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抗鎮

沉抗鎮

沉抗鎮原名沉香鋪,解放後,以境內的沉香鋪、抗香鋪兩古驛站字首取名,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地處風光秀麗的仙海水利風景區,距綿陽城區10公里。東與魏城鎮、石板鎮界,南與建華鄉、小梘鎮相連,西與遊仙鎮接壤,北與新橋鎮毗鄰,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轄16個村、1個居委會,135個社,總人口2.1萬人,其中城鎮624人,主要系漢族。沉抗鎮地處“劍門蜀道”、“九寨環線”的要道,距四川省會成都110公里,綿陽城區10公里,綿陽機場20公里,108國道高等級公路穿區而過。

沉抗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807
7726
7081
家庭戶戶數4743
家庭戶總人口(總)14773
家庭戶男7702
家庭戶女7071
0-14歲(總)2663
0-14歲男1361
0-14歲女1302
15-64歲(總)10998
15-64歲男5773
15-64歲女5225
65歲及以上(總)1146
65歲及以上男592
65歲及以上女55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353

資源環境

沉抗鎮屬川西褶皺帶,淺丘地貌,地勢平緩,轄區面積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萬多畝,林
陳抗鎮
地4萬多畝,是個典型生態鄉鎮。 沉抗鎮屬成都平原北部邊緣地帶,地貌以中淺丘為主,屬中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具有春早、夏長。冬暖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無霜期平均275天,年降雨量900-1400毫米,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其光熱組合條件好,氣候宜人,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和旅遊開發。全鎮有耕地19920畝,林地16000。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黃豆為主;經濟作物以蠶桑、紅麻、生薑、海椒、中藥材、蔬菜、磨菇為主;水果以李子、柑桔、桃子、梨子,養殖業以豬、雞、鴨、魚。兔、鴿為主;副產品以木材、元竹為主,特別是蠶桑生產,歷史悠久,發展快速、穩定,已成為農民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

歷史沿革

1950年建鄉,成立沉抗鄉公所,1953年建立沉抗鄉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沉抗人民公社,1966年改為向陽人民公社,1978年恢復沉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沉抗鄉人民政府,1992年鄉鎮建制調整,建華鄉劃歸沉抗鎮所屬,建立沉抗鎮人民政府,1995年7月新橋鎮的燕子、柳林兩村劃歸沉抗所屬,1995年9月原建華鄉從沉抗鎮劃出,1996年10月因武引沉抗水庫建設拆消了沉香、柳林、燕子三個村,1997年2月又新建立燕子村。

經濟發展

沉抗鎮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從90年代初期開始,便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生態旅遊業,制訂了“依託沉抗水庫、多種經營、農業旅遊、綜合開發”的農業經濟發展方針,先後建成了銅瓦村5000畝枇杷基地,5000畝蠶桑基地,1000畝觀光牧場,使農村的發展重點由傳統的農業種植轉向旅遊業和經濟林業。在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的保護。已完成退耕還林8000畝,種植草坪3000餘畝,封山育林4000多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6.2%,綠化熟練地達88.6%,全鎮各地綠樹成蔭,四季春色滿園,鳥語花香,遊人到此宛如到了人間仙境,充分展示環境優美鄉鎮的風采。1998年建成綿陽市綠色肉鴿養殖基地,2002年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4年,四川省林業廳又在此開展了全省濕地保護宣傳活動。

環境保護

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歷屆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切實抓緊抓好。鎮政府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城建環保局,負責創建的具體工作。同時,制訂了嚴格的創建工作制度,將任務分解,落實到部門和人頭,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為保護好環境,防止水土污染,鎮政府還投入資金500餘萬元,建設兩處污水處理站,污水一律經處理達標後排放,場鎮設生產、生活垃圾全部袋裝,每日及時清運處理。計畫到2010年投資將達到2000萬元,確保城鎮生產生活污水,以及大型畜禽養殖場污水經處理後達標排放。
同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各種休閒娛樂設施,繁榮場鎮商業經濟,豐富了居民生活文化活動。大力實施創建文明衛生城活動,徹底整治環境衛生死角,街道管理井然有序。該鎮常住人口達到3000人,已形成“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的認識,養成了良好生活習慣,時時保持門前、街道、院落清潔衛生,無髒亂差現象,無白色污染。在歷次創建檢查評比中,沉抗鎮均名列前茅。沉抗鎮嚴格按照創建生態小區的標準,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紮實開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鎮黨委、政府將繼續堅持“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的方針,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致力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努力將沉抗建設成為綿陽科技城的“後花園”,建成生態優美、環境一流、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的全國聞名的生態小區。

鄉鎮建設

為支持仙海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切實抓好“旅遊興鎮”戰略的實施,為景區拆遷戶及外地來鎮居民提供優質的人居環境,沉抗鎮於1996年遷移到風光秀麗的沉抗水庫旁,緊靠仙海廣場。場鎮規劃面積700餘畝,以政府駐地為中心,成長條形分布。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嚴格按照場鎮規劃,注重體現以人為本、湖光山色、水乳交融的自然特色。要求房屋建築以現代歐美風格為主,綠化面積在40%以上,綠化植物以四季常青樹、草坪相結合,形成風格各異的多種立體綠色配置。街道建設依地形而建,起伏連綿,創造性地將現代建築設計理念和自然地理相融合,建築限高18米,建築密度為25 %-35%。主街道寬12米,休閒步道4米。
據悉,中信已與綿陽達成意向性協定,拿下仙海湖東面的兩個半島,兩個半島深入湛藍的湖水中,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突破3000畝。中信的投資也刺激著其他投資者。景茂斌透露,一個高水平的國際會議中心和一個星級酒店的建設正在緊張的談判中。各方面基礎條件具備後,這些項目將立即啟動,仙海湖將成為西部一顆璀璨明珠,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