。
2、《漢書·伍被傳》也有此語: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劉安謀反,伍被多次諫勸,劉安不聽,以輕蔑的口吻對伍被說:“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亦作“沐猴而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