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溥

沈溥

沈溥,字補石,浙江嘉興秀水縣人,明崇禎監生,明內閣中書沈覺非子,康熙初召入國史館,參修《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因善書與黃元治等同為謄錄官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沈溥

為官清廉,深得官民士紳擁戴,明末高僧為霖禪師《旅泊庵稿》有:“公當危疑之際。一以救民為念。”,康熙十三年三月初到省,並遊覽福州烏石山,題“補石”行書,徑一尺二寸,鐫鴉浴池旁。“秀水沈溥,字補石,同婺州傅願之侗游此,遂以‘補石’二字書石記勝。康熙甲寅上巳。”行書,二寸,今尚存。任中,平南王耿精忠反,勸降,不從,遂為所害。工書法,楷書得趙孟頫筆意,行書宗董其昌,得其神似。善繪墨竹,超然脫俗,尤得力於吳鎮,居京時,士大夫均相求之,惜不多作,存世墨跡極罕。有《富沙多寶塔記》、《拈古錄》,均佚。有《清風高節圖》傳世。善詩文,與金華傅侗、高僧為霖禪師友善,詩文相唱和。

主要經歷

為霖禪師《旅泊庵稿》卷三有《沈中翰覺非先生詩集序》:“余至富沙有建塔之役。倚杖南郊之芝山凡兩載。獲與郡守補石沈公游。公當危疑之際。一以救民為念。暇即作字撇竹以見意。天趣洒然過人遠甚。一日出先太翁覺非先生詩集見示。且征序焉。余山野鄙人安能知詩。惟因公而知先生。亦惟因先生而知先生之詩得性情之正。匪徒事風雲花鳥求句之工體之肖而已。何者。夫人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情。天賦全者得其正。則形諸語言見諸行事。皆足為天下後世法。先生當立朝為國進賢。受命犒邊賑饑發粟。抗疏辭榮。是乃生平大節見諸行事者也。至致仕林下雖遭逢多故。而厭飫山水飲酒賦詩。且時與郡公輩聯句鼓琴陶然自樂。其渾然之句得之天性。豈區區刻畫者所能仿佛哉。是乃生平襟懷形諸語言者也。先生本先朝素封。親歷鼎革備嘗險阻。而風流餘韻令人興起。語云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先生有之。塔成。余返錫秦溪舊隱。舉先生集置之案頭。日吟詠之。恍然與先生神遊於鴛湖之上。竟不知身之在閩山越水間也。管窺蠡測。聊弁數言於卷首。以表嚮慕之誠雲。”

《沈補石郡守拈古錄序》:“此事不落句。不落非句。句是增益。非句是損減。二俱是謗。唯證者超然獨脫。不出語默。不落語嘿。等閒垂一語。如擲劍揮空。無論及與不及。句非句。皆近傍他不得。補石居士以菩薩心來刺芝城。日夕焦勞唯以救民水火為念。其他不遑恤。且素留心祖道。深究性命之源。公暇之餘時拈古德現成公案。與大周公各出手眼共相評騭。所謂借他家之酒杯。澆胸中之磊塊。慧目肅清。靈機圓活。為官之本良在於茲。謂非於此事深有所證入疇克爾耶。其自序雲。活句此句。死句亦此句。乃至活中死。死中活。不死不活。即死即活。皆此句。且道是甚么句。即四句求之和麩糶面。離四句求之撥波求水。畢竟如何。石牛吐出三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請即以此題之簡首。”

卷四《題沈補石郡守富沙多寶塔記》:“補公往矣。墨跡如生。讀此記。儼然與公陟七級塔頂指點溪山揮霍風雲時無以異也。物在人亡。令人不勝死生之感。戊午春過翠岩。冰若禪人出此帖見示。敬為題諸首。”

《吳子璘生圖余像與郡守沈公同請贊》:“沈公補石。來守富沙。救亂扶危。政事如麻。時過芝山。扣關問道。胸次浩然。那知世鬧。蒼松之下。清風徐來。趺坐唔語。其聲如雷。吳子璘生。為公賞識。一圖描出。空中鳥跡。”

《贈刺史補石沈公(次韻)》:“官佛同時選。風規卻自幽。愛民如赤子。閱世等虛舟。墨妙傳玄石。禪心澹素秋。浮圖瞻德望。豈止破千愁。”

《哭郡守補石沈公(二首)》:“方外知交世所希。辱公與我志無違。七層塔額親書遍。八邑民心德化歸。夢境橫陳誰獨醒。幻身撇去自忘機。山僧猶未忘情謂。淚灑西風對落暉。幅巾杖履意幽閒。時過芝山一扣關。風度蕭疏蘇學士。襟懷曠達白香山。潭中月影非沉沒。空際浮雲任往還。塔記撰書俱已就。千秋墨跡未斕班。”

【《嘉興府志》康熙《建寧府志》《平閩記》《旅泊庵稿》《烏石山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